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ing:
  • Currently 4.5/5 stars.

Views: 20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Sindumin on June 12, 2024 at 12:18pm

錢學森在全國思維科學大會的講話

(續上)當看到日本的智能機研制無成功的希望, 才逐漸醒悟, 1990年把主攻方向調整為「支持智能應用的先進計算機系統」;「1996年將主題的目標擴充為以研究『適應互聯網環境、面向智能應用的高性能計算機系統』為主的主攻方向」, 從而很快研制出曙光系列高性能計算機, 以及天演、天闊、浪潮等國產高性能服務器, 滿足了國內需要, 打破了國外對高性能計算機的壟斷, 初步建立以國產曙光系列計算機為主的國家高性能計算機網[15], 縮短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智能接口技術, 是國家「八六三」計劃306主題中使計算機具有智能中文處理能力的研究課題, 是思維科學工程技術層次最緊迫的研究任務。中科院自動化所的成果較突出。80年代後期, 他們在聯機手寫漢字識別系統基礎上, 解決了漢字字符串的排序問題, 大大減少了個人書寫習慣對識別效果的影響, 建立了世界最大的400萬字手寫體漢字樣本庫。日本模式識別專家、神戶大學田中榮一教授稱贊說:「我認為在日本沒有哪一個手寫漢字識別系統能夠比得上你們的系統。」[16]90年代研制成功集成型聯機手寫漢字識別系統, 漢王公司開發成功我國第一個面向智能化的中文平台——863OFFICE99辦公套件, 於1998年12月授權美國微軟公司, 在中文WINCE平台的掌上電腦中全面采用聯機漢字識別技術。

在脫機手寫漢字識別系統的研制成果中, 清華大學、北京郵電大學與自動化所的成果都達到了實用化的水平。在印刷體漢字識別技術方面, 中科院自動化所研制成功「全自動印刷體漢字識別系統」[16]。 錢學森充分肯定了戴汝為在漢字識別技術研究方面的貢獻, 說「他對AI有比較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 不搞機械唯物論, 搞人與機的辯證統一, 成功地解決了計算機識別手寫漢字的問題——一個初級的計算機圖像識別」1。

錢學森非常重視我國古典文學藝術對研究形象思維的意義。在錢老這些思想的啟發與指引下, 戴汝為等從1994年秋開始, 對計算機春聯藝術進行了大膽的探索, 經過5年努力, 研制出初步的計算機春聯藝術系統。建立了有4 700副春聯的語料庫、1 000多韻律詞的基本詞庫, 使計算機能夠自動生成一些比較簡單的春聯。如, 對上聯「春回大地」, 可生成「福滿人間」、「福滿山川」、「喜到神州」等下聯; 對上聯「黨開致富路」, 可生成「人過幸福年」、「民盡報國心」 等下聯; 對上聯「爆竹一聲除舊」, 可生成「桃符萬點更新」、「梅花萬點更新」 等下聯 [17]。這是計算機模擬人的思維、特別是形象思維研究上的重要成果。

錢學森提出的「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研討廳體系」, 不僅對系統科學、思維科學有重大的理論意義, 而且對國家各個領域重大、複雜問題的決策具有巨大的實踐價值。1992~1996年, 在國家「八六三」計劃306主題的支持下, 開發了綜合集成的宏觀經濟智能決策支持系統 (MEIDSS) 。1999年,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 開展了「支持宏觀經濟決策的人機結合綜合集成體系研究」。這是進一步的實踐。錢學森提出的「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研討廳體系」從理論探索階段進入大規模的實驗研究階段, 是思維科學工程技術層次的重要內容。

4 為建立、發展思維科學而奮斗

近20年來,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 各種信息大量湧現, 計算機已經成為人們處理信息的重要工具。然而, 現在的計算機所能夠處理的僅僅是符號, 所能模擬的僅僅是部分抽象思維, 無法模擬形象思維。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智能機研制熱潮, 想解決這個問題, 但沒有成功。因為人們對形象思維還缺乏研究。因此, 20世紀90年代, 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到人腦。十年又過去了, 仍然沒有突破。從這20年的歷程可以看到, 錢學森20年前倡導建立思維科學具有明顯的前瞻性、預見性。

思維科學是正在建立的新興科學, 屬於新生事物。一些學者在思維科學的不同層次進行了研究與探索, 取得了一些成果, 發表了一些論著, 這是很有意義的。認真、全面地研讀錢學森近二十幾年關於思維科學的文章、講話、信件, 就不難看到他所倡導建立的思維科學的全貌。把思維科學作為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中11個大部門之一, 其中包含三個層次, 就能恰當地認識與估價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其中的價值; 只要協同工作, 長期努力, 就能建立起完整的思維科學體系。錢學森關於思維科學研究道路的思路是非常清楚的, 那就是理論聯系實際, 沒有理論指導是不行的; 在當前, 新一代計算機的研制、人工智能顯然佔有突出地位。

我們的任務是, 跟上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形勢, 全面、凖確地理解、宣傳錢學森關於思維科學的思想, 為思維科學的建立與發展而共同奮斗!

