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一、研究動機
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去世,將皇位傳給二十二歲的皇太孫朱允炆(1377-1402)。年輕的新皇帝改年號為「建文」,與「洪武」相對,象徵著明代國初重武之風的終結與文治之政的正式開啟。1 但建文帝繼位後便立刻面臨皇權危機,此種威脅來自於在外坐擁重兵、以叔父之尊多有不遜的諸位藩王。為免去此種威脅,建文帝採用兵部尚書齊泰(?-1402)及太常卿黃子澄(名湜,後世多以字稱之,1350-1402)之策, 施行削藩。然而當時身為強藩之首的燕王朱棣(1360-1424)不甘失去權柄,加上早對皇位抱持覬覦之心,遂以「誅討奸臣」為名,2 誓師「靖難」,於建文四年(1402)攻陷南京, 終結了建文朝的統治,如願登上皇位,改年號為永樂,即日後的明成祖。3
即使建文政權在這場國初內戰中淪為失敗的一方,黯然退下歷史舞臺,但無論就明代歷史,或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來看,建文朝(1399-1402)都是個相當特殊的時期,雖只有短短四年,並由於政治因素而缺載於國史,卻一直不曾被人們遺忘。靖難之役結束了建文政權的統治,也徹底扭轉了大明帝國往後的發展方向,其於明代政權演變過程中扮演的微妙角色,使建文朝相關議題成為一種禁忌,仿如暗影般籠罩著整個明代,不僅困擾著身為成祖子孫的歷任統治者及其臣民,也深刻影響了明代政治、社會、文化等層面的運作和發展。此一禁忌更對明代國史的修纂帶來不少困難與限制,從而導致官史不彰、謬誤甚多的問題。可以說,靖難之役引發的連串政治與歷史論述問題,成為形塑明代性格與特質的因素之一,並影響了當時和後世對該時代的觀察和評價。
微妙的是,即使建文朝終明一代都沒能完全擺脫「政治禁忌」的陰影,但有關此類議題的討論與書寫活動,卻歷經一個限制逐步放寬的過程,由潛流慢慢浮上檯面。藉由靖難奪得政權的明成祖,一直嘗試以政治力量消除人們對於建文朝的記憶與懷念,努力粉飾、合理化其得位和統治,並大肆詆毀建文君臣。然而隨著時間流逝,人們對建文朝和靖難之役的記憶,卻轉往與成祖預期截然不同的方向,不僅給予建文君臣較多同情和較正面的評價,也牢記著成祖以叔代姪及殘酷整肅建文忠臣的惡行。另一方面,作為可能動搖統治者政權合法性的禁忌,建文朝歷史地位的評定,及其於記載上的模糊與空白之處,反而成為許多人關切甚至深感興趣的議題:作為政治問題,如何評價建文君臣曾在朝中引起不少辯論,許多士大夫也在私人著述中寫下相關評述;作為歷史謎團,民間對建文帝朱允炆結局之臆測、探討、想像與辯論也從未停止,因此不但出現大量相關私纂史籍及文學作品,各種衍生的傳說更廣泛為後世所流傳、討論。這些論述、著作和傳說,在相互影響、競爭、調和的過程中逐漸匯合成一個有系統的架構,並在往後持續發揮影響。對建文帝結局的研究,歷經明、清兩代直至民國,始終不衰。近年由於中國地方意識的興起,許多地區都開始出現探討建文帝出亡路線和避居地點的熱潮,此類探討的產生及其所依據的資料,多源自明代對建文朝歷史的認知和記憶。
目前在臺灣,記憶研究是一個頗受矚目、方興未艾的議題,跨越諸多領域的特色使其自 1990 年代開展以來,累積了豐碩且多元的研究成果。4
1 朱鴻,〈明惠帝的用人與政策〉,《師大歷史學報》,第 13 期(1985.6),頁 69。
2 據《姜氏秘史》所載燕王檄書,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十一月初九移檄天下,暗示太祖係遭奸臣謀害,並稱奸臣蠱惑新君敗德亂政、戕害諸王,為報父皇與兄弟之仇,遂遵《皇明祖訓》「誅討左班文臣獻俘於祖宗神廟」,以正國君、安軍民。參見[明]姜清,《姜氏秘史》(《中國野史集成正編》,第 23 冊,成都:巴蜀書社據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豫章叢書本影印,1993),卷 2,建文元年十一月初九日條,頁 71b-72a。
3 明成祖廟號原為「太宗」,「成祖」為嘉靖十七年(1538)所加。為維持敘述連貫,以下皆稱「成祖」。
4 目前臺灣學界於人類學、歷史學和文學等領域,都有不少相關研究成果。受國外研究趨向和國內政治背景的影響,1990 年代臺灣學界興起的歷史記憶研究潮流,主要致力於近現代「歷史記憶」、「家國想像」、「國族建構」、「族群認同」的探討,近年對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時期的記憶研究,亦是熱門課題。人類學者黃應貴在 1998 年曾策畫舉行「時間、記憶與歷史」研討會和相關的閱讀小組,至今已累積不少有關臺灣聚落、家族、原住民甚至移民、華僑的記憶研究。2000 年以降,中央研究院由文哲所、歷史所、近史所成員組成的「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和近代史研究所的「記憶與認同研究群」,更努力推展記憶研究,舉辦過多次以記憶為主題的讀書會和研討會,探討記憶與物質、認同、日常生活等層面的關係。文學研究則著重探討文學作品中的歷史記憶,在中國傳統文學、現代文學、歐美文學等方面均有成果。其中明清文學的研究,頗受歐美學界對二戰期間猶太人屠殺記憶研究的啟發,致力於探討鼎革之際的文人境遇與戰爭記憶,如嚴志雄對屈大均(1630-1696)詩作的研究、王璦玲對明末清初歷史劇和劇作家的研究皆是,而胡曉真研究杭州記事文學中的戰爭記憶,除了明末清初的文本,還談及晚清記述太平天國戰亂的作品。另外,中央大學由中文、法文、歷史等系成員組成的「記憶與文化」研究團隊,對此議題亦已耕耘多年。參見黃克武,〈「文化想像與族國建構」〉,《思與言》,第 34 卷第 3 期(1996.9),頁 a3-a8;黃應貴主編,《時間、歷史與記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9);嚴志雄,〈體物、記憶與遺民情境――屈大均一六五九年詠梅詩探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 21 期(2002.9),頁 43-87;王璦玲,〈記憶與敘事:清初劇作家之前朝意識與其易代感懷之戲劇轉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 24 期(2004.4),頁 39-103;〈明末清初歷史劇之歷史意識與視界呈現〉,收入氏著,《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頁 169-285;胡曉真,〈離亂杭州――戰爭記憶與杭州記事文學〉,《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 36 期(2010.3),頁 45-78;黃瓊慧,《世變中的記憶與編寫――以丁耀亢為例的考察》(臺北:大安出版社,2009),頁 21。黃瓊慧的著作中還整理了臺灣學界至 2009 年 9 月為止有關歷史記憶的研究(頁 291-331),可參看。
(何幸真,31 Mar 2020,殤魂何歸: 明代的建文朝歷史記憶,秀威出版, 原题:明代的建文朝歷史記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