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庫's Blog – May 2017 Archive (60)

《陳黎花蓮》尋找原味的〈花蓮舞曲〉

重唱郭子究半世紀名曲

郭子究 ( 1919-1999 ) 是相當傳奇的音樂人物。他只有國小畢業,卻憑著熱情與天賦,摸索出一條自己的音樂之路。他在花蓮中學擔任了三十四年的音樂老師,以其強調讀譜、視唱能力的獨特教法 (花中學生音樂課都要先通過「La La La……」節奏視唱這一關) ,循序漸進引領無數學生進入音樂殿堂。又以身作則,以親譜的歌曲為教材,讓學生在親切學唱中自然領受音樂之妙。說他是「花蓮音樂之父」一點也不為過。他的學生畢業後,分佈各地,每愛傳唱他的曲子,他最動人的一些作品,譬如〈回憶〉,〈花蓮舞曲〉,〈你來〉……,遂由花蓮名曲變成凡有台灣人處皆得聞的台灣名曲了。

我在花中求學的六年 ( 1966-1972…

Continue

Added by 文學 庫 on May 13, 2017 at 5:18pm — No Comments

《陳黎花蓮》張愛玲和我

張愛玲和我有什麼關係?當然沒有。

但當這位七十五歲,特立獨行,在作品中酷戀月色的女作家,孤寂地陳屍美國寓所的消息在中秋夜傳回島上,並且引發一波又一波讀者與作者切身的哀悼與追憶後,我不禁再一次問自己:「大家都跟張愛玲有關係,你獨獨和張愛玲沒有關係嗎?」我用力思索了好幾分鐘,找來她寫或寫她的一切書籍,苦讀、重讀、快讀了兩日夜,然後,總算不再怕人會笑我落伍地告訴自己:「張愛玲當然和我有關係!」

張愛玲和我有什麼關係?我,一個在台灣寫詩的人。張愛玲是和一個在台灣寫過詩的人有過一點關係。在散文集《流言》裡的一篇 〈詩與胡說〉張愛玲寫說,她第一次看見路易士的一首詩 〈散步的魚〉,頗覺其做作,後來讀了他的〈傍晚的家〉,覺得非常滿意,因之「不但〈散步的魚…

Continue

Added by 文學 庫 on May 13, 2017 at 5:16pm — No Comments

《陳黎花蓮》麻 糬

如果你住在花蓮,你一定聽過一位歐吉桑,推著腳踏車在街上急促地叫賣:「麻——糬,麻糬、麻糬哦!」這聲音從什麼時候開始,花蓮縣誌上並沒有記載。如果你問住在花蓮的人,他們一定會回答:「從小就有了!」對我而言,他的麻糬已經成為整個童年與鄉土的象徵了。三十年來,吃過多少個他做的這包著好吃的紅豆的麻糬,我已經數不清了,只記得小時候聽到聲音,就趕緊從母親的錢包裏拿五毛錢跑出去。

讀國校時有一次老師帶我們去花崗山開會。在高呼三民主義萬歲、蔣總統萬歲之後,忽然聽到「麻糬、麻糬哦」的聲音,大家一哄而散跑去買,連吃了兩個的阿雄興奮得直呼:「麻糬萬歲!」不是嗎,再沒有比又Q又甜的麻糬更具體地讓我們感覺到生命的美好與珍貴的了。難怪去年冬天,他在寄回來的年卡上告訴我:「不知道你相不相信,身處雪地的異國,午夜夢迴,還常常聽到那麻糬、麻糬哦的聲音。」

 …

Continue

Added by 文學 庫 on May 13, 2017 at 5:00pm — No Comments

張芬齡·《太魯閣‧一九八九》

此詩長達一百九十三行,雖非陳黎最長的詩作,堪稱陳黎企圖最龐大、視野最寬廣的作品。此詩以詩人家鄉花蓮之太魯閣為背景,透視三百年來糾纏的台灣歷史以及變動的人文風貌,可視為陳黎省視台灣經驗之系列詩作總。

