從情緒上來說,憂傷的人,心靈乾淨,也是無需質疑的。一個二十多歲的小夥子,坐在船上,入湘江,想起屈原,竟然作出一首如此情理深致的《吊屈原賦》。後來的司馬遷說道:「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沈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遊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鵬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劉勰讀賈生吊屈原之文後寫道:「自賈生浮湘,發憤吊屈,體周而事核,辭清而理哀,蓋首出之作也。」

賈誼的憂傷,有些過頭。一天,家里飛進一隻貓頭鷹。他說:「野鳥入室兮,主人將去。」然後,仿佛真的死亡來臨一般 ,憂戚感傷起來,洋洋灑灑寫了一篇《鵬鳥賦》。文字里,他借鵬鳥之口,自問自答了對於禍福吉兇的看法,也闡述了一個文化人心中對於生死的超脫。文字的結尾,賈生是通透的。但是生活里,性情總會如影隨形地折磨人。

後世里,人們說他被周勃,陳平,灌嬰等老臣汙蔑陷害而致貶官,到了湖南,因懷才不遇而郁郁寡歡,最後為梁懷王墜馬自責而死。這些都有道理,但也都沒有道理。近乎於神經質的憂傷感,才是他致命的根源。他被召回帝京後,漢文帝給他的位置是做未來太子的老師,這是多重的信任,多嘹亮的前途。所以我贊成蘇子的說法,還是他自己的性情影響了人生。 蘇子說:「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也。」王勃在《滕王閣》里寫到:「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背後的意思除天命難違之外,還在告誡賈誼,要學會等待,學會快樂。

任何事情,成敗一體。過度的憂傷,讓他過早離開人世,也成就他極致乾淨的人格魅力。歷朝歷代的文人雅士,讀他的文章,無不為他傷懷抱屈。蘇子的《賈誼論》,讀來仿佛是批評的文字,其實也是感傷他早逝的人生,為他不愛惜自己的生命而惋惜。李商隱的「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這是詩人對他多大的憐惜,多深的同情。還有近代的毛澤東,說他的《策安論》是西漢一代最好的政論,並為他寫詩「梁王墮馬尋常事,何用哀傷付一生。」

清代隨園老人說的也好:「生不死,帝必用生;生用其所施,必遠過晁、董。而卒之天奪其年,豈非命耶?生自傷為傅無狀,哭泣過哀,思文帝之恩,惜梁王之死,蓋深於情者也,所以為賢也。」

就是這樣的憐惜之情,輝映了他文學上的才華,人品上的高潔。社會名流,文士雅人,總會在某一個時機,船過湘江,停舟固纜,上岸憑吊一番。「峴首羊公愛,長沙賈誼愁。」孟浩然來過。「一謫長沙地,三年嘆逐臣。上書憂漢室,作賦吊靈均。舊宅愁芳草,西風薦客萍。淒涼回首處,不見洛陽人。」戴叔倫來過。「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劉長卿來過。「過秦哀蒼生,賦驚鬼神。」當代詩人余光中來過。江山搖落,芳草枯寂。縱使什麽也看不見,看一眼古井也好。像杜甫說的「不見定王城舊處,長懷賈傅井依然。」

這口幾千年的古井,如今還在,井里有水。賈誼故居,它是最真實的實物遺留。我總覺得,這是天意。他的精神,他的節操,他的生命,他的才華,他的憂傷,他的清潔,遺留在歷史深處,真的很像這口老井,如魯迅先生所言:「沾溉後人,其澤甚遠。」

來長沙,一直心心念念看井。原來,井在這里。

Views: 2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