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A year dedicated to MOOCs Service for partners along Silk Road

Photo Credit: DANTESQUE CIRCLE by Toni Infante

上一堂體驗帶動課
團康帶動法 》》

》觸電
》蘿蔔蹲 
》一比呀呀 
》HAND CLAP SKIT 
》SNAKES 

》Bus Stop
》Yurt Circle》
》Ladder Game
Caterpillar Game
》如何推廣社團

Rating:
  • Currently 4.75/5 stars.

Views: 30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Leading Link on Saturday

[南宋] 蘇洵〈六國論〉白話譯文

六國滅亡,不是武器不銳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於割地賄賂秦國。割地賄賂秦國,自己的力量就虧損了,這是滅亡的原因。有人說:「六國相繼滅亡,全都是由於割地賄賂秦國嗎?」回答說:「不割地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割地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因為他們失去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單獨保全。所以說:『弊病在於割地賄賂秦國』啊!」


秦國除用攻戰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還得到諸侯的割地賄賂),小的就獲得城鎮,大的就獲得都市,把秦國由受賄賂得到的土地與戰勝而得到的土地比較,實際上有一百倍,把諸侯賄賂秦國所失去的土地與戰敗所失去的土地比較,實際上也有一百倍。那麼秦國最大的欲望,諸侯最大的禍患,當然就不在於戰爭了。

回想他們的祖輩父輩,冒著霜露,披荊斬棘,因而才有一點點土地。可是子孫們看待它卻很不珍惜,拿它來送人,就像拋棄小草一樣。

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後才能睡上一夜安穩覺。待起床一看四周邊境,秦國的軍隊又打來了。那麼,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沒有滿足;誰送給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誰就越急。

所以不用打仗,誰強誰弱、誰勝誰敗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國落到滅亡的地步,按理本來應當這樣。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像抱著柴草救火,柴草沒有燒完,火就不會熄滅。」這話說得在理啊!


齊國不曾割地賄賂秦國,最後也隨著五國滅亡,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它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五國啊。五國滅亡之後,齊國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國和趙國的君主,起初有遠大的謀略,能夠守住自己的土地,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因此燕國雖然是個小國,卻滅亡在後,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

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為對付秦國的策略,才招致滅亡的禍患。趙國曾經與秦國多次作戰,敗少勝多。後來秦國又兩次攻打趙國,李牧接連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讒言被趙王殺害,都城邯鄲就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卻沒能堅持到底啊。

況且燕趙正處在其他國家被消滅了的時候,可說是智謀已盡,力量單薄,戰敗而亡國,實在是沒有辦法的事啊。假使當初韓、魏、楚三國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秦國,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著,那麼勝敗存亡的命運,如果與秦國較量,也許還不容易估量呢。


唉!如果六國把賄賂秦國的土地封賞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意禮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齊心協力向西對付秦國,那麼我擔心秦國人連飯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這樣的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制,土地天天削減,月月割讓,以至於走向滅亡。

治理國家的人切不要讓自己被敵人積久的威勢所脅制啊!
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他們的勢力比秦國弱,可是還有能夠不割地賄賂而戰勝秦國的形勢。如果憑著一統天下的大國,卻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這就又在六國之下了!

創作背景


《六國論》的歷史背景應從兩個角度著眼:一是蘇洵論述的六國滅亡那個歷史時期的情況,借以了解蘇洵立論的根據;二是蘇洵所處的北宋時代的歷史狀況,借以明確蘇洵撰寫《六國論》的針砭現實的意義及其寫作上的特點。


北宋建國以後,鑑於唐末藩鎮割據,五代軍人亂政,因而實行中央集權制度,解除節度使的權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員到地方管理財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軍,將地方的政權、財權、軍權都收歸中央。

為了防范武將軍權過重,嚴令將帥不得專兵,甚至外出作戰,也必須按皇帝頒發的陣圖行事。將官經常輪換,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致使軍隊沒有戰斗力。這樣的措施雖然杜絕了軍閥擁兵作亂,但是也造成軍事上的衰頹。

