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飛:與他人共在:超越“我們”/“你們”的二元思維(14)(完结)

四、總結

 

曾聽一位醫學專家介紹說,以往治療癌症,多是謀求殺死癌細胞。但現在的新方向是遏制癌細胞的活性,允許它們在患者身體內共存。由“你死我活”的敵對戰,轉變為妥協雙活的共存術,思維模式之變,給癌症患者提供了全新的,也許是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事實上,人類間追求的心與心的交融這一理想之境,往往被各種利益的誘惑擊得粉碎,傳播學者彼得斯一聲“交流的無奈”,足以令人嗟嘆不已。與早期的隔離思想相比,“承認”的哲學就是自黑格爾以降現象學的創新思維。在這里,“承認”指明主體之間的一種理想的相互關係,其中每一主體視另一主體為他的平等者,同時也視為與他的分離。這種承認的關係,與任何隔離的哲學相比,是有足夠的張力和建構性意義的,因為一個人只有得到另一主體的承認時,才能從他者那里找回自己,因此方能成為一個獨立的主體。國際傳播領域的話語衝突,也應該采取這種彼此共存的思維模式,承認差異、謀求“求同存異”。這種雙活共在的思維模式,不但可以化解國際傳播場域的話語戾氣,而且可以為建構積極、和諧的國際傳播新秩序提供新的思維動力。

 

事實上,若西方世界能夠做到從主體間性或者文化間性的視角來分析西方與東方,或者西方與中國的關係,我們就會發現是“結盟”還是“孤立”中國的爭論似乎已經沒什麼意義的,因為:其一,中國的發展是不可遏制的;其二,西方可以而且必須與中國一道重塑世界秩序;其三,西方與非西方,都必須共存於這個世界。用雅各比(Friedrich Heinrich Jacobi)的話來說,就是“我”和“你”是不可分離的,沒有“你”,“我”就不可能存在。(61)

德里達在接受《書寫與差異》的中文譯者張寧采訪的時候也表示,他對中國的參照,至少是想像的或幻覺式的,就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說道:“當然我所參照的不必然是今日的中國,但與中國的歷史、文化、文字語言相關。所以,在近四十年的這種逐漸國際化過程中,缺了某種十分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中國。”(62)

(61)雅各比在1781年寫給拉瓦特(Lavater)的一封信中說:“我睜開眼睛,我豎起耳朵,我伸出手,同時感受到不可分離的我和你,你和我。”雅各比在他的“小冊子”(Pamphlets)之一中重申了此觀點:“所有確定性的源頭是:你是和我是!”後來,雅各比將這個觀點發展成:“沒有你,我是不可能的。”轉引自戴遠方:《論20世紀猶太神哲學語境中的關係概念》:http://theory.gmw.cn/2011-09/16/content_2649059 .htm,2012年12月20日。

(62)訪談代序,[法]雅克·德里達:《書寫與差異》(上冊),張寧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第5頁。

 

Views: 4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