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田英敬:致敬貝爾納爾・斯蒂格勒(3)

有趣的是,研討會後,我們去澀谷喝酒,然後回本郷,結果本郷校區似乎在晚上把赤門(譯註:一個大門)和正門都關了,得翻過有 4 米高的鐵柵欄。回住處的時候,他們三個都笑了:他們一個是格瓦拉的前革命戰友(譯註:指戴布哈),一個是登山家(譯註:指布儂),還有一個是前銀行搶劫犯。

後來,斯蒂格勒出版了《技術與時間》卷二。96 年 3 月,我在巴黎八大負責一個繁重的課程。我們和他的前女友(我在想要不要冩這個,記得她是雕塑家)在拉丁區吃了晚飯後,他住在貢皮埃涅那個方向,於是告別時就給我叫了輛車。

我手冩的字都沒法看了。

他説。不過,他的確冩了很多難讀的字,對此貢獻良多。他得到了法國視聽研究院( Institut national de l’audiovisuel)副主任的職位,但他説有好幾年都沒能好好冩本書了。他聊到了馬拉美、布朗肖,還聊到了電視。NHK 電視台當時有了所謂的高清電視(HDTV),可他説這在數字時代行不通。那時,他還出版了與德里達合著的《電視的回聲影像學》(Échographies de la télévision)。

97 年秋起的一年間,我來巴黎進行一項海外研究,而這次又是三個人一起碰面,在巴黎七大門前的餐廳吃了個飯。那是我第一次見到卡霍麗尼・斯蒂格勒(Caroline)。吃完飯,我們去了後面的公寓的院子,聊了聊什麼樣的建築佈局好。他們兩個看上去挺幸福的。

我們就是這麼認識的。至少在我看來,我在斯蒂格勒身上找到的是一種兄弟情誼。我和他認識不久,但感覺他就像認識我很久一樣,很快我們就成了朋友。大多數的情況,重要的朋友都是這麼來的。斯蒂格勒是我少數幾個不一般的朋友。我一開始不知道爲什麼會這樣,後來才慢慢意識到了這一點。


3 青春時代

斯蒂格勒比我大一歲。

大多數他的具體的傳記事實都來自他的著作和媒體報道,但他其實出生於巴黎一個郊區——薩爾塞勒市(Sarcelles) 。作爲家里 4 個孩子的老三,他的父親是電氣工程師,爲法國廣播電視局(ORTF)工作,而母親是銀行職員。他是法國“黃金三十年”(Trente Glorieuses。這也是日本的高速發展期。譯註:指戰後 1945~1975 年的法國)嬰兒潮的一代。小時候,他學習很用功,是一個對蘭波、波德萊爾感興趣的文學少年,也是喜歡繪畫、音樂、尤其是現代爵士樂和戲劇的文藝少年。然而轉到另一所學校後,他的人生逐漸偏離了標準路線。作爲高中生,他參加了極左運動。對我們這代人,這是常見的一個人生軌跡。

1968 年 5 月,當他在聖-米歇勒堤岸的吉拜爾青年書店(Gibert Jeune)找莫里哀的二手書時,催淚彈和街壘戰已經在索邦廣場上打響了。他在拉丁區奮戰了三週,但他從未對 16 歲時身處五月風暴的中心引以爲傲。此後,他加入了共産黨,沒參加畢業會考(譯註:相當於高考)就退學了。

19 歲時,他就做爸爸了,得爲他的小女兒討生活。(芭爾芭哈・斯蒂格勒 [Barbara] 現在在波爾多大學是一個嶄露頭角的哲學家了,幹得很棒)

生活困頓的他養了一頭羊,儘管沒做過羊倌,也幹得不錯。可在 1976 年的乾旱中,他放棄了養羊,買下了圖盧茲的一個餐館,轉手賣掉,又盤下一間爵士酒吧,取名“泡沫人生”(L’Ecume des jours)。他自己經營的路子走得很成功,還在酒吧與現象學哲學家誰哈爾・格哈奈勒(Gerard Granel)交了朋友。然而,時任總理巴合(Barr)的緊縮政策和警察的騷擾中斷了銀行藉貸,使他的生意幾近崩潰,從而讓他走向了搶銀行。這就像是一個波瀾萬丈的人生的開頭,拍成電影都不用改編。

(28.1.2021 原載:本文轉載自: https://www.douban.com;本文作者:石田 英敬,東京大學人文科學藝術學院講座名譽教授、巴黎十大符號與信息學博士,曾任東大圖書館館長,主編了貝爾納爾・斯蒂格勒《技術と時間》日語版三捲。2016 年赴同濟大學、中國美術學院演講《知識的數碼轉向:人文學院的未來》、《做夢的權利–數碼時代中夢的解析》、《未來網絡的未來》)

Views: 3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