[15] http://www.863.org.cn/information/info0401.html[EB/OL] 鏈接1

[16] http://www.ai.ia.ac.cn[EB/OL]

[17] 費越.漢語語義的多層次集成研究及春聯藝術系統設計[D].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1999

(原題:1984年錢學森在全國思維科學大會的講話;2021-07-05 思維科學中的基礎科學)

Comment by Sindumin on June 11, 2024 at 7:38am

芮明傑·前瞻科學技術是選擇未來產業的路徑——導讀·未來產業是指未來相當長時間(未來15—30年)中形成的新興產業。它是面向那時人類社會美好需求的,由未來突破性關鍵技術驅動的,未來可能會發展成戰略性、前瞻性的新產業。

「未來產業的佈局是爭取中國未來產業體系在全球全面領先的關鍵一步,意義十分重大。」芮明傑教授在發表於《社會科學報》上的一篇文章中,為我們闡述了什麼是未來產業,未來產業對人類生活工作有什麼樣的影響,同時指出,前瞻科學技術不等於未來產業,我們需要新的理論與方法幫助深入研究未來產業。

全球地緣政治變化導致科技與產業發展競爭非常激烈,各國政府不僅考慮現今與近期的未來產業發展優勢,而且積極考慮中長期科技與未來產業的競爭優勢問題。於是未來產業是什麼;其對未來人類生活工作有什麼樣的影響,對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會是一種什麼樣的介入與作用;選擇與佈局什麼樣的未來產業方向與未來之發展趨勢一致,這些問題是全球各國必須面對的,中國也不例外。

我們定義的未來產業是指未來相當長時間(未來15—30年)中形成的新興產業。它是面向那時人類社會美好需求的,由未來突破性關鍵技術驅動的,未來可能會發展成戰略性、前瞻性的新產業。

今天來看,這樣的未來產業是代表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新方向,目前尚處於科學技術探索萌芽期,未來有可能孵化成熟和實現產業轉化,能夠為國民經濟提供重要支撐和巨大帶動作用的潛在產業,一定對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促進和引領作用。

(本文作者:芮明傑;原題:前瞻科學技術是選擇未來產業的路徑;見:2023-08-01復旦大學EMBA項目教授 I 識局)

Comment by Sindumin on June 10, 2024 at 10:00pm

未來產業的五大基本特征

從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以及未來動態競爭優勢的保持來看,佈局未來產業是十分重要的。短期來看,佈局未來產業是推動中國與地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戰略性舉措,也是產業體系現代化長期謀劃的考慮。長期來看,如果說目前中國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起步不久,與發達國家相比尚處下風,競爭優勢需要努力建立,那麼未來產業的佈局則是爭取中國未來產業體系在全球全面領先的關鍵一步,意義十分重大。

從目前人類社會對未來的期盼以及目前科學技術進步趨勢來看,我們所選擇未來15至30年形成的新產業應該有如下特征。

第一個特征是具有綠色低碳新形態。未來產業本質上和形態上都是綠色低碳的產業,因為我們對於碳達峰與碳中和的承諾,以及全球共同應對氣候、碳排放的努力,都會要求未來形成的新產業應該是低排放低污染環保清潔的產業,而且技術進步也為此做好了准備。

第二個特征是各類前沿技術的新結合。未來產業,既有通用技術的創新應用,又有專有技術與工藝技術的協同結合。更重要的是未來產業還是許多跨領域的前沿技術融合交叉結合創新形成的。換句話說,未來產業具有前瞻性領先性的未來先進技術密集特性。

第三個特征是創造未來社會新需求。未來產業是未來的供給,而且是有大量需求的供給。未來產業通過突破性的技術與產品或服務創造了未來市場上的大需求。從歷史角度看,我們現在的很多產業實際上都是一百年前的未來產業,比如說汽車產業、計算機產業、互聯網信息產業等等,都是技術創造形成產品或服務,創造了大量的需求而成就的產業。由於這些產品本質上符合人類的基本需求特性,通過努力才能夠在市場上獲得成功。

