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子誠:詩人的“手藝”概念(4)

演劇、音樂演奏和寫詩的技藝,性質上肯定有許多不同的地方,後者幾乎無法歸納出一套普遍性的技術訓練程式,新詩也沒有舊體詩詞那樣的詩體句式、音韻格律上的規則。因而,坊間雖然也有詩歌寫作入門、教程之類的書籍,卻無法獲得如車爾尼《鋼琴初步教程》、霍桑《小提琴基礎教程》那樣的權威性。寫詩不能考級,詩人更沒有可能靠辦班和個人輔導而收費賺錢。即使有這樣的不同,西川、陳東東、臧棣對技藝重要性的強調並不過分。

龐德的“技藝真誠”的說法,在當代自然不是陳東東首先引述。1985年,柏樺、張棗、周忠陵等在四川創辦命名《日日新》的詩刊,就來自龐德的啟發。《編者的話》中,柏樺用類乎史書紀年文體(這種文體的采用,與預測事件的歷史意義相關),寫下這樣一段話:

一九三四年,艾茲拉•龐德把孔子的箴言“日日新”三個字印在領巾上,佩戴胸前,以提高自己的詩藝。……


一九八五年孟春的一個下午,我們偶然談及此事驀然感到,人類幾千年來對文化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頓時肅然起敬。“日日新”三個字簡單明了地表達了我們對新詩的共同看法。我們也正是奉行著這樣一種認真、堅韌、求新進取的精神,一絲不茍地要求自己。

我們牢記一句話:“技巧是對一個真誠的考驗!”

我們牢記三個字:“日日新!”


他們的“以技巧的態度來對待詩歌的創新精神”的信念,在當時並沒有引起廣泛注意,在80年代的新詩運動中也無法成為主潮。究其原因,不僅僅是這個創刊號也是終刊號的“民刊”傳播範圍有限,更重要的是,80年代不是倡導技藝的合適時間。何況敢於說“技藝考驗真誠”的,大抵是自認為“身懷絕技”,無視“詩壇”泡沫的驕傲者。他們的尋覓、等待“最高傾聽者”知音的姿態,讓他們的主張只能在小圈子里發酵:


我更不想以假亂真;

只因技藝純熟(天生的)

我之於他才如此陌生。

過路人以哪種語言不理解我,

對我來說根本沒有區別

 

(三)

1987年,唐曉渡在《中國當代實驗詩選》的序中,沒有指名地引用赫拉克利特的話——“向上的路和向下的路,同是一條路”,並列舉了詩歌問題的若干“對立項”:“理性與感性、靈魂與肉體、道德與自然、文化與本能、歷史與現實、個人與社會”。唐曉渡說,“所有這一切既互相對峙而又互相滲透,既互相衝突而又互相包容”;也就是說,“向上”可能就包容著“向下”,而“向下”的取向說不定來自“向上”的動機。

提出手藝的概念,重視技藝,自然是“向上”地企盼著成熟:“開花是燦爛的;可是我們要成熟”。“成熟”指向當代詩歌的整體,也是80年代崛起的詩人的渴望。王家新說到,“燃燒的向著詩歌所有的尺度敞開”的那個年代,在山海關的“青春詩會”,歐陽江河宣稱“除了偉大別無選擇”!而“偉大的詩人”,他說,就是那種“在百萬個鑽石中總結我們”的人。到了90年代,他們發現當代詩歌難以說已接近“偉大”,而“我們”這一群已屆“中年”。90年代提出的“中年特征”,不只是在講一種詩歌性質,還是詩人事實上的生理年齡。技藝問題的著重提出,透露了這些越過青春期的詩人邁向“成熟”之途上的焦慮。

但是,從另一角度看,技藝提出的“向上”取向,卻是以“向下”的方式來實現。這表現為兩個方面:一個有關詩歌的性質、功能,另一是詩人的身份。

Views: 3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