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西埃·德勒茲與電影的時代:從一種影像到另一種影像?(3)

在我看來,這是一個需要分兩步回答的問題。順便説一句,這種雙重性與德勒茲思想中時常産生的緊張關係是一致的。一方面,影像的感知特性只是潛力(Potentialités)。感知是“在事物中”,但處於一種潛在的(Virtualité)狀態,因此感知必須從事物中提取出來,從事物之間聯系的因果關係中攫取。在身體狀態、因果關係及表徵身體關係的作用與反應特徵的秩序之下,藝術家建立了一個內在性平面(Plan D”immanence),在那里,事件——無形效應(Effets Incorporels)——與身體分離[7],並在其適當的空間中構成。在作用於身體因果關係的時序性時間底下,藝術家建立了另一個時間,德勒茲給了它一個希臘名稱“永恆時間”(Aiôn):純粹事件的時間。一般來説,藝術,尤其是電影蒙太奇,所做的就是從身體狀態中攫取它們的強度質性(Qualités intensives),即以一種潛在狀態蘊藏在它們中的事件。這正是德勒茲在“情狀—影像”(Image-affection)一章中[8]用他的“任意空間”理論發展出的結論。電影創作者從敘事和人物中攫取一種純粹事件的秩序,即與身體狀態分離的純粹質性的秩序:例如,在帕佈斯特(G·W·Pabst)影片中謀殺露露的段落里[9],既有刀上閃耀的光芒,刀刃的鋒利,也有傑克的恐怖,露露的“溫柔”。導演帕佈斯特把它們相互隔離並組合在各自的空間里,從故事的方向和連接中脫離出來,更一般地説,從構建我們定向感知和完成運動的日常空間的方式中脫離出來。

G·W·帕佈斯特《潘多拉的魔盒》(Die Büchse der Pandora,1929)海報

現在我們來看造成這個悖論的第二個原因,一個帶來不同的邏輯起作用的原因,儘管歸根結底,它可能只是保存同一事物的不同方式。如果我們必須賦予事物一種它們已經“擁有”的感知能力,那一定是因爲它們失去了這種能力,而如果它們已經失去了感知能力,則是出於一個非常具體的原因。這是因爲世界影像的磷光和它們在各個方向的運動,被那個叫作人類大腦的不透明影像阻斷了。大腦爲了它自身的利益徵用了作用與反應之間的間隔(Intervalle),並從這個間隔出發將自身置於世界的中心。它進而構成了一個供它使用的影像世界,一個唾手可得的信息的世界,它用這些信息來構建其感覺—運動圖式,定位它的運動,並把物理世界變爲一部巨大的因果機器,將其轉化爲達到目的的手段。蒙太奇必然把感知放回事物中,因爲它的運作是一種複原。有意圖的藝術活動將人類大腦所剝奪的潛能呈現給可感物質(Schème Sensori-Moteur)的事件,大腦剝奪事物的潛能是爲了構成一個適應大腦的需要並受其支配的感覺—運動世界。頗有像徵意義的是,德勒茲如何讓維爾托夫——蘇聯偉大意志的代表和爲了人類的目標渴望徹底重組物質世界的建構主義者——去像徵性地執行逆向的任務:把感知放回事物中,構成一種藝術的“秩序”,使世界回到其本質上的無序狀態。這就是影像的自然史爲何能呈現出藝術史的形態,因藝術的運作是提取可感物質的純粹潛能。而電影藝術的這種歷史同樣是一部救贖的歷史。一般來説,藝術作品會擾亂人類大腦——人腦這種特殊影像把自己置於影像宇宙的中心——的日常工作。所謂電影影像的“分類”,實際上是世界—影像自我恢複的歷史,這是一種救贖的歷史。

因此,德勒茲的影像觀念的複雜性和那種電影歷史的複雜性實際上不是同一個,一旦我們把注意力轉向支撐德勒茲論點的分析和用來説明它的影像時,這種複雜性就顯露出來。德勒茲認爲,時間—影像位於“感覺—運動圖式”(Schème Sensori-moteur)斷裂的另一邊。但是,在運動—影像的構成中,尤其是在情狀—影像的構成方式中(即通過從身體狀態中分離出強度質性來構成一種純粹事件的秩序),時間—影像的屬性是否已經是不可辨別了呢?時間—影像通過摒棄敘事情境和情感表達之間關係的所有慣用形式,來摧毀傳統敘事,以釋放由面孔和姿態所攜帶的純粹潛能。但這種時間—影像特有的潛在力量(Puissance Du Virtuel)已經在情狀—影像的運作中給出了,它釋放出純粹的質性並構成德勒茲所謂的“任意空間”(Espaces Quelconques),這些空間已失去了以人的意志爲導向的空間特徵。換句話説,同樣的例子可以用來説明情狀—影像的任意空間的構成和時間—影像的純光—聲情境的構成。讓我們看一下德勒茲是如何以電影“現代性”的典型代表之一羅伯特·布列松(Robert Bresson)爲例的,後者也是一位電影藝術自主性的著名理論家。布列松出現在德勒茲討論的兩個關鍵時刻。在“情狀—影像”一章,德勒茲對比了布列松與德萊葉(Carl Theodor Dreyer)組成任意空間的方式[10]:德萊葉是依靠聖女貞德和她的法官們的特冩鏡頭來釋放影像的強度潛能,布列松則以關聯空間、重新排列視覺和觸覺之間關係的方式,使空間本身浸透這些潛能。


卡爾·西奧多·德萊葉《聖女貞德蒙難記》(La passion de Jeanne d”Arc,1928)

(2020-03-13來源: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20年第2期 作者:雅克·朗西埃 [Jacques Rancière] 翻譯:楊尚鴻,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副教授; 王昕,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勵耘博士後。)

Views: 2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