第四個特征就是催生發展新空間。未來產業形成發展之後,它一定給當時的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效用,同時它還可能帶來更多的發展新空間,例如量子計算機如果成為產業即成為大規模可以使用的產品或服務,那麼可以想像出這個產業一定還會給我們帶來許多衍生的其他產品與服務,就像當年的計算機促成後來的互聯網一樣。

第五個特征是引領未來發展新動能。我們佈局的未來產業是希望其將來能夠成為當時引領發展的領軍型產業,不光自己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還需要其能夠具有帶領當時其他產業發展進步的功能,這樣的話此未來產業就具備了未來經濟產業發展的新動能,就像今天的半導體產業已經成為幾乎所有產業領先發展的關鍵。

佈局未來產業意味著要選擇培育有上述特征的若干產業。那麼怎麼選擇呢?是否通過對現今科學技術發展趨勢的把握,對前瞻科學技術的預見就可以選擇?

前瞻科學技術不等於未來產業

佈局未來產業的關鍵困難是我們難以判斷今天正在發展進步的前瞻科學技術是否就一定導致未來產業。

前瞻性技術並不等於未來產業,因為創新成功的技術成果只有轉化為商業成功,即轉化為有較大市場空間的產品或服務時,產業才真正形成。這個過程我稱之為產業創新。產業創新是由企業最終來完成的,只有把技術成果創新為新產品,然後進行工藝創新與管理創新,使之真正生產出來可以適用,並能夠創新拓展出市場空間進而商業化成功才算完成。產業創新是所有新產業形成發展的必由之路,它不同於技術創新。未來前瞻技術轉變為未來產業一定也要經過這個過程。如「量子技術」是前瞻技術,它不是產業,但它是支持量子通信產業的關鍵技術,也是可以支持量子計算機產業的關鍵技術。未來產業一定是由現在看來十分前瞻的技術支持的。

歷史已經證明並不是所有的技術創新結果都可以形成新產業,不能簡單只從科學技術研究趨勢來判斷未來產業發展的可能,因為科學技術是產業發展的支持,但其本身不是產業。技術可以分為三大類:通用技術、專有技術、工藝技術。(下續)

Comment by Sindumin on June 10, 2024 at 12:29pm

芮明傑:前瞻科學技術是選擇未來產業的路徑

(續上)
通用技術是指基礎性的可以支持很多領域的科學和技術研究與應用發展的技術,例如算法、數據獲取與分析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信息通訊技術、生物基因技術、量子科技等。算法就是一個通用技術,今後凡是人工智能應用的方面,都跟基本算法有關係。而數據、大數據數據獲取分析技術在數字經濟條件下,幾乎所有的領域都有應用這樣的技術,所以它是一個通用性的技術。通用技術雖然也是未來產業所需要的,但並不直接導致一個產業。

專有技術是指在通用技術基礎上,結合不同應用領域進一步深化研究發展形成的新技術。專有技術是在某一個領域裡面的特有的技術,如新能源技術、減碳技術、航天技術、量子通信技術等等。專有技術的特點是只能適應於某個特有的領域,比如說航天技術就只能適合航天領域,通用技術跟專有技術的區分就在於一個是普適性的,一個是專有的,兩者也有相關的關系。

如果從產業的角度上來講,上述技術創新的成果即便十分偉大,是突破性創新,但如果沒有工藝制造技術,這個技術成果就無法轉化為產品,或者轉化為產品卻沒有辦法大批量生產,而且質量與品質還不穩定。所以工藝技術、制造技術是產業化關鍵的技術之一。在工藝制造技術裡面,其中一個環節就是新產品模具開發設計,因為有了模具才能有標准化的產品生產,模具的開發其實也是一種創新。有一些產品很粗糙,首先是因為這個模具不行,於是生產出來的東西就很粗糙。

要成就一個新產業,僅僅有其中一個方面的技術成果是不行的,需要這三類技術的協同創新互相銜接才行。正因為如此,我們不能以為目前的一些前瞻科學技術未來就一定能夠成為產業,現在投入研發進行技術創新,盡管這個技術創新成果十分重大,也僅僅是成就未來產業的一個可能而已。所以從科學技術進步趨勢角度判斷未來產業具體是什麼只是一條路徑,某個前瞻科學技術不等於就是某個未來產業,但可以導引與支持未來產業誕生、成長與成熟。

由於選擇與布局未來產業對中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以及中國未來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確立十分重要,需要新的理論與方法幫助深入研究未來產業。

(本文作者:芮明傑;原題:前瞻科學技術是選擇未來產業的路徑;見:2023-08-01復旦大學EMBA項目教授識局)