北宋建國後一百年間,北宋軍隊與遼、西夏軍隊大小六十餘戰,敗多勝少。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導致官僚機構膨脹和軍隊不斷擴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軍費開支浩大,政府財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實不限制兼並的政策,土地集中現象嚴重,貴族佔有大量土地,社會矛盾尖銳。

政治上的專制腐敗,軍事上的驕惰無能,帶來外交上的極端軟弱。到蘇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遼和西夏上貢大量銀兩以及商品。這樣賄賂的結果,助長了遼、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也就是說當時的北宋四周環伺,政策上求和,積貧積弱,而蘇洵正是針對這樣的現實撰寫《六國論》的。(百度百科)

註:蘇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北宋文學家,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蘇軾和蘇轍的父親,父子三人被稱為「三蘇」,均名列「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傳世。曾任校書郎、主簿等微官,追贈為光祿寺丞,贈太子太師。

Comment by Leading Link on May 9, 2024 at 6:25pm

有能力思考和设想我们无法思考和设想的事情

在电影《后翼弃兵》(The Queen’s Gambit)出来前,没有人认为国际象棋刺激有趣。关键在于,把在某件事上特别优秀的人展现给观众。这些人有你完全搞不清的技能,这里面有一种类似性感的吸引力。我觉得这就是让《奥本海默》如此迷人之处,也是让我们剧中的角色如此迷人之处:他们有能力思考和设想我们无法思考和设想的事情,但他们仍是我们世界的一部分,他们仍面临着我们其他人面临的许多非常人性的挑战。
(原题:主创谈网飞版《三体》:中国元素为何大幅减少?亚历山大·伍Alexander Woo联合HBO热门电视剧《权力的游戏》(Game of Thrones) 创作者戴维·贝尼奥夫和D·B·魏斯担纲Netflix版《三体》连续剧;本文作者:CHRIS VOGNAR,2024年3月22日,纽约时报中文版

爱垦注:《奥本海默》克里斯多福·诺兰编剧和执导,赢得2024年奥斯卡金像奖7大奖项,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最佳原创配乐和最佳剪辑

Comment by Leading Link on March 10, 2024 at 11:09am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叢林法則

上個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一句話備受側目。場景是德國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他說:「在國際體系中,如果你不坐在餐桌上,你就得上菜單去。」赤裸、粗暴的這番話,在看似溫文儒雅的布林肯嘴中吐出,大概讓很多人瞠目結舌。

沒人敢去譴責他,因為再不濟,美國就坐在餐桌上,誰若敢招惹老美,那就可能真上了菜單。但這話畢竟引發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對於此話的解讀也此起彼落。被美國視為唯一競爭對手的中國,反應尤其值得關注。

《環球時報》就發了一篇「社評」嚴肅以對。評論說,此話就等於中文的「不為刀俎即為魚肉」,並諷道,其「所揭露的弱肉強食世界觀,透著森森的冷酷和寒意」。其意是,中國既不操此觀,也不認同。果然,外交部部長助理華春瑩隔天就拿出同時出席慕安會的王毅「雙贏論」進行對比,一邊是「餐桌菜單論」,一邊是「多輸不是理性的選擇,共贏才是人類的未來」的「雙贏論」,然後問,你要選擇哪個?

布林肯此言所以引發注目,是因過去美國從來都用十分瑰美的憧憬,將人們帶入一個烏托邦似的夢境。在那裡,人類彷彿可藉由民主、自由與人權的崇高價值,打造出沒有爭端、不再恃強凌弱,公義與憐憫成了唯一尺繩的人間樂園。現在,美國竟突然不唱此調,反而哼起叢林法則的殺戮旋律,全球一時適應不了,在所難免。

美國絕非一夕變臉,將近半年以來,美國每天提供武器資助以色列在加薩走廊狂轟濫炸,又在聯合國安理會上屢次一票否決停火決議,這一真實本質理應早已被看得十分清澈。

但在言語上作出一番赤裸告白,意義仍然不同凡響。它既涉及美國戰略與地緣思維的轉變,也源自美國國勢的衰落,兩者彼此交互作用。民主黨主政一貫奉行自由主義外交政策,但兩年前俄烏戰爭打響,拜登打造的民主抗俄聯盟鏖戰兩年後卻逐漸居於下風,遭致包括米爾斯海默在內的現實主義學者強烈批判;而所以如此,則又與美國債台高築、勢衰力微,息息相關。