首段寫太魯閣瞬息萬變、難以捉摸的多種面貌。太魯閣時而溫柔「如一葉之輕落,如一鳥之徐飛╱又彷彿一樹花之開放」,時而激越「如兔脫禽動」,時而深沈莊嚴「若蓊鬱的雨林」。這山水的多種面貌一如台灣命運的多變,陳黎彷彿看到了「被時間扭轉、凝結的歷史的激情」,企圖在這微雨的春寒思索它的奧義。…

Continue

Added by 文學 庫 on May 13, 2017 at 5:00pm — No Comments

《陳黎花蓮》木山鐵店

木山鐵店的鐵匠老了。

中午的時候,他坐在鐵店門口午睡,白色的頭髮在和煦的陽光下發出跟臉上老花眼鏡一樣的銀光。他跟他的老山地助手,一個睡在椅子上,一個睡在火爐旁。他也許又夢見我拿著陀螺要求他打一根剛猛的陀螺心,好把別的小孩的陀螺釘得面目全非。他也許又奇怪這些不上學的孩子,怎麼發神經,赤著兩腳立在正午的大馬路上比賽勇敢,直到嘴裡的李仔糖紅滾滾地掉到灼燙的柏柚路面。…

Continue

Added by 文學 庫 on May 13, 2017 at 4:59pm — No Comments

《陳黎花蓮》波特萊爾街

  人生不如一行波特萊爾。所以,直截地,我把每日慣常走過的幾條街稱作波特萊爾。

  我的波特萊爾街是從黃昏開始的,當你們剛放下公事包或放下書包,當你們剛打開電視機或電視遊樂器:我以及我的腳踏車,牽著手,慢慢離開我的童年。

  我會騎過一間齒模所,無師自通的擬牙科大夫很快地用他的工具把你的牙痛弄停,或者拔掉你的蛀牙,鑲上他的新牙,讓你在一年之內牙齦發炎,重新痛得更厲害。

  我會騎過一家蚵仔煎專賣店,媽媽專門煎蚵仔煎,爸爸負責加蛋—— 一隻手像機器人般往籃子裡抓蛋、擠破、丟出去;他們的兒子忙著把地上的蛋殼集合起來,送給對面的醫生太太早晚洗臉美容。…

Continue

Added by 文學 庫 on May 13, 2017 at 4:57pm — No Comments

《陳黎花蓮》想像花蓮

我的 花蓮港街地圖 是繪在記憶與夢的底片上的,一切街道、橋樑、屋舍、阡陌……皆以熟悉、親愛的人物為座標。穿過地圖中央的是一首音樂,一首河流般蜿蜒,沒有起點終點,沒有標題的音樂。你說是七腳川溪。你說是砂婆礑溪。你說是花蓮溪。你說是立霧溪。…

Continue

Added by 文學 庫 on May 13, 2017 at 4:54pm — No Comments

陳黎譯《尼娜‧卡香詩抄》吻

尼娜‧卡香(Nina Cassian,1924-2014),不僅是一名知名詩人,同時也是散文作家,童書作家,作曲家及翻譯家。她曾在羅馬尼亞多家文學出版社擔任編輯,也是羅馬尼亞作家協會的主要成員。一九八五年赴美國訪問,因政治因素不得返回國門,遂流亡在美,現居住於紐約。她出版了五十多本各類著作,數度獲得文學獎。她的詩對生理的描述與情慾的處理頗為坦率,愛與失落,生與死,是她經常觸及的主題。…



Continue

Added by 文學 庫 on May 13, 2017 at 4:48pm — No Comments

陳黎譯《尼娜‧卡香詩抄》思春期

獨自在空蕩蕩的海邊。

我裸立於孤寂的沙灘,

海裸體而空虛。

 

一具龍形風箏飛過,

有著黑頭紅眼睛,呢喃著

黑紅的紙的語言。

 

