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雲·愛與真實——吳晟散文研究(一)3

(二)文明的毒害

 

<店仔頭>談及都市文明蔓延農鄉,年輕一代入社會後,感染酗酒吸毒的惡習,女人寧跳脫衣舞,不願吃苦;生而不養,不負責任。有錢人惡性倒債,倒貧窮人的辛苦積蓄的血汗錢;有權有勢的人想盡辦法,超貸倒帳,捲款國外。社區建設,是在臭水溝上擺漂亮的盆景,粉飾門面。農業缺乏長遠的規劃,農民生計日絀,幾無以自存,有利可圖的經濟作物,使農民趨之若鶩,改變台灣稻作生態與農民踏實溫厚的處世態度,對此<店仔頭˙敢的拿去吃>有愷切的分析:「正因農產品價格極不穩定,毫無保障,大家逐漸養成投機心理的追逐,就像一般社會現象,想要有所發展,套句俗話說:『敢的拿去吃』。」

 

(三)批判政治

 

<無悔>批判國民黨播遷來台的政治統治,施行戒嚴,以萬年國代鞏固政權;於思想上,鉗制思想、限制言論自由;於教育方面,偶像崇拜,進行愚民教育;媒體為執政黨的傳聲筒,從事打壓異己的工作;不少學者與文人,為了名器地位,而違背道義良知,發表諂媚歪曲的言論。吳晟對掌握社會公器的媒體,與頗受社會尊重的學者、教授有如下的批判:「溫和也不等於是非不明」,「多數媒體往往是當權者的傳聲筒,從不做客觀公正的報導,不斷污衊參與民眾為暴民,並一再威嚇要嚴懲肇事份子。而後便有不少政客和大學教授、專家學者,急急乎發動簽名,譴責民眾暴力行為,造成假象民意,作為執政者逮補異己的依據。」<無悔˙譴責>這是街頭運動最蓬勃最熾熱的年代,台灣的媒體與學者教授,經常合作演出的戲碼,一同經歷且見證台灣反對運動的讀者,應有鮮明的記憶,而吳晟為我們紀錄這段歷史。

 

(四)環境保育

 

<不如相忘>則重在環境保育、國土規劃,呼籲當政者切莫以建設為名義,破壞美麗的大自然;掌握決策的官員,莫汲汲於金錢近利,砍伐台糖自日據時代至今的綠色森林綠地。因此吳晟感慨地說:「沐浴自然就是最理想的修行,不需要什麼『禮佛勝地』;林木清幽,樹蔭涼爽便是最佳的休閒區,不需要多餘的人工設施。在水泥崇拜氾濫的台灣社會,沒有建設,便是最好的建設啊!」筆者深有同感,水泥森林是都市最令冷漠慘澹的色調,也許是地小人稠不得已的因應設計;何以連鄉鎮都普遍崇拜水泥?為何台灣人對美麗醉人的自然山林如此無情?對自然環境靜化人心、美化生活如此無感?因此吳晟痛批:「沒有大樹,意味著沒有歷史淵源傳承,意味著台灣人民既不知珍惜過去,也不懂得設想未來,凡事急功近利,只圖眼前,而且顯示了對自然生態的無知無情與粗暴。」

 

隨著時代不同的問題而批判,然而一切皆出於吳晟對社會無限的關懷。

 

五、自然真實的美感觀念

 