川普這樣孤立主義色彩濃厚的總統所以能夠捲土重來,還儼然即將再度入主白宮,就反映了這一自由主義價值外交思維已經陷入失敗的事實。布林肯此說無論有意識或無意識,都是美國價值外交面臨崩解,不得不急速向現實主義轉身的一個風向標。「餐桌論」不再講究絲毫價值,只論利害,甚至還語帶威脅。他事實上是在警告恐已離心離德的盟邦,若敢琵琶別抱,就要將它送入火爐中煎炸。

已故政治學者山謬˙亨廷頓早就說過,「西方贏得世界不是因為其思想、價值觀或宗教上的優秀,而是因為它在採取組織暴力上的厲害」,只是「西方人常常忘記這個事實」。現在,布林肯不過是從自我吹噓太久的價值迷湯中甦醒過來罷了。

但看到這句話最該心驚的應該是民進黨。蔡英文最愛提跟美國「理念相近」,賴清德更以為有朝可以「走進白宮」,然而連斯文的布林肯都已扯下遮羞布,誰還管啥「理念」或價值?對於美國,必要時賣了台灣都沒有心理障礙。重點在於,亨廷頓沒活著看到美國組織暴力的衰朽,而民進黨老愛挑弄北京,更忘了在西太平洋,組織暴力「最厲害」的並不是美國!(原題:兩岸觀策/布林肯「餐桌菜單論」民進黨最該心驚;2024-03-03 聯合報/ 記者黃國樑)

Comment by Leading Link on January 13, 2023 at 1:18am


《千高原》六種「戰爭機器」

德勒兹和伽塔利合著的《千高原》在對反著「國家」的社會型態,提出了「游牧」學的社會凝聚型態。特別是針對「戰爭機器」這個概念,從游牧學的觀點出發,德勒茲與瓜達希為當代的文化創作者,提供了六種截然不同的「戰爭機器」變樣,這正是值得今日台灣社會的「弱機構」或「群組織」參考的構造原則,它們在目標、對象、空間和社會形式四個方面的訴求都不一樣,無法一概而論。

第一種「戰爭機器」其實與戰爭無關,它的本質是一個運轉於未紋理化的平滑空間的野根莖,是一種游牧的社會型態,它的目標可以是自由決定造一座橋、建一座實驗建築、提供空間團體條件創作音樂,或者創立一種台灣的現代咖啡科學、隘勇線遺址調查,某種區塊鏈為基礎的閱讀社群媒體,某種協作式的VR或動畫攝影棚。


1987年解嚴前夕在三芝飛碟屋進行「拾月」演出計畫,2003年在台東都蘭金樽部落海岸發展出來的「意識部落」實踐,都屬於這種突發性的聚集、野根莖式的文化創作。


第二種「戰爭機器」則與革命運動的戰爭機器有關,譬如太陽花運動,抗拒的是全球資本主義公理化的運作,連帶地對於立法者與執法者的「同意」也全面加以擱置,是超越了「國家-資本-國族」三角結構的實質社會運動。

這種革命式的戰爭機器不必然訴諸暴力,而是讓「所有人可以流變為非主流化的任何事物」,從原本的社會角色與社會想像跳脫出來,構造另一種社會生活型態。

2010年陳界仁在北美館發起的反花博運動,姚瑞中連續多年構造的「海市蜃樓:蚊子館行動」,都有這種帶領文化藝術界重返平滑空間的抗拒性。


第三種「戰爭機器」就是正面與國家的紋理化對立,像霧社事件、噍吧哖事件,或520農民運動,都是為了保衛平滑空間與游牧科學的對等性,而用局部性的「戰術之舉」對抗總體性的「國家戰略」。