芮明傑: 未來產業預見的五個路徑

全球地緣政治變化導致全球科技與產業發展競爭非常激烈,各國政府不僅考慮現今與近期未來的產業發展優勢,而且積極考慮中長期科技進步與未來產業的競爭優勢問題。於是未來產業是什麼?其對未來人類生活工作有什麼樣的影響,對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會是一種什麼樣的介入與作用?選擇與佈局什麼樣的未來產業方與未來之發展趨勢一致?等等問題就放到了全球各國的面前,於是對「未來產業」的預見與佈局謀劃應運而生。

技術預見只是一個重要路徑

佈局未來產業,就必須預見未來產業是什麼樣的產業。盡管今天與未來前沿性技術並不等於未來產業,因為創新成功的技術成果只有轉化為商業成功,即轉化為有較大市場空間的產品或服務時,產業才真正形成。這個過程我稱之為產業創新。產業創新是由企業最終來完成的,只有把技術成果創新為新產品,然後進行生產工藝創新與管理創新,使之可以真正生產出來可以適用,並能夠創新拓展出市場空間進而商業化成功才算完成。產業創新是所有新型產業形成發展的必由之路,它不同於技術創新。但未來產業一定是現在看來十分前沿技術支持的。如「量子技術」是前沿技術,它不是產業,但它是支持量子通信產業的關鍵技術,也是支持量子計算機產業的關鍵技術。因此從前沿科學技術入手,從對前沿技術發展的預見進而預見未來產業是什麼,然後再考慮怎麼才能推動未來產業順利成長與發展,就順理成章。

技術預見在發達國家早就有之,上個世紀80年代,著名的未來學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的書中就預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直至未來的文明即第三次浪潮。托夫勒認為:第三次浪潮的社會有五個重要的特征:1)生產工具在目前為以電子計算機、互聯網為代表的高價值低價格工具; 2)經濟活動涉及的資源主要是人的腦力; 3)經濟所需的主要能源為人的腦力; 4)經濟運作的典型主體目前處於萌芽狀態,為小團體或個人企業; 5)文化的主要表征包括去中心化,混沌主義,但總體上不明確。

四十多年過去了,托夫勒也於2016年7月2日在洛杉磯家中去世,享年87歲。他應該是已經看到了當年他的許多預見在今天已經一一驗證了。我們今天的人類生活與社會發展不是已經1)計算機互聯網已經成為人類生活的一部分,我們的社會已經離不開計算機與互聯網;2)資本已經不再這麼重要,而知識與人力資本已經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3)人的腦力已經是社會最重要的資源,將來人工智能可能成為替代人腦的替代物;4)今天海爾公司倡導的「人單合一」式的平台經濟、小微經濟正在快速發展;5)而與互聯網發展相關的平台經濟的出現正在導致去中心化。(原題:芮明傑: 未來產業預見的五個路徑;來源: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

Comment by Sindumin on June 9, 2024 at 1:11pm

中國科學技術預見始於20世紀90年代,並於2000年後形成系統性的技術預見研究。2003年,中國科學院開展了「中國未來20年技術預見研究」,並於2009年發佈了《創新2050:科技革命與中國的未來》,描繪2050年中國在能源、人口健康、空間與海洋等18個重要領域的科技發展路線圖。之後,還有許多研究機構開始了對中國未來科學技術、經濟、產業等方面的研究,力量分散,遠見不夠。

其實科學技術預見非常重要,二戰之後美國曾經有的一個研究報告《科學:無盡的前沿》就是一個十分經典,十分成功的科學預見報告。它對美國戰後科學技術發展,成就全球領先貢獻很大。2022年美國通過的《芯片與科學法案》也是這樣一個科學技術預見法案。然而這些報告與法案本身不是未來產業預見的報告,因為科學技術本身不是產業,但會深刻影響未來產業的發展。對科學技術進行預見的需要一方面是科學技術自身發展的要求,以便制定科學技術發展戰略進行資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則是幫助我們對未來產業形成與發展進行預判。

預見未來產業的五個方面

進行未來產業佈局的前提是要對未來產業形成發展的方向、重點,由此導致的資源配置規劃進行研究,這就是要對未來產業發展進行預見研究。未來產業預見研究很重要,是確定未來產業佈局前期重要研究工作。為此可以專門設個研究院,或者在現行產業研究院中專門設這一機構。預見的科學性與理論方法准備有關,於是建立和開展未來學學科建設,培養未來學研究人才十分重要。顯然,所謂的戰略科學家不能沒有未來學的理論造詣。我以為預見未來產業可以有五個方面入手:

