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安平·葆育地方感:美國阿帕拉契亞的民俗實踐(4)

在本次田野調研中,學生被分為不同項目組,每天跟隨本組的社區合作人,在協助服務工作中進行學習:跟隨護林員去林中巡山,體驗當地人的環境感知;協助農場主整理其兩代人的農場日記,了解農場經濟的社會變遷;幫助修復老詩人的凸版印刷機,理解老年一代的地方情感與文化記憶;協助管理一場青少年文藝演出,了解藝術作為內生力量在地方感形成中的作用。田野團隊每天記不少於兩頁的田野筆記,按規定進行攝影攝像,每組錄制不少於一小時的結構性訪談,在民俗中心網頁上發佈項目介紹,以及在社區內進行匯報展覽等。

葆育地方感:經歷、記憶與創造認同

要理解地方感的含義,首先要了解什麽是「地方」。從生態評論學的角度,勞倫斯·貝爾(Lawrence Buell)認為:在某種程度上,世界歷史就是空間成為地方的歷史,起初,地球是沒有形體的空間,然後通過有人居住,地方被創造出來。因為人類居住於其中,人與地方的情感紐帶發展為「戀地情結」,地方與環境成為情感事件的載體與符號。戀地情結包含於所謂的「地方感」中,但地方感是一套更具包容性的價值、行為體系,由兩大關鍵要素構成:地方含義和地方依戀,地方含義是對於「地方是什麽、像什麽」等諸如此類問題的社會心理認知,而地方依戀即人與地方之間可評估、積極的情感紐帶,亦包含著「地方依賴」與「身分認同」。本文中,筆者根據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田野考察項目,從幾位當地人的描述中,分析形成與培育地方感的因素,即環境、感官、記憶、事件、經歷、參與、文化、自我投射以及自我創造等。

(一)人與自然:護林員眼中的「活態博物館」

喬什·迪默爾(Josh Deemer)是賽歐托縣的一名護林員,隸屬於俄亥俄自然資源部。筆者田野調查所在的小分隊,便是每天跟隨喬什一起去巡山,體驗並協助他的工作。喬什的工作範圍包括巡查11個自然保護區,任務主要有清除林中入侵性物種,診查林木健康狀況,整飭林中道路,清理汙染垃圾等。除了每個月定期寫巡查報告給上級主管部門,他必須要能獨自處理管轄區內的日常維護和突發狀況。喬什與自然環境的直接關聯培育了他強烈的地方感。盡管有學者主張地方感是一種社會建構,是共享行為與文化過程的產物,但是正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等感覺經驗所揭示的,情感反映與生物環境的交互息息相關,地方感應該首先起源於人地之間的密切接觸,形成對於風景的感知,對於物候變化的評估等。由於工作職責之故,護林員承擔對自然資源的管理與照料,從保護、審美到分享,他對人與環境關係的理解較普通人更為自覺。在山間巡護時,他向我們傳達他的理念,自然保護區就是一個活態博物館,是提供美育教育的地方:

把自然保護區看成活態博物館,讓我感到我的工作很有意義。活態博物館就是讓美麗生存下來的地方。

三月中旬的北美大地,仍處在冬春之交,天氣乍暖還寒。林子里樹木蕭疏,淺雪覆蓋落葉;而在黃葉與白雪中,青草已經冒出頭。在巡山的過程中,喬什總能一眼辨認出早春的各種野花:雪延齡草、報春花、雪割草以及各種各樣的地衣與青苔,因為它們是環境氣候變化的征兆,所以喬什更加留意它們。喬什希望這樣的美景能為更多人知曉並分享。畢竟,自然保護區的旅遊產業已成為該地愈來愈重要的新興產業。在阿帕拉契亞的山谷里,喬什這樣告訴筆者:

Views: 3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