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私我的神話〈Private Myths: Dreams & Dreaming〉22

榮格認為,聯想和記憶能夠捆成一個情結,主要是靠蘊藏情結的意象發揮作用。佛洛伊德也強調,建構夢境運用到的記憶,也具有類似的動機感情動向。做夢者就寢之前因某事引發的動機和感受,會在睡夢中持續,并且激起整群類似的的記憶活動,從而造成夢境。因此,佛洛伊德從給伊瑪的夢的聯想,揭示出來的記憶都圍繞著他自我辯解與報復的主題打轉。奎肯認為,這種在動機上、感情上相似的整群記憶,乃是“感情腳本”編好的記憶。(《夢:私我的神話》205頁)

(Photo Appreciation: Atlantis by Leszek Bujnowski)

Rating:
  • Currently 4.5/5 stars.

Views: 15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5 hours ago

利奧塔:時間就是畫面本身~~利奧塔指出,在紐曼(美國畫家Barnett Newman,1905-1970)的作品中,時間就是畫面本身,它是一個事件。事件是瞬間的發生,它超出意料地到來,但一旦它在那里,就在已經發生的事物的脈絡中 20。事件超越了意識可以理解和預測的范圍,而且是一直到來著,對主體施加影響。被動性是利奧塔所闡發的這種「後現代崇高」主要的特點。和薩特對現在感到噁心的態度不同,利奧塔讓現在享有特權,他強調此時此地正在進行的、超出主體意識的發生。

一旦將崇高與時間、事件聯系起來之後,利奧塔將崇高經驗的問題提出為:它在發生嗎?對於紐曼,繪畫不是由某個人創造的表象,它是在不確定性中的發生。正是由於這種不確定性、無規定性和未知的到來性,人不能徹底理解一個事件,它超出了人們可以理解的范圍。一方面,人們不能知道事件為什麼發生,什麼時候發生和怎樣發生,它總是在主體意識之外;另外一方面,相對於事件,人們總是在事件之前和事件之後,不是來得太遲就是太早,人們無法與事件面對面,而且語言、陳述、意義都在事件之後。這是為什麼抽象表現主義繪畫這個事件拒絕任何語言的穿透:事件總是在闡釋中逃逸,它拒絕闡釋。利奧塔認為,紐曼的繪畫一直徘徊在偉大的「太早和太遲的交接處。」

利奧塔寫道:事件總是在貧困中到來,主體之於事件只能等待和懸隔。在這種等待中,真正的恐懼是不發生,是什麼都沒有發生。紐曼的作品在欣賞的方式上取消了信息發送者、接收者和參照物的交流形式。它呈現時間而不是空間,是向耳朵打開,而不是向眼睛。對時間與聲音的強調,使得利奧塔更側重於紐曼作品的猶太性質。

繪畫的首要主題對於紐曼來說等於時間的瞬間性,而在畫面上紐曼為什麼選擇「非具象」的繪畫,甚至不是一個象征意義上的形象呢?這同樣是一個時間問題。對於博克(Burke),超現實主義並不是真正的崇高,因為它仍舊屬於表象的范圍。博克認為詩歌比圖像更能