1、從人類未來需求預見入手。人類未來的需求是未來產業產生發展的邏輯起點,未來產業是未來社會的供給,因此未來產業產出的產品與服務需要與人類社會的未來需求相適應,才能持續生存發展。然後人們並不知道他們未來究竟具體需要什麼,這樣就給了我們做需求預測一個挑戰。現行對消費者未來消費的預測是建立在現行需求基礎上的,最多是短期有效。我以為中長期對需求的預測是困難的,但有一個基本邏輯又是正確的,這就是未來的產品與服務必須符合人們的本性欲望,如果說人們的本性欲望是健康,低碳,安全、和諧,便利等,那麼未來產業供給的產品與服務就必須符合這些人們一個或多個方面的本性欲望才行。例如如我們可以斷定人們對未來會追求個性化消費,於是從今天到未來肯定會有一大批個性化產品或服務產生,現行的科學技術、生產技術也都會為此准備,所謂工業「4.0」智能生產技術看、數據分析等就是為此而准備的。


2、從破壞性創新、突破性技術進步預見入手。未來的破壞性創新或突破性技術進步是有可能導致原創產品或服務的產生,進而有可能發展形成未來產業。從這個角度進行預見其實是科學技術未來發展趨勢的角度來對未來產業進行預見。而破壞性的創新和突破性的技術進步首先可能與通用技術發明創造的未來重大突破有關,甚至有可能改變整個現行的世界,改變我們人類的生活方式。不久前出現的ChatGPT以及延伸各種相關專有技術和後來的產品與服務不是即將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嗎?ChatGPT可以看做時下人工智能方面的破壞性創新。破壞性創新或突破性技術進步源於科學基礎研究的突破,所以預見未來產業所以要從科學基礎研究的進展,要從通用性技術的變化來預見。

3、從現行不同技術之間的融合創新發展方面進行預見。現行不同技術之間的融合創新可能在未來產生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導致未來產業形成。例如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就是信息和通信技術的結合,進而形成新型電信服務、信息服務、IT 服務等,創造出適應社會需求的新型產業。今天現實中有各種各樣看上去沒有關聯的技術與產品,未來它們或許由於某個方面的技術進步就導致了融合,聯接了起來,進而形成未來新型的產業,例如數字新技術。

4、前沿新技術與傳統產業嫁接融合創新也可能形成未來需要的產業。未來前瞻的通用技術專有技術或工藝制造技術嫁接到現在傳統產業和企業的技術和產品中去,通過這種嫁接與融合創新,可能形成新型技術與產品。比如說人工智能這樣的前沿技術可以嫁接到我們現在的各種各樣產業裡面去,加入到家居行業未來就可能形成未來的智能家居行業,嫁接到醫療制造設備行業就可能形成智能醫療設備行業,等等。這就是前沿技術跟現行產業的融合可能導致未來產業的發展。

5、不同的現行產業之間、現行產業與未來產業之間深度融合創新,也可能產生新的適應未來需求的產業。今天我們已經看到產業發展的趨勢就是產業的邊界模糊化了,融合性加強,例如制造業與服務業已經開始了深度融合,因此我們有理由通過推測現行產業之間,現行產業跟未來產業之間未來的融合,可能形成未來新型的產業。(原題:芮明傑: 未來產業預見的五個路徑;來源: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

Comment by Sindumin on June 6, 2024 at 9:54am

以文化軟實力涵養科技硬實力

對創新和科學文化的思考有歷史性、地域性兩個維度。

各國正在塑造怎樣的科學文化?中國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需要怎樣的科學文化?9月9日上午,2023浦江創新論壇·創新文化論壇將在東郊賓館舉行。時隔幾年,文化論壇回歸浦江創新論壇,探討科技創新背後的文化土壤,關注中國新時代創新文化建設。這場論壇邀請到哪些演講嘉賓?他們將與觀眾分享哪些研究成果和觀點?記者采訪了本次論壇承辦方的專家,讓讀者對論壇亮點先睹為快。

兩個維度看科學和創新文化

2023浦江創新論壇·創新文化論壇的主題為「追光:創新的精神與動力」,由科學技術部和上海市政府主辦,科技日報社、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上海市科技工作黨委、上海市科委、同濟大學、解放日報社、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承辦。

為何確立這一主題?承辦方的詮釋是:科學文化是科學技術發展和創新的精神土壤和動力之源。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在勇攀科技高峰的道路上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科學文化。「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中西科學文化交流的先驅徐光啟曾發出感慨:「欲求超勝,必先會通。」交流、會通,是科學文化的基本內涵。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持續深入發展。培育與時俱進的科學文化是各國科技發展的重要力量,因此,一些思考與研討正當其時——各國正在塑造怎樣的科學文化?中國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需要怎樣的科學文化?本次論壇邀請多位國內外專家,圍繞科學文化這一議題展開探討,以促進科學文化的互鑑。