第四種「戰爭機器」就是由國家本身動員,用以達成國家政治目的的的保全、紋理化、疆域化、保衛或擴張領土運動。


第五種「戰爭機器」是歷史的法西斯主義動員的總體戰,它向全世界宣戰,卻也為全球資本主義的戰爭機器鋪陳了未來的道路。德國納粹、日本軍閥所發動的帝國主義式戰爭、美國二戰所發動的全面反擊,已將經濟擴張與軍事行動掛鉤、將重工業的發展與擴張國土資源的軍事行動掛鉤在一起,這是一種完美解決古典資本主義生產過剩難題的戰爭機器方案:資本擴張與累積變成了戰爭的真正目標,殖民主義讓位於新殖民主義,冷戰結構便是在這種戰爭機器的構造下完成的。


第六種「戰爭機器」便是我們今日所面對的真實處境,戰爭機器已脫離了國家的掌控,而且還將國家吞併於其中,今天的國家,不過是「資本-國家-國族」這個三角結構中的一個資本主義市場公理變項而已。


它透過全球化,滲透進整個社會組織,直抵個人欲望、身體治理與符號編碼的細微之處,以新自由主義的安全化面貌,把都市空間更新紋理化、官僚與公司機構節段全面吸納運作、以皇家化的專家科學取代游牧式平等勞動不分知識階級的科學、透過網路社交媒體的大數據全面細緻編碼所有的個人資訊與欲望指標,將這四個方面全部集中於「資本累積」的單一目標上。


正因如此,傳統的「交陪境」已不足以抗拒這種主流化的「資本累積」邏輯,「弱機構」與「群組織」的連帶,及其各種變形力量,讓所有人可以流變為非主流的所有事物,才是未來游牧機器、抗拒全球資本主義市場邏輯的新型戰爭機器的希望所繫。
龔卓軍·野根莖:弱機構.群組織.戰爭機器 5 & 6

Comment by Leading Link on June 11, 2022 at 4:39pm

盧周來:“故事”如何影響經濟決策與宏觀經濟——(續上)資本與勞動這對矛盾的持久博弈,在經濟敘事表現為“奸商”敘事與“邪惡工會”敘事二者的交替與反復。在歷史上,在數不清的文學家、思想家以及社會大眾所制造的敘事中,企業家經常被視為“無情冷漠奸詐的賺錢機器”,不僅要為貧困、通脹、失業等這些經濟現象負責,還被認為制造了戰爭、不平等、社會衝突等人類災難。當然,反過來,在奧地利學派、芝加哥學派等“自由派”經濟學家的敘事中,企業家又成為推動歷史進步與社會發展的主角,而前者敘事中被認為代表公平、道德、為被剝削者求解放的工會,在後者的敘事中,不僅是推動通脹與失業的真正元兇,而且是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攔路虎”,是蒙著正義外衣的“邪惡力量”。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盡管席勒並沒有進行這樣的綜合性總結,但無論從現代經濟史還是從席勒在著作中梳理的“經濟敘事史”來看,當一國宏觀經濟走向蕭條之前,關於資本市場與房地產泡沫的敘事、關於節儉的敘事、關於企業或資本不道德的敘事、關於勞動力可能會被技術替代的敘事等,往往會越來越流行。這種流行一方面可能是經濟繁榮過程中積累的矛盾已經到了危險地步的征兆,而另一方面,這種流行又成為宏觀經濟真正走向蕭條的重要推手。一直到宏觀經濟走向下一個繁榮周期,相反的敘事則往往會取而代之。

對這一規律的認知,可以幫助宏觀調控當局,在使用慣常的經濟工具之外,還應該通過更好地引導“經濟敘事”進行反周期操作。比如,在當下中國,那些能夠激發資本市場信心,有利於提升消費水平、有利於企業經營環境的經濟敘事,應該予以鼓勵。

