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古籍資料中的神話傳說

《山海經》成書於西周到西漢初期,不是一人一時一地之作,它是一本宗教性質的巫書,也是一部上古神話總集。其中有關於歷史、地理、物產、醫藥、宗教等方面的內容,都具有荒誕的色彩,保存最多的是獸形神話,兩種以上動物合體神話,以及人獸合體神話。此外,還有植物神話、海外傳聞、巫風習俗的神話,在後一種神話中,有很多跟祭山神有關,反映了那時人們對高山的崇拜很普遍。有不少神話的文字記載,首次是在《山海經》出現。

在《西遊記》小說中那位尊貴、典雅、莊重的王母娘娘,她的原型在《山海經》卻是極為可怕的人獸合體、性別不明顯的神。此神長著人面、虎軀、豹尾,住在昆侖山附近的玉山,頭發蓬亂,還戴一種叫“勝”的首飾。有三只青鳥為此神覓食。這三只青鳥長得也很特別,都是紅腦袋,黑眼睛。西王母的神職是掌握自然災害和五刑殘殺。(見《山海經》的《西次三經》、《海內北經》、《大荒西經》)這一司職跟西王母的外形倒很統一。

圖1 西王母


過去,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神話零散而不系統。那是因為不了解。有零散的情況,也不盡然。比如帝俊的神話便比較多地見於《山海經》。帝俊是誰,古史研究家們認為是舜,又被稱為帝嚳〔ku酷〕。這是東夷所奉的上帝,顯然與炎、黃不屬於一個系統。

根據《山海經》所記,帝俊的一位妻子叫羲和,是10個太陽的母親;他的另一位妻子是常羲,是12個月亮的母親。帝俊在下方的兩座祭壇,由一群五彩之鳥管理著。這些五彩鳥兒,或叫皇鳥,或叫鸞鳥,或叫風鳥。帝俊有一片竹林,在衛丘山的南面。這座山也夠大的,方圓有300裏。竹林裏的竹又高又大,“大可為舟”,真是神竹。

另有傳說,帝俊的妻子叫娥皇,她的後代叫三身國,即一個頭,三個身子的人,他們以黍為糧食,役使著豹、虎、熊、羆四種野獸。還有的說帝俊的後代中有季釐(即厘)、中容、晏龍、帝鴻、黑齒,他們都能役使野獸。帝俊的後代中不乏發明家,叔均是農耕的始創者,番禺始為舟,奚仲造車,晏龍則是一位音樂家,義均是能工巧匠……(見《大荒經》、《海內經》)。

這些看似沒有連貫的內容,至少告訴後人,帝俊是鳥圖騰氏族祖先,他生活的時期已經是以父系為中心。他所管的地域遼闊,這一系的後代綿延歷時長,對文物的創造有特殊的貢獻。其中包含著許多原始的密碼,要真正破譯它們,需要進行艱苦的研究。

《山海經》這部書約3.1萬字,在那個時候可算是“巨著”。書中文字簡略,盡管保存的是上古神話的片斷,然而卻很有價值。

此外,不同程度保存神話傳說的古籍還有先秦諸子著作、史書、雜史、筆記、志怪小說等。

先秦諸子著作以《莊子》為代表。《莊子》並不是為保存神話而輯錄神話,主要是借用神話傳說來說明一種思想,這屬於運用和再創作,即把神話傳說作為素材,改造成富有哲理意義的寓言。不過在客觀上確起了保存作用。《莊子》寓言中的神話,有的已經不完全是神話的本來面目,只是保留著神話的某些內核。如《逍遙遊》中鯤鵬之變的神話便很有名:北海有一條魚,名叫鯤,鯤其大無比,身長不知有幾千裏;後來它化成了鳥,這鳥叫鵬,鵬的背也其大無比,弄不清有幾千裏;它振羽而飛,翅膀猶如覆蓋了天空的雲。這只大鳥,當海動風起的時候便向南遷。那南天,就像大天池。

按照神話思維的特點,魚、鳥完全可以互變,說明《莊子》一書有神話的根據,是來自《齊諧》一書。然而《莊子》的意圖跟《齊諧》不一樣,諧者,趣也,《齊諧》專記齊人的怪異之事;《莊子》卻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鯤鵬飛得再高,也不見得沒有窮盡,往下一看,如此而已,世界是廣大無邊的,何必讓自己的精神因功名利祿而受束縛呢?今日我們如果對這一神話作積極的理解,那麼,有高尚志氣者,都應似鯤鵬那樣,展翅翺翔,去追求遠大的理想。