獨獨他見到我何等的赤裸,…

Continue

Added by 文學 庫 on May 13, 2017 at 4:46pm — No Comments

陳黎譯《尼娜‧卡香詩抄》然 後

首先聽到烏鴉。

然後野鴿。

然後有人清洗,扭擰

便宜的地毯,水滴落

水槽裡。然後

車輪的尖叫聲。

傾斜的風。然後

掃把低語。海

拖曳著。你聽到

午後天空之門…

Continue

Added by 文學 庫 on May 13, 2017 at 4:45pm — No Comments

陳黎譯《尼娜‧卡香詩抄》年輕的吸血鬼

最初,羞怯地,他的身體纏繞著

我的脖子,以旋律美妙的渦形花樣,

如是我整個脖子包裹在

那旋律的手鐲裡,

而我幾乎屈身於他斜眼、

三角形的醜陋的頭

以及他脆弱骨頭之聲。

 

接著,咬第一口,…

Continue

Added by 文學 庫 on May 13, 2017 at 4:44pm — No Comments

陳黎譯《尼娜‧卡香詩抄》記得

你已忘了我嗎?

我該忘記你嗎?

我無法

將記憶從我身上剝掉。

我仍然貪求痛苦。

我為什麼要讓遺忘——

像虛有其表的膏油——

治療我善吸收、善放射、易驚恐的細胞?…



Continue

Added by 文學 庫 on May 13, 2017 at 4:30pm — No Comments

茅盾·往事自敘 北京大學預科第一類的三年

中學畢業後,擺在我面前的就是以後的求學問題。母親早有個計劃。外祖母給她的一千兩(大約等於當時的銀幣一千五百元),自父親逝世後存在本鎮的錢莊上,至此時連本帶息共約七千元之數。母親把七千元分作兩股,我和弟弟澤民各得其半,即三千五百元。因此,她認為我還可以再讀書三年。中學畢業,當然要考大學。母親本訂閱上海《申報》,《申報》廣告欄上登有上海及南京的大學或高等學校招生的廣告,也登著北京大學在上海招考預科一年級新生的廣告。母親因為盧表叔此時在北京財政部工作,我若到北京,盧表叔會照顧我,因此,她就決定我去北京大學求學。七月下旬我到上海,住在堂房祖父開的山貨行中(他是曾祖父八個兄弟中最小一個兄弟的兒子)。這時我才知道北京大學預科分第一類和第二類。第一類將來進本科的文、法、商三科,第二類將來進本科的理工科。報第一類的,只考國文與英文。我自知數學不行,就選擇了第一類。…

Continue

Added by 文學 庫 on May 11, 2017 at 1:35pm — No Comments

茅盾·往事自敘 長壽夫婦的悲劇

壬寅是虎年。這虎年對於像綿羊似的長壽及其新媳婦確是不利的。

潘家從上年冬就托媒人傳言:女兒大了(十八歲),不能再耽擱了,長壽的三年之喪也滿起了,明年(壬寅)元月某日是大吉大利的好日子,潘家定於該日嫁女,陳家也該在前幾天撤靈,並說潘家嫁妝早就準備起全。外祖母叫母親去,問她怎麽打算。母親說:“長壽弟才滿十六歲,身子清瘦,現在結婚,早了一點,但此事遲早總得辦,潘家也是難纏的,只好照他們定的日子辦罷。"

於是母親就到娘家,只帶了還吃奶的小兒子去。外祖父撤靈,長壽結婚,都是母親一手包辦。…

Continue

Added by 文學 庫 on May 6, 2017 at 4:05pm — No Comments

茅盾·往事自敘 學生時代

我的小學

我們大家庭裏有個家塾,已經辦了好多年了。我的三個小叔子和二叔祖家的幾個孩子都在家塾裏念書。老師就是祖父。但是我沒有進家塾,父親不讓我去。父親不讚成祖父教的內容和教學方法。祖父教的是《三字經》、《千家詩》這類老書,而且教學不認真,經常丟下學生不管,自顧出門聽說書或打小麻將去了。因此,父親就自選了一些新教材如《字課圖識》、《天文歌略》、《地理歌略》等,讓母親來教我。所以,我的第一個啟蒙老師是我母親。…