作為首次系統研究“經濟敘事”的經濟學家,席勒與其搭檔阿克洛夫還清醒地認識到,敘事不僅影響個人決策與宏觀經濟,還深刻地影響著經濟學發展及經濟學家個人的學術選擇。

阿克洛夫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美國,自由放任派經濟學家為了證明政府的官僚主義和低效率,常常反復向受眾講這樣的故事:“《十誡》有二百九十七個字,《獨立宣言》有三百個字,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說有二百六十六個字,但物價管制局最近的一項卷心菜價格調控方案的指導意見有兩萬六千九百一十一個字。”這個“故事”最早流行於一九五一年初,由一位脫口秀經濟評論員說出。而實際上,物價管制局從沒有過關於調控卷心菜價格的方案,上述“故事”傳開後,物價管制局為辟謠專門做了聲明,但並沒有阻止住對政府調控持敵意的經濟學家和共和黨人繼續傳播這個“故事”。直到現在,這個“故事”還不斷被本該非常嚴謹的學者作為實證,用來攻擊對手並宣傳自己的主張。

席勒則列舉了一個更離奇的事。眾所周知,“拉弗曲線”被認為是推動當年里根政府大規模減稅的重要理論。經濟學家拉弗提出這一理論是在一九七四年,但它的流行,則得益於時任《華爾街日報》社論主筆萬尼斯基(Jude Wannisk),他在一九七八年出版的一本書裏,以親歷者身份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拉弗曲線”最早的版本,是拉弗與白宮兩位高官及萬尼斯基在華盛頓特區名為“兩大陸”(Two Continents)的餐廳共進牛排時,在一張餐巾紙上畫出來的。該書出版時,拉弗本人親口否認了這一說法:“那家餐廳使用的餐巾是布做的,而我母親從小就教育我不要褻瀆美好的事物。”然而,正如“敘事經濟學七大構想”中所認為的那樣,拉弗本人的澄清未得到傳播,那位記者關於拉弗在餐巾上畫出“拉弗曲線”的故事,卻因其足夠符合人們對偉大經濟學家的想象如病毒般傳播開。更為離奇的是,萬尼斯基去世後,萬尼斯基的夫人宣稱,在她丈夫的遺物中發現了那方畫有“拉弗曲線”的餐巾。這方餐巾竟然又被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作為館藏,成為後來那些主張減稅政策的經濟學家口中的“流行性敘事”。

作為本篇劄記的結束,我最後想說的是,在紛繁複雜的經濟社會中,作為普通人,要學會聽故事,還要警惕被一些似是而非的“故事”所蒙蔽;作為宏觀經濟調控當局,要了解流行性故事背後的經濟風向標,並有目的地引導故事的流行;作為經濟學家或思想者,則要學會講好故事,既助推經濟社會發展,同時又能更好地推銷自己的觀點與理念。這應該是閱讀席勒《敘事經濟學》對我最重要的啟發。(《敘事經濟學》,羅伯特·席勒著,陸殷莉譯,中信出版社二〇二〇年版) (愛思想 2022-06-09)

Comment by Leading Link on May 18, 2022 at 3:22pm

霍華德·加納《領導大師風雲錄》札記10生動的願景——我有意使用“故事”與“敘述”這些名詞,而不使用“訊息”或“主題”這些名詞。談到故事,我要請讀者注意一個事實,就是領導人會為他們的信徒提出一個生動的遠景;而不只是一個標題或一幀照片,而是隨著時間流逝一幕幕展現的劇本中,領導人與其信徒都是重要演員或英雄。他們一起走上一個旅途以追尋某些目標,在旅途中,他們可以預期將碰到某些必須克服的障礙與險阻。領導人與群眾在許多故事中溝通,但其中最基本的故事必須與認同的問題有關。因此,有效的領導人必須能傳達一種新版本的群體故事。這裡的有效涉及適切——故事必在當時的特定歷史性時期對群眾構成意義,例如告知他們處身何處以及應往何處去。以艾琳諾·羅斯福的那個簡短的故事為例——一個外表平凡而在背景與資源上極為特出的女性,可以改善苦難人們的命運。這樣的故事在二十世紀的中葉頗為適切;同樣的故事若是早五十年提出恐怕會被人視為不切實際,若晚五十年提出恐怕會遭一副恩人氣派之譏。(26頁)

Comment by Leading Link on May 17, 2022 at 6:23pm

霍華德·加納《領導大師風雲錄》札記9:故事競爭力——(領袖)必須不僅考慮哪些已經“播出”的特定故事,還必須考慮領導人那套故事最後置身的所在。基於同樣的道理,領導人一生的特定具體言行,與無數已經固存於群眾只覺中形形式式的早先形象與既有觀念處於競爭地位。..........若要人接受,故事必須有足夠的背景,必須鉅細靡遺才能使群眾安心地依樣而行;只有這些輔助的特性都已十分知名以後,領導人才能指望群眾“依計行事”。(26頁,故事競爭力)

對任何領導人而言,故事都是重要的,要想影響廣大群眾的領導人,會發現他們本身總是忙著發表一些簡單的故事。(36頁)

Comment by Leading Link on May 16, 2022 at 3:31pm

霍華德·加納《領導大師風雲錄》札記(8)故事競爭力:領導人的影響力最主要取決於他或她所敘述或具體體現的那個特定故事,以及群眾對那個故事的接受程度。............故事不僅為他們效力,最後也對其他人發生影響。............這些故事有關他們自己與他們的群體,有關他們來自何處以及他們將往何處去,有關什麼事情值得害怕,什麼事值得奮起對抗,什麼事為他們的夢想。............不過群眾並非是一塊單純的空白字板,等著領導人寫上第一個或最好的故事。事實上,群眾的組成分子本身已經在家庭、學校,或在他們個別的專業中獲知許多故事,領導人的故事——無論是傳統或新奇的故事——必須與許多其他既存的故事相競爭,如果新傳統的故事要獲得成功,他們必須移轉、補充,或以若干程度勝過早先的故事,並且勝過當時持反對看法的“反故事”。依達爾文的論點之一,文化的基因促使各種故事彼此相爭,只有最強壯的故事才有機會奪得主控權。(頁24/25)

《第九篇》

《第十篇》

Comment by Leading Link on May 13, 2022 at 9:08pm

霍華德·加納《領導大師風雲錄》札記(7)遠見領導

當一個人在一個傳統領域或學術範圍內提供領導時,他可以認為他的觀眾的聽眾已經對這些故事、形象以及領域的其他具體表現相當精熟。簡單地說,他溝通的對像是專家。特別是在當代這個“飢渴”於遠見的時代,遠見在大多數領域都獲得甚高評價。也因此,儘管成為一位具有遠見之士絕非易事,但有遠見的人至少有合理的機會得以成功地重塑一個領域。(20頁)

但還有一種面向一般民眾、非專家的領導人,力某重塑一個政治實體(例如國家)或一個廣義組織(如教會或軍隊)。他們所面對的是社會成員不會尋求一個不熟悉的故事或一種新形式的了解——除非發生危機。事實上,情勢幾乎總是不利於有遠見者。(是故)他們在透過向群眾敘述的故事與他們的言行舉止進行直接領導時,對群眾的看法是典型的包容性看法——他們設法讓更多的人納入其影響圈內。(21/23頁)

下一篇:

Comment by Leading Link on May 12, 2022 at 5:57pm

霍華德·加納《領導大師風雲錄》札記(6)

故事可分成三大類:有關自我的故事,有關群體的故事,以及有關價值與意義的故事。我無意認為一個故事只能適合於其中一個類型,也絕非主張領導人所說的一切故事都必然能夠分毫無誤的納入這種分類法。但是我相信領導人所說的故事,絕大多數都是為了反應人類對自我有更佳的理解的需求,為反應存在於人們文化周遭的群體,為反應具有價值與意義的問題而創的。事實上,最廣義的故事——如敘述、遠見、夢想與實際言行——都是在它一方面能夠滋養心靈(或了解),同時又能培養一種歸屬感與安全感時才會最具效力。就此而言,不論其宗旨與復雜程度,每個幼兒在朝較大社會邁入第一步時,領導人的故事都會對幼兒面對的基本課題再生影響。經我觀察過的每一個主題,聽眾在許多複雜程度不同的層次上面對故事。這些故事彼此互相鬥爭,我的假設是,學術較低的說法(那些以五歲或十歲心靈為對象的說法)並不能為學術程度較高的說法輕易取代。(霍華德·加納,91頁)

下一篇: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