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三、網絡
網絡即互聯網,已經成為信息高速公路這一現象的同義詞。網絡媒介的興起,在中國是20世紀90年代6互聯網是一個“網絡的網絡”,它連接全球的計算機,使它們能夠交換信息並分享計算機數據文件。萬維網是互聯網的一部分,它擁有豐富的圖形,允許用戶通過選擇關鍵詞或圖形符號從一個網頁進人到另一個網頁。許多網頁不僅提供文字與圖形,而且提供聲音與影像,集中體現了傳統傳播媒介與計算機的融合。這樣,互聯網就成為將來的傳播媒介環境的模式:一個高速計算機網絡,通過它,我們可以同樣自如地讀新聞故事,看錄像(電視),聽音樂,與家人、朋友、同事交流。今天,個人計算機的普及,不但網絡對美國人來說是觸手可及,對中國人來說,也是大部分人擁有,而且據最新統計,中國網民已列居世界第一。有人說,網絡傳播是一百多年來的電訊革命、五十年以來的計算機革命、二十年以來的以微處理器為核心的PC革命,以及最終導致的以Internet為標志的網絡革命的產物。它產生的前提就是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的發展和融合。
互聯網拓寬了人們獲取知識信息的渠道。有學者形象地比喻說,第一代的農業文化是一種“井圈文化”,它受到當時傳播手段的制約,信息來源和活動視野被禁錮在狹小的圈子里。第二代的工業文化是一種“河流文化”,盡管綿延流長,但依然帶有一種“界河”的分裂特征。第三代的網絡文化則是把整個世界融為一體的“海洋文化”,在信息的潮起潮落中把各種思想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的確,有了網絡,文化生產和傳播將文化民主性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網絡時代,文化不會終結,而將新生。網絡將使文化從“諸神的狂歡”變為“眾人的狂歡”,從“精英的獨白”變成“萬人的合唱”。
四、媒介數字化
在數字技術沒有來臨之時,電話、電影、電視和網絡等各種媒介,好像都可以作為完全不同的實體來分開描述。但計算機和電訊網絡方面的進步已使得它們與傳統大眾媒介融合了,因為所有的傳播技術都快速地融合成一種普通的計算機可讀的數字形式。譬如,CD形式的音樂是一種數字媒介,而公共長途電話網絡是另一種數字媒介。即便是傳統的印刷媒介,如書籍報刊等,也通常創建在計算機上,它們只是在打印到紙上時才脫離數字環境。更有甚者,由於越來越多的人在互聯網上閱讀主要報刊的在線版,故而“印刷”媒介實際上已變成數字世界的一部分。收音機、電視和家庭錄像正處在向數字技術的革命性轉變之中,這種數字技術會給我們對將來的大眾媒介的思考方式產生深遠的影響。數字電視的引進將會具有重要意義。它把計算機處理器,甚至整個信息社會,都引人了幾乎每個家庭。反過來,任何一臺個人計算機很快就能夠播放電視節目了。工作領域的技術融合已非常先進,在那兒,高容量的聯合網絡(corporatenetworks)可與數字化的電話交談,電子文件、計算機數據以及視頻傳輸等自由結合。互聯網將來的發展將會使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在家里享受到同樣的服務。
的確,進入21世紀的今天,傳播媒介也進人了一個新的紀元。不但各種電子媒介交互作用,形成一個多元媒介環境,而且伴隨著信息時代而來的技術進步導致所有的媒體形式開始向數字媒介轉變,使得媒介的力量更加強大起來。
數字媒介就是以數字傳播的方式進行信息傳遞的媒介。所謂的“數字傳播”,就是將聲音、圖畫、文本等轉化成計算機可讀的形式,即變成一組組“0”和“1”的字符,將信息以編碼的形式加載其中。采納數字技術可以帶來幾個方法的優點:一是傳播的質量提高了,因為數字信號不太容易被干擾或更改。只要基本的“0”和“1”模式仍然能被識別出來,原始的傳送就能被還原,像水晶一樣的透明。另外,當信息被數字化編碼時,也可以使用數字化壓縮技術,這就意味著可以提煉出媒體內容中的冗余信息,比如靜止的水滴背景並不會隨著電視畫面的改變而改變,通過這種壓縮可以同時傳遞好幾個頻道,而這在以前是無法想象的。例如,視頻壓縮技術可以實現在以前只能加載一個節目的頻道上同時傳送10個節目。於是,有線電視利用了數字技術後,可以提供更多豐富的頻道。再者,數字技術有助於實現用戶控制——選擇的豐富帶來新的挑戰,即如何在眾多的選擇中導航。互聯網上采用的一個解決方式是門戶,即只允許你選擇你想要的內容。萬維網上的搜索引擎使用戶通過關鍵詞來完成査詢,也預示著未來所有媒體都可以由用戶進行控制的一種模式。如此等等,隨著數字革命的延續,未來還會出現新的媒介。“未來所有的媒體顯然會成為多媒體的延伸,以至於我們聽音樂的時候可以在計算機屏幕上看到歌詞,當我們在看電子版報紙時可以看到最近飛機失事的視頻錄像。當那天來臨的時候,報紙、電視、廣播和電影等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形式將不復存在。”
傳播媒介的數字化使得今天的文化視覺性更強,因此,即使一般學者認為今天的後現代文化是一種視覺文化,就是從現代主義的語詞中心,轉移到了後現代主義的圖像中心。不過還有學者認為,今天的文化是一種聽覺文化。如沃爾岡夫·韋爾施就把後現代文化看做是聽覺文化。視覺也好,聽覺也好,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今天的文化都是感性的文化,或者說,都是直接作用於感官的文化。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