史書以《左傳》、《國語》為例,其中夾雜了不少神話傳說。《左傳·昭公十七年》講到一個鳥的王國,便是一則很典型的古史神話傳說。據說,東方的古帝王少皞〔hao浩〕名叫摯①,即位的時候,恰好飛來了鳳鳥,因此便用各種鳥名命名下司百官,鳳凰當歷法官,燕子當掌管春分、秋分的官,伯勞鳥當管理夏至、冬至的官,青鳥當管理立春、立夏的官,錦雞當立秋、立冬的官,鵓鴣掌管教育,鷲〔jiu救〕掌兵權,布谷掌管營造建築,鷹掌管法律和刑罰,鶻鸼〔guzhou谷舟〕掌管營繕等事。五種以鳩命名的官,管理老百姓;五種以野雞命名的官,分別管理木工、金工、陶工、皮工、染工,還管器物的利用、尺度、度量均衡;以扈鳥命名的九種農官,使老百姓不要淫蕩。這個以鳳鳥為總名稱的鳥國,無非是歷史的神話化。這大概是指古代東方奉行鳥崇拜的以少皞為首領的部落聯盟。

防風氏神話在古籍中記錄並不豐富,散見於《國語》、《史記》、《越絕書》、《述異記》等,其中以《國語·魯語下》交待得較細。

防風氏可能是大禹為首的部落聯盟中一個部落的頭頭,那時,氏族部落的稱呼跟首領的名稱一般是統一的,防風氏部落的頭頭也就叫防風。相傳大禹曾到過越地,在茅山曾召集過會議商討大計,會上,對有德有功者,給以爵祿和土地,後來便把茅山改成了會〔kuai快〕稽(即會計之意)山。這是古史傳說中很有名的群神集會,不知何故防風卻遲到了。大禹對此很不滿,將他殺死以後,先陳屍示眾,然後才埋在會稽山下,直到吳國打越國的時候,把會稽山都打塌了,才發現了防風的骨頭,非常之大,一節骨頭便要用一節車載運。吳國的人弄不清這是什麼遺骨,何以如此之大。便派人去問博學的孔子,孔子便把前因後果向吳使說了一遍。吳使求教孔子的這件事,便記在《國語·魯語下》:

吳伐越,墮會稽,獲骨焉,節專車。吳子使來好聘,且問之仲尼……曰:“敢問骨何為大?”仲尼日:“丘聞之,昔禹致群神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骨節專車,此為大矣。”

防風氏部落的人,可能屬於傳說中的巨人族之一,不過再長大的人也不至於一節骨頭便要用一輛車,這顯然屬於神話式的誇張與想象。不過這則神話傳說的古史價值一目了然,說明大禹的晚年,權力已日益集中,社會已由軍事部落聯盟逐步向國家轉化。

各種雜史保存的古神話傳說比正史要多。例如《吳越春秋》、《越絕書》、《蜀王本紀》等都屬於雜史,也可稱之謂野史,即不是官方修的史,而屬於個人撰寫的。其中有大禹出生、婚配的神話,人猿婚配的奇談,古蜀國治水英雄杜宇、李冰的傳說等等。

廣為人知的幹將鑄劍便是一則神話傳說色彩很濃的傳說。故事說,吳國人幹將,善鑄劍,其妻莫邪〔ye爺〕為助其成功,將自己的頭發和指甲投進冶爐裏,使300童男童女鼓風箱,造成陰陽寶劍,陽劍叫幹將,陰劍叫莫邪。獻給吳王闔閭〔helu合驢〕的是陰劍,陽劍自藏了。吳王得劍十分珍愛。(見《吳越春秋·闔閭內傳》)為什麼要用莫邪的頭發與指甲呢,這是原始社會人祭風俗的遺留和轉化,原始宗教對神靈的崇拜到達癡迷的程度,為了達到某種願望,以為殺人祭神便能得到神的幫助。社會進步以後,人們甚感人祭風俗太野蠻,便改用人體的某一部分代替人祭。這一神話傳說,主要並不是宣揚這種落後的風俗,而反映了當時吳國工匠們的鑄造技藝已非常精良。

上述故事,到晉代的志怪小說《搜神記》有了新的發展,幹將、莫邪夫婦成了楚國人,鑄劍三年才成,向王獻出了雌劍。因時間太長,雖然獻了劍,幹將仍被楚王所殺。莫邪此時已有身孕,後生一子,取名赤比,又叫眉間尺,到少年時期,帶了父親留了的雄劍去報仇。路遇一客,客告訴他:“楚王正懸賞千金買你的頭,你把頭與劍給我,我可以替你報仇。”眉間尺自刎,兩手捧頭奉上,身軀仍自立在那裏。客說:“我不會辜負你的。”說罷,眉間尺的屍身才倒地。客去見楚王,說:“這是勇士的頭,應放在湯鍋裏煮。”煮了三天三夜,頭仍不爛,並且還跳出湯鍋,怒目圓睜。客對楚王說:“這頭不爛,請王親自去看看,也許能爛。”楚王果然前去看,一伸頭,便被客揮劍砍掉了。接著客也把自己的頭砍掉了。三顆頭都在鍋裏,煮爛以後,難以區分,只好分三份葬在一地,此地便叫作“三王墓”。(見《搜神記·卷十一》)這一傳說富於反抗精神,有強烈的覆仇意識,魯迅就是以它為素材,創作了《故事新編》的名篇《鑄劍》。


圖2 眉間尺

 

註釋:①古代摯、鷙相通,少皞(少昊)即鷙鳥。

Views: 22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