「我們對於科學文化和創新文化的思考與研討,有歷史性、地域性兩個維度。」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李輝研究員說,歷史性維度聚焦中國,從明代上海人徐光啟推動中西文化交流、引進歐洲科學技術,到近現代中國對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學習和追趕,再到改革開放後科技的快速發展……在這一進程中,中國的科學文化和創新文化是如何發展的?如今,我國正在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一歷史使命需要怎樣的科學和創新文化土壤?

除了歷史性維度,地域性也是此次論壇的一個維度:本屆浦江創新論壇主賓國巴西、創新的國度以色列、科技領先國家英國……多個國家以及來自本屆浦江創新論壇主賓省湖北的專家將發表主旨演講,並參與圓桌討論,探討自己所在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和創新文化。(原題:以文化軟實力涵養科技硬實力;来源: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 2023-09-14)


延續閱讀:

電影達人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07
史蒂格勒後種系發生

陳明發:從五行資產到智慧資本
鬼崇拜與真實體驗的魔幻之域
錢老構建和開拓了中國的思維科學

全馬最古老的華文小學:古達樂育
陳明發(舒靈)的詩《寂寞》

Comment by Sindumin on June 5, 2024 at 5:21pm

(續上)讓觀眾感悟科學文化的內涵

通過演講和對話,觀眾會感受到科學文化的基本內涵——開放、交流和會通。李輝表示,這種內涵與本屆浦江創新論壇的主題「開放的創新生態:創新與全球鏈接」契合,中國打造全球開放的創新生態,必須厚植開放、交流和會通的科學文化,這也是舉辦此次文化論壇的意義所在。

論壇上,科學技術部黨組成員、科技日報社社長張碧湧將發表題為《以創新文化軟實力涵養科技硬實力》的演講,揭示創新文化與科技創新的關聯。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原部長呂薇研究員的演講主題是《全民科學素質與科學文化》,分析提高全民科學素質與科技發展的關係。

作為主賓國代表,巴西科學技術創新部副秘書長奧索裡奧·科埃略·吉馬良斯·內托將發表題為《巴西國家創新體系中的技術轉移》的演講。說起巴西,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足球和桑巴,這個金磚國家其實在科技創新方面也實力不俗,在農牧業、綠色能源、納米科技等領域有較強的科研優勢,所以奧索里奧副秘書長的演講值得關注。

牛津大學工程科學系與古典藝術系雙聘教授唐娜·寇茲的演講題目是《開放與鏈接:互聯網技術助推文化遺產全球共享》。唐娜致力於利用互聯網技術,讓全球各大博物館的數字藏品關聯在一起,從而以更多元、立體的方式呈現在公眾面前。通過她的演講,觀眾將更深入地了解新技術在文化遺產傳播方面的價值。唐娜的工作很好地體現了科學文化的開放、交流和會通。(原題:以文化軟實力涵養科技硬實力;来源: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 2023-09-14)


當下再思考「李約瑟之問」
「李約瑟之問」是研究中國科學和創新文化繞不開的一個問題,由英國學者李約瑟提出: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為什麼近代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中國誕生?相關研究統計顯示:從6世紀到17世紀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國所佔比例一直在54%以上,然而到了19世紀,驟降為只佔0.4%。這個巨大的落差,讓李約瑟覺得不可思議。

論壇上,劍橋李約瑟研究所所長梅建軍將作《「李約瑟之問」與文明互鑑的意義》演講,討論李約瑟提出的「文明滴定」與「文明互鑑」的意義相通。對不同文明進行比較、分析的觀點,可以為新時代中國創新文化建設提供啟發。

以色列未來學家阿迪·約菲將帶來對科技未來發展趨勢的思考。她把以色列獨特的創新文化與未來思維方法相結合,自2006年以來,一直為企業提供服務,為其所處行業提供量身定制的發展方向預測,幫助企業為未來做好准備。

阿迪·約菲阿迪·約菲

作為歐盟的代表,西班牙赫羅納大學教授阿爾伯特·薩巴特·科爾將與觀眾分享《歐盟視角的數據和人工智能系統的倫理自我評估》。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的社會文化、法律法規、管理制度等正在做出適應性改變,這位西班牙學者的演講令人關注。