吳晟散文所展現的美感觀念是真實自然,不喜歡人為造作的美。寧可聆聽水聲、鳥聲,不聽音樂,吳晟與妻聽音樂時,母親常很不悅:「噪耳!聽甚麼音樂,不如去外面聽鳥聲,去田裡聽水聲,空氣又好,又可以工作」<農婦˙琴>。寧可種菜,與家人朋友享無農藥污染潔淨鮮美的蔬菜,不栽種僅能觀賞的花卉。喜歡植根於土地的大樹,喜歡他們充分吸收土地的營養水分,向天空伸展生命的獨特風華,嚮往綿亙無限綠蔭蔽天的林蔭大道,一大片巨木森林、草原,常使他湧現無比讚嘆之情。不喜歡盆栽,因為盆栽中的植物的無法自然自由地生長,「植物一旦成為盆栽,尤其是樹木根部侷促在窄隘而淺的花盆內,不能和豐厚大地息息相通,生機大受壓抑限制」<不如相忘˙賞樹>;其次盆栽的美是扭曲做作,違反自然的,「不少盆栽還刻意將植物扭曲變形,竟美其名為藝術,根本是另一種生命形式的摧殘、虐待」,所以崇尚自然之美的吳晟「常有解放盆中花木還歸大地,如釋放籠中鳥,還歸原野的衝動。」<不如相忘˙賞樹>此外,重視內在真實,反對美化粉飾表面,也是吳晟的美學觀點。例如社區建設,臭水溝上放置美麗的花盆,不如清除污穢,疏通水道,使其常保清潔;圍牆上粉刷油漆,何如整修重要道路來得切實?

 

參、形式技巧

 

一、藉事起興

 

吳晟散文大多是借一件事為引論,興起許多相關的聯想,或更細密曲折的敘述,而後提出議論,最後下結論。例如<農婦˙人有不必欣羨>寫新年出外謀生的人都會返鄉過年,六叔也回來了。再藉六叔敘述台北生活之艱辛而所得微薄,漆別人的高樓豪宅,卻任憑自家破厝剝落斑駁。一樣的土地,台北貴如黃金。嘆人的貧富不在於努力與否,在於命運。最後以母親「人無不可以笑人無,人有也不必欣羨」點出主題,說明農不嫌貧貪富,待人溫厚有情,認真打拼而能知足的人生觀。<無悔˙病情>從個人的病情談起,進一步分析、推遞,思及病因,由於生理或心理因素?確實可知的是,心情常感悲鬱。何以致此?個人經濟穩定,家庭美滿,日常生活單純知足,實無可憂之事;之所以憂慮痛心的,實為社會各種病情:假繁榮為名,破壞子孫萬代賴以維生的環境;不少高官與資本家,視台灣為奪取暴利之地,將資金轉移國外,隨時做一走了之的打算。至此點出文章主題:病態的社會,成為關懷社會的詩人心中的痛、身體的病。

 

二、因事見義

 

吳晟散文以敘事為主,有的篇章純粹敘事,未直接點明意旨,而敘事中往往流露豐富的言外之意,有待讀者思考領悟。例如<農婦˙死囝仔咧>全文敘述守寡的表嬸,要做工、做飯,又得照顧兩個年幼的孩子。隱忍生活的艱辛與苦楚,對生性較野的兒子不免有所打罵。一次表嬸忙得尚未煮飯,兒子卻玩得忘了回來。表嬸破口大罵,他又頂嘴,氣得表嬸叫罵:「你去死好了!不要給我回來!」表弟逃開後,始終不見蹤影。表嬸做完飯,喊著:「這個死囝仔,死到那兒去了」,到處尋找,鄰人也幫忙找,遍找不著,表嬸的罵聲全變成哭聲了。第二天一早又聽見表嬸罵著:「你這個死囝仔咧」。藉此故事說明農鄉的母親,雖然打罵孩子,甚至口出詛咒之言,其實深愛孩子。而言語之所以無法溫柔甜蜜,因為工作忙碌匆 促,為艱難貧困的生活所迫,實無閒情與孩子從容交談,無美好的心情對孩子甜言蜜語。因此平日形於外的惡言,並非母親真正的情意。<不如相忘˙遺物>逐一敘述父親的遺骨裝入金斗甕,供在靈骨塔。遺物,隨著時間漸漸遺失,僅存的相片已經氾黃。而母親說「真正會想念的,不必看相片也會想念;不認得的,看相片也無用。」所以相片也無保留的必要。全文除了追念父親,更流露相聚相愛,此後生離死別,才可能彼此思念;也因此傳達生命短促,遺愛亦難常久,生命終歸虛空之情。

(原題:吳晟散文研究(之一) ——愛與真實-吳晟散文一貫的基調,收藏自:台大學習資源)(待續)

Views: 9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