Continue

Added by 文學 庫 on May 6, 2017 at 4:04pm — No Comments

茅盾·往事自敘 童年

父親的抱負

外祖父逝世後,母親回家,我亦跟著回家了。兩年後,曾祖父去世,老三房分家。又一年,我五歲,母親以為我該上學了,想叫我進我們家的家塾。但是父親不同意。他有些新的教材要我學習,但猜想起來,祖父是不肯教這些新東西的。他就幹脆不讓我進家塾,而要母親在我們臥室裏教我。這些新的教材是上海澄衷學堂的《字課圖識》,以及《天文歌略》和《地理歌略》;後兩者是父親要母親從《正蒙必讀》裏親手抄下來的。母親問父親:為什麽不教歷史?父親說,沒有淺近文言的歷史讀本。他要母親試編一本。於是母親就按她初嫁時父親要她讀的《史鑒節要》,用淺近文言,從三皇五帝開始,編一節,教一節。…

Continue

Added by 文學 庫 on May 6, 2017 at 4:04pm — No Comments

茅盾·往事自敘 中山艦事件前後

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國民黨右派在孫先生逝世後於十一月二十三日在北京西山碧雲寺開會,反對孫先生的三大政策,並奪取了上海環龍路四十四號,作為他們在上海的總部,公開宣布開除已經加入國民黨的共產黨員。第一批被開除的共產黨員有惲代英等人,第二批中有我及其他多人。黨中央為了反擊國民黨右派的猖狂進攻,指令惲代英與我籌備組織兩黨合作的國民黨上海特別市黨部執行委員會(以後簡稱上海特別市黨部,地址在貝勒路永裕裏八十一號)。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上海特別市黨部成立,惲代英為主任委員兼組織部長,我為宣傳部長,張廷灝為青年部長,張也是共產黨員。他自稱是張靜江的堂房侄兒,但後來張叛變了。…

Continue

Added by 文學 庫 on May 6, 2017 at 4:03pm — No Comments

茅盾·往事自敘 我的婚姻

大約我進商務印書館的第一年陽歷十二月底,我回家過春節,母親鄭重地同我:“你有女朋友麽?"我答沒有。母親然後說:“女家又來催了,我打算明年春節前後給你辦喜事。"以前母親曾把為什麽我在五歲時就與孔家定了親的原因告訴過我。…

Continue

Added by 文學 庫 on May 6, 2017 at 4:02pm — No Comments

茅盾:戰時生活剪影 歸途雜拾

一九龍道上

旅客們遊玩九龍,好像有一個公式:九龍城,宋皇台,這是最先去的地方。倒不是因為這兩處是古跡,而是因為最近中國已在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遊這兩處,表示遊玩之中不忘愛國。所謂九龍城,其實是小山頂上的一個寨,周圍不過三四裏,城內除了幾排破房子便是一片荒地,除了住在破房子裏的一兩戶窮人,根本無所謂居民,可是這一個荒涼的去處卻是九龍租界地中間一塊中國的國土。整個九龍半島都租借去了,為什麽還保留這幾畝的地皮?據說也是有理由的,可是想想總覺得近乎開玩笑。九龍城的城墻倒很整齊,不用說,這已不是原物,香港政府特地花錢修葺過了。有四個城門,其中的一個(大概是東門),還有一條廣闊整齊的石路,對著城門,有兩尊舊式的廢炮。這麽一個小城,——不,一個城殼子,比上海租界內的天後宮小得多了,而且根本沒有居民,當然也無從派用場。不過抗戰以後,在香港拍的一部抗戰影片到底將這九龍城用了一次。…

Continue

Added by 文學 庫 on May 3, 2017 at 4:09pm — No Comments

茅盾·往事自敘 創作生涯的開始

Continue

Added by 文學 庫 on May 3, 2017 at 4:08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