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人)則因其導源於「天道」的「誠」附體纏身,必須把「成己」以「成物」當作自己必盡的義務、必擔的責任,甚或道義;沒有人(君子)存在,味覺化漢語的成物性能必將淪陷於不可思議之境地,必將深陷於不可能之泥淖(25)。昌耀質樸、深沈的嘆息,意味著他對這種境況持心悅誠服的態度:

 奧妙的宇宙啊,你永遠有理。

 山巔一隻假肢開著蘋果花。

 (昌耀:《蘋果樹》)

誠發動並最終成就了天地萬物,連蕣(木槿)這種「朝華暮落者」(26)都概莫能外;此中要害、關鍵與樞紐,乃是古老的漢語思想中念茲在茲的「得時」二字,正所謂「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27)。揚子云有簡樸之言:「日月往來,一寒一暑;律則成物,歷則編時。」(28)戴德則另有高論:「聖人慎守日月之數,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時之順逆,謂之歷;截十二管,以宗八音之上下清濁,謂之律也。律居陰而治陽;歷居陽而治陰,律歷疊相治也。」(29)貢華南為「得時」給出的解釋很精彩:「辨別時令、指定律歷,又要『合時』,跟上時令,才能『得時』。」。(30)對於一個在土中刨食不止的農耕民族來說,得時之義大矣哉:「是故得時之稼興,失時之稼約。莖相若,稱之,得時者重,粟之多。量粟相若而舂之,得時者多米。量米相若而食之,得時者忍饑。是故得時之稼,其臭香,其味甘,其氣章,百日食之,耳目聰明,心意睿智,四衛變強,洶氣不入,身無苛殃。」(31)「夏至後七十日,可種宿麥。早種則蟲而有節,晚種則穗小而少實。」(32)但更為關鍵的是:「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也。」(33)事實上,只有「知時節」的雨,只有潤其當潤之物並且「細無聲」的那種雨,才配稱「好雨」(杜甫《春夜喜雨》)。連初通漢家文化的西洋人都非常清楚地知道:「時」字攸關植物的生長,它表示泥土中的種子在陽光的照耀下,開始破土萌芽、窺望未來。「時」的發音與「始」「施」「使」「設」相同,表示「開始」「發起」「使動」和「發展」。在古漢語中,雖然「時」的複合詞很多(34),但「時」始終意味著事物的萌動,意味著事情的開始(35)。而「始,當時也」(36);「始:時,或有久,或無久;始,當無久。」(37)所謂「始」,就是「無久」;而所謂「無久」,就是萬事萬物開始被發動的那個刻不容緩的一瞬間。這跟古希臘人林努斯的看法有些不謀而合:「時間存始於萬物的瞬刻成長。」(38)

對此,法蘭西人朱利安有著極為睿智、十分通透的思考:「時機便是行動和時間的遇合,它使得片刻突然變為機會,時間也變得成熟起來,好像是它自己前來和我們遭逢(occur it),如此,它成為一個發生的事件(occurence)。這是一個有利的時刻,安全入港(port),因而被稱為『適當』(opportun)。然而,這也是稍縱即逝的時刻;它除了是最佳時刻外,也是最短的時刻,在『尚未』與『不在了』之間稍稍地存在了一下,而為了成功,必須將它『捕捉住』。」(39)情形恰如朱利安所言:事情的開始、事物的萌動,正處在「尚未」與「不在了」之間那個既「適當」並且「最佳」,卻又「最短」的時刻。這個時刻習慣於稍縱即逝,傾向於時不我待,俗語所謂「過了這村就沒了那店」。因此,事情的開始不得早一分,事物的萌動不能晚一秒。否則,就是失時。失時不僅十分遺憾地錯過了君子之誠,也和味覺化漢語隨身攜帶的基本倫理相向而行,卻迎面撲空。「不誠」當然「無物」;而錯過了「誠」,則唯有怪物。因此,要麼失時太甚,以至於無以成物;要麼失時的程度不算太甚,所成之物定當獨享「稼約」的兩字謚號,而終為廢物(怪物是廢物的高級形式,或者幸運形式)。因此,得時即誠;失時即不誠。但事情的真相似乎遠不止於此:有誠並且得時,方可成物;而「唯有『得時』,才能『得味』」(40),所謂「味得其時」(41)。得味就是成物;成物的本質乃是得味(42)。因此,不僅誠即得時,除此之外,誠還必將等同於成物、得味。失時不僅意味著失誠,而且意味著要麼無物,要麼得到怪物(或廢物);要麼無味,要麼得到怪味(或餿味)。古老的漢語思想在其啟動自己的那一瞬,亦即在那個「最佳」而又「最短」的時刻,就給出了諄諄教誨,顯得特別得時:「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43)

(25)道家認為:「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莊子·天道》)這里似乎暗含著一個結論:人需要輔助自然的和諧運行,在此基礎上才讓人得到健康的生活狀態。這跟儒家強調成己以成物相比似乎顯得消極了一些,但有學者認為,「像老子那般『寬容於物,不削於人』(《莊子·天下》)的『能體純素』(《莊子·刻意》)之人,即非但自身保持純粹素樸不受任何物質及價值觀念束縛,亦不將自己所堅持的觀念施及他人,而是對整個世界采取自然而然的態度,同樣是對萬物相輔助。」(參閱楊傑:《儒、道論「和」之兩系三義及其當代意義》,《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16年第2期)。也就是說,不打擾物,就是幫助物——從現代的眼光看過去,情形更是如此。莊子反對人改變物之物性:「牛馬四足,是謂天。落(絡)馬首,穿牛鼻,是謂入。故曰: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但人對物性之完善所起的作用,莊子並不反對,所謂「與物委蛇而同其波」(《莊子·庚桑楚》)。

(26)(151)(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卷一。

(27)《周易·豫·彖傳》。

(28)(西漢)揚雄:《太玄經》。

(29)(47)戴德:《大戴禮記·曾子天圓》。

(30)(40)(72)(203)貢華南:《味與味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27頁,第27頁,第22頁、第23頁、第25頁,第51頁。

(31)(159)《呂氏春秋·審時》。

(32)石聲漢:《氾勝之書今釋》,科學出版社,1956年版,第8頁。

(33)《孟子·梁惠王上》。

(34)參閱[法]克洛德·拉爾:《中國人思維中的時間經驗知覺和歷史觀》,路易·加迪(Louis Gardet)等:《文化與時間》,鄭樂平等譯,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2-33頁。

(35)理解漢字的字形、語音和意義之間的關系,有助於理解類似於「時」「始」「施」「使」等讀音相同之詞間的微妙關系(參閱劉梁劍:《漢語言哲學發凡》,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47-55頁)。

(36)《墨子·經上》。

(37)《墨子·經說上》。

(38)參閱第歐根尼·拉爾修:《名哲言行錄》,馬永翔等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頁。

(39)朱利安:《功效:在中國與西方思維之間》,林誌明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79-80頁。

(41)《禮記·仲尼燕居》。

(42)對此問題的詳細論述請參閱敬文東:《味與詩》,《南方文壇》2018年第5期。

(43)《易·艮卦·彖》。

Views: 2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