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幼棣《后望书》水庫移民

移民支邊,從丹江口到青海高原

在冬日暗淡的黃昏,窗外飄著鵝毛大雪。

我翻開了深褐色的厚厚的《淅川移民誌》,讀著,淚流了下來——我不知道,中國還有沒有其他縣份,給水庫移民寫一部史書的。

是的,明天會更好。人們已經習慣了沈默。


雖說以天下為己任,但人畢竟在現實環境里生活——也許根本不應該把文章寫到這一層,千方百計尋找解開苦惱的鑰匙——不去想什麼,也可以活得很快活。可是我做不到,覺得愧對俸祿。但是,走進高聳的歷史大山闊嶺中,尋找辨認那些血淚之路的走向,在今天的“超常發展”、“跨越式發展”的衝動下,若能多看一眼我們終生貧窮的淳樸的父兄,看一看他們日漸淡去的背影,不是能夠多一些清醒與理智,多一些科學與人文關懷麼?

這部《淅川移民誌》上限為1965年,下限為1999年。從1956年底,長江流域規劃水利辦公室派員到河南淅川縣研究丹江口水庫移民安置等有關問題開始記載。

不同於尋常的“閱讀體驗”。我滿懷真誠,一頁一頁地翻過去,成就政績和文獻記載中一些人們不願說出的東西,開始鮮活地重現——以人為本,人和自然和諧相處,遲說了幾十年的關鍵詞,如洪鐘大呂一般,一再從遙遠的曠野上隱隱傳來。


——1958年,漢江幹流上的丹江口水庫大壩正式動工。


——淅川縣自1959年遷建縣城,並開始移民。歷時20年,淅川因丹江口水庫移民20.5萬,平均每年移出一萬人。這個數字占整個丹江口水庫移民人數的53.6%,為當時全縣總人口的46.7%。與延續至今的移民安置方式相同。在淅川的移民中,約一半就地後靠,安置在丹江水庫沿岸。另一半則分別遷往青海省、湖北省和河南省的鄧縣。

——1959年3月至6月,淅川縣首次從淹沒區應搬遷人口中動員8008名體格健壯的青年(男5565名,女2443人),按團、營、連組成部隊建制,奔赴青海省安家落戶,支援邊疆建設(俗稱支邊)。

——1960年春,再動員支邊青年家屬14334人,隨同遷往青海落戶。

……

如同一滴水。20.5萬——約為全國水庫移民總數的百分之一;其中遠赴青海支邊的2.2萬人,高於全國水庫移民總數的千分之一。

一滴水未必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輝,卻可以檢測出同類液體的酸堿度,品出酸甜苦辣。

 

春寒料峭,北風陣陣。

丹江口水庫移民進入高峰時,大躍進的熱潮已經掀起,饑荒的陰影開始在中原大地上徘徊。而當時全國下轟轟烈烈開展除“四害”(蚊、蠅、鼠、雀),淅川縣委提出要建成“小麥元帥縣”。

就在這時,庫區幾千名身強力壯,經審查“政治可靠”,年齡18至25歲的青年農民,經過動員組織,登記造冊,紆家毀業,滿懷希望,踏上了西行支邊的路途。


多數農民從未遠離過家門,離開過生養他們的土地,丹江邊上的平疇沃土,也很少有水澇災害。他們不明白家園怎麼成了要淹沒的庫區,更不知道遙遠的青海高原是什麼模樣,只知道這是國家建設的需要。多數人出門時只帶了簡單的幾個包袱,以及菜籽、像去打臨工似的一年兩載就能回來。政府給支邊移民青年每人發大衣一件、棉衣一套,被褥各一條——這就是關懷與補償的全部!

丹江口水庫淹沒區發生的村落和社群的遷移,如同歷史上的大軍遠征。與數千青海支邊青年農民同行的,還有34名教師、18名醫生、14個護士,幾百名農業技術員,此外還有理發員、鐵匠、窯匠、泥水匠、石匠、竹匠、釀酒師、鞋匠、夥夫等等。——這無需懷疑,與水庫移民一同西遷的還有幾個農村劇社,130名演員,34個民間樂師伴奏。未來的新生活將多姿多彩,載歌載舞!

在村里集合,按排、連、營編制,一些後生和姑娘直到離開父母時才哭出聲來。無需多帶行李,只要帶一兩件鋤頭、鐵鍬等小農具,還有每人自帶2斤幹糧,路上吃就夠了。青海那邊有白面、蔬菜、雞、肉等著,一切都準備好了,歡迎你們過去開發創業。青年移民們步行或乘拖拉機到縣城,然後搭乘大卡車去火車站。


南陽專署與淅川縣在許昌設接待站,當時許昌街頭像過節一樣熱鬧,掛上了許多紅色標語。等各地移民都到齊後,分成三批上火車。每個移民專列2千多人,由悶罐車和硬坐車組成,其中簡易客車供女性乘坐。多數在悶罐車里的人連火車到哪兒了都不清楚,只從門縫的光線變化中,知道是白天還是到了黑夜。移民專列自然沒有餐車,除自帶乾糧外,在陜西潼關站和甘肅隴西站,支起大鍋,設立了餐點,青年們可以下車吃飯喝碗熱湯,活動一下手腳。專列走走停停,幾天後抵達青海。

1959年4月初,高原上春寒料峭。來自河南淅川縣的最早一批水庫移民被安置在循化撒拉自治縣。

循化在青海省東部,與甘肅的積石山、臨夏毗鄰,安置區在高山下的荒灘上。淅川縣3100名移民與信陽汝南縣2000人組成文都建設兵團。支邊青年到達後,環顧四野,滿是沙石,少見綠意,見如此荒涼之地,有的女孩子就落淚了。青年們把行李家具搬進了當地農民騰出簡陋的土坯木板房,10幾人一間,打好地鋪,作為集體宿舍。以連為單位,200多個人一個食堂集體吃飯。食堂備有當地政府給準備的食物,共有面粉、土豆各250公斤,大米100公斤,甜菜兩缸。新鮮勁過後,他們立即犯愁了,這些糧食僅夠兩三天吃的哇。


同年5月,第二批2000多水庫移民到達青海。

這批移民先是被安置在龍羊峽附近的貴德縣。新家還未收拾停當,荒地開出來,頭茬莊稼剛有一點收成。9月天氣轉涼,秋草開始枯黃。這批開始安頓下的移民,又要再度搬遷,前往更加遙遠的大山中的貴南軍馬場。

第三批水庫移民2000多人,與上批移民差不多同時到達青海。他們在西寧換上卡車,直向柴達木盆地的南緣的昆侖山下開去。被安置在西寧與柴達木之間海拔最高的都蘭縣墾荒。

支邊人員均按軍事建制建立了農場。

Views: 2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