作為浦江創新論壇的舉辦城市,上海的科學和創新文化有什麼特點?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通訊院士紀志剛將以徐光啟和李善蘭為聚焦點,講述《幾何原本》在中國的兩次翻譯,詮釋「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歷史進步的重要動力」。他的演講會提供歷史上科學文化的土壤催生創新的精彩案例,揭示西方科學文化參與構建海派文化的歷史邏輯。

論壇的最後一個環節是圓桌討論。在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原常務副院長王元的主持下,巴西科學技術創新部副秘書長奧索裡奧、中國科協宣傳文化部部長郭哲、以色列未來學家阿迪、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袁北星、教育部基地上海師范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將展開一場跨地域對話,引發觀眾對論壇主題的進一步思考。

Comment by Sindumin on May 18, 2024 at 5:56pm

陳明發博士:從組織無形資產到智慧資本

創意是一種摸不著、看不見的資本。這已不是什麼新事物。根據Krogh(2000)等人所透露,瑞典一家成立於1855年的國際保險與金融機構Skandia, 早在1980年就已經發現,以財務與實體資產為目標的傳統會計方式,完全無法反映知識密集型企業的真正資產。因為,它們都是無形而又難以數字化的事物,例如員工的才幹、市場關係、更靈活的工作流程與技能等能耐......。這些無形資產,吸引了許多企業在收購別的組織時,願意付出遠超過其帳面價值的代價。從傳統公司的三五倍,到電腦軟件公司的五十、一百倍。

如何定義與計算企業的無形資產呢?斯堪迪亞公司為了開發有關的統計工具,組織了一個隊伍探索整十年,終於在1991年成立了智慧產權部門,由其中一位研究團隊的要員Leif Edvinson出任副總裁。這位賴伊夫對智慧資本概念所做的貢獻,為他贏得無數的榮譽。最值得一提的是,他是英國BBC1998年度的金頭腦(Brain of the Year)冠軍大獎得主;亞軍是比爾蓋茨和包羅麥卡尼!

賴伊夫離開Skandia之後,還成為全球頭一位智慧產權知識經濟學教授,在瑞典隆德大學開課。他曾做過一個很妙的比喻,傳統的會計原則可以確定公司停車場所停放的汽車價格;可是卻無法確定車主會開車上那兒去。賴氏的智慧資本概念,由人力和結構兩種資本所組成。這些名堂,都因為他而成了今天商場的常識。

而創意經濟之父約翰霍金斯(John Howkins,2001),則把人力、結構與智慧三者拆開來平行探討,並提出「創意資本」。對企業來講,擴大這名詞叫「組織創意資本」,是很自然的事。

                                                           (Source: https://www.pinterest.com)


在賴氏和霍氏的理論基礎上,我考慮到一點:在互相依存與影響的動態經濟環境中,組織的變革行動,無法孤立於外在的網絡;因此,不能少了社會資本。我嘗試架構起一個新的方程式:組織的智慧資本等於“人力+結構+社會x創意”的結果。

足夠的財力,給企業帶來土地、機械、廠房、原料與辦公室設備等生產條件。這些摸得著、看得見的財務與實體資產,怎樣達到更高的生產力、回酬率,或為企業應許一個何等動人的未來,卻需要能催生變革的創意資本。

約翰霍金斯曾說,創意經濟的「原料就是人的才賦:擁有新式且原創概念的才賦,以及把這些概念轉化為經濟資本和可銷售產品的才賦。」在新的方程式中,這「人的才賦」是決定人力、結構、智慧與社會四大資本含量的因素。也就是說,組織成員的創意,能否有效釋放四者的經濟潛能。

企業生產不管怎麼變革,當然還是離不開傳統的資源。設計師的招牌設計,固然少不了木料、合成材料、玻璃或金屬,少不了割切的機械,裝配時還是要釘子、膠水等。這些實質資源,對每家企業來說都大同小異。可是,組織要是發揮其集體的創意,從人力角度來說,鼓舞設計師願意更長時間的工作,同時能放下身段和客戶交流;並結合公司原來有的智慧資產,如自家擁有專利的材料,打造出足以贏獎的嘔心瀝血之作;而企業在管理結構上,也有很好的設計師入股、出國觀摩等獎勵計劃;而這系列的新家具,也得到傳媒網絡的大事推廣、傳播其引人入勝的故事,同樣價碼的原材料所造出來的售價,往往不可相提並論。

不管是那條路上的創新,成敗都在領導。在生成“智慧資本”的情境中,頭頭站起來講故事,可不是為了娛樂部下,博取大家開心的掌聲,而是為了給企業的創新盛舉累積資本;組織創意資本。因為故事能给組織带来想像力;能想像,才有創意。

(2000年陳明發原創企業内訓文本,收入:愛墾網編〈文創教育4.0關鍵詞 〉

Comment by Sindumin on May 17, 2024 at 4:56pm

愛墾網編輯:文創教育4.0關鍵詞

無形資產(invisibleProperty)分為知識型和權利型,知識型無形資產的資產構成主要是依靠高度密集的知識、智力、技術和技巧及其可能帶來的高附加價值,如專利技術、馳名商標、計算機軟件、工業產權等;權利型無形資產的資產構成主要依靠特許權利可獲贏利條件的關係,如土地使用權、礦業權、專營權、進出口許可證、生產(設計)許可證、僱員關係、顧客關係、代理銷售關係、原材料供應關係等。知識經濟時代決定經濟發展的主要不再是貨幣資產、權力和自然資源,而主要是知識、名牌、專利、信息等無形資產;不再是以「勞力經濟」加「自然資源經濟」,而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

無形資產的形成是一個歷史的、動態的漸進過程,其內涵與外延也處於不斷變化中。根據199371日實施的中國《企業會計准則》第31條的規定:無形資產是指企業長期使用而沒有實物形態的資產,包括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版權)、土地使用權、非專利技術、商譽等。事實上企業無形資產還應包括廠商字號、產地名稱、計算機軟體件、企業形象設計、科技成果權、專營權;進出口許可證、特種營業許可證、生產許可證、榮譽稱號、稅收優惠、融資優惠等優惠政策;市場信息、營銷渠道、管理方法等經營秘密;礦業開采權、水電使用權、通訊權、租用權;人才及企業家。
(金吾倫主編《創新理論新詞典》,2001,吉林人民出版社,291頁)

Comment by Sindumin on May 12, 2024 at 9:52am


故宫:發現「中紋」之美——中華符號數字化創意設計

2019年3月28日,由故宮博物院、中國紫禁城學會及金山辦公軟件共同發起,中國紫禁城學會和金山辦公軟件聯合承辦的「發現『中紋』之美——首屆中華符號數字化創意設計大賽」在故宮博物院正式啟動。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中國紫禁城學會會長馮乃恩、金山辦公軟件首席執行官葛珂、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閻崇年、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王素等各界專業人士出席本次發布會。與會專家從書儀、服飾、建築等專業領域深入闡述了以故宮為代表的「中紋」的文化內涵,並從傳統文化進行數字化並落地應用的角度,提出借助互聯網科技力量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價值的創新設想。

此次大賽的目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通過廣大設計師對源於故宮的「中華符號」的創意設計,將其演繹成為具有中華美學理念的現代符號,並建立「中華符號庫」,將五千年的文化沉淀轉為數字化永久保存;以故宮文化符號為基礎,由金山辦公軟件開發設計「金山辦公軟件-故宮版」,形成中文特色的專屬辦公軟件,成為國人傳揚民族文化的數字化載體;啟動線下訓練營「紋學院」,通過邀請專家導師對故宮文物的文化闡釋和符號解讀,定期招募學員進行研修和設計實踐,在設計理念及創作思路上給予幫助和引導,以完成「發現美-演繹美-創造美」的過程,為中華符號與互聯網的完美結合提供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

「中紋」是指中華文化背景下的紋理圖案,涵蓋中華文化中的主要符號元素,包括附著於書法、繪畫、器物、建築、織物等物質載體上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在中華文化符號元素上,故宮博物院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寶庫,佔地106萬平方米的木結構古建築群、186萬餘件(套)跨越各個時代的文物,承載著中華文化數千年積淀的文化精品,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發現「中紋」之美,就是要通過發現故宮博物院建築、文物中蘊含的各種符號,解析中華文化的美學密碼。

此次活動將通過符號提取 - 符號演繹(設計)- 符號應用三個環節,讓中華傳文化符號成為現代人工作、學習、生活中視覺識別和意境交流的媒介,從而實現讓故宮博物院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目標。活動以金山辦公軟件為應用平台,讓大眾在日常生活、學習和辦公場景中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民眾,特別是年輕人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和認可。

據悉,「發現『中紋』之美——首屆中華符號數字化創意設計大賽」活動將貫穿2019年全年,分為發現中華符號、再塑中華印象、重拾中華書儀、慢品中華韻味四個階段,活動將營造出以故宮文化為核心的大眾應用場景,使之進入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實現現代與傳統、科技與文化的完美呈現,彰顯故宮文化的無窮魅力。 (2019-03-28 故宫博物館)

愛墾評註:可纳入詩性語言元素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