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動:心智與詩思的交談(1)

時 間:109 年 6 月 20 日(六)14:00-16:30

座談方式:線上直播


主 講 人:

梁庚辰(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特聘教授) 鄭毓瑜(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鄧育仁(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主 持 人:黃冠閔(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記 錄:邱怡瑄(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級研究人員)

「生之動:心智與詩思的交談」是本年度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簡稱科技部人社中心)主辦系列腦科學與人文學科對話活動的首場,具提綱挈領意義。會議採線上轉播實體座談形式,邀集國內腦科學、心理認知、文學、哲學領域的頂尖學者共聚一堂,探索及發想腦科學與人文學科未來的研究藍圖與展望。


一、梁庚辰教授分享

( 一)人類對身心機制的追尋


梁教授以「從詩心生息到大腦靈動」為題展開分享。十九、二十世紀之交, 人類確認腦乃探討身心運作的基礎,腦之於身心,並非「A 指揮 B」的上下從屬關係,而是相互影響的循環互動機制。梁教授推薦由 2000 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Eric Kandel(1929-) 撰作的《洞見時代 》(The Age of Insight: The Quest to
Understand the Unconscious in Art, Mind, and Brain, from Vienna 1900 to the Present),該書陳述當時人文學者與科學家自在交流的知識風景。知識推進伴隨學術洞見,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強調人類潛意識的「內在驅力」主導行為,此論影響二十世紀以降的藝術家們,將再現焦點自對外形的精確描摹,轉向對內在情緒、心理狀態與欲望感受的呈現。


(二)發現內在宇宙:情緒、認知與腦科學研究


二十世紀初的心理學固然曾經重視腦部活動的角色,但當時腦知識遠不足驗證佛洛伊德理論。直至二十世紀中葉,幾項發現喚醒人們重新注意心腦間關聯。在腦傷與心智能力對應上,Brenda Milner(1918-)發現失憶症患者因腦中海馬體與內顳葉遭切除,導致無法產生新記憶。諾貝爾獎得主 Roger Sperry(1913- 1994)則在切斷胼胝體的裂腦病人身上觀察到其左右腦各具獨立意識。以動物為對象的研究如 Mark Rosenzweig(1922-2009)發現將老鼠養在充滿各式刺激的環境裡,會促進牠們的腦部發育與學習能力。相對的,哈佛大學 David HubelTonrsten Wiesel 團隊(兩位與 R. Sperry 同年分享諾貝爾獎)則發現剝奪貓幼年時的視覺經驗後,損壞了牠們視覺皮質的解剖發育與生理運作。上述研究說明心智活動與神經系統間的密切關聯。


精神疾病治療藥物與迷幻或上癮藥物的研究發現顯示,人類的情緒也受腦部活動的左右。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科學家曾經認定大腦邊緣系統(the limbic system)涉及情緒。關於情緒,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簡稱科技部人文司)曾協助心理學門建置「台灣地區華人情緒與相關心理生理資料庫」,其內容含括從具體刺激引發外顯反應,到抽象刺激引發情緒思維,橫跨了有行為演化基礎的基本情緒到以文化概念為主體的建構情緒等理論。抽象情緒可以透過腦內斷層掃描而具體呈現出生理與解剖的差異。

神經學家 Antonio Damasio
(1944-)的研究顯示,一個人利用記憶回想過去快樂、悲傷、恐懼或憤怒等情緒思維,會分別觸動大腦皮質與皮質下許多區域。通過腦科學,人們意念中的情緒一樣會牽涉到腦部反應,只是涉及的腦區超越到邊緣系統之外。(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 21 卷 4 期.109 年 9 月,111頁至120頁,# 本文由邱怡瑄博士記錄整理,經三位主講人審訂。)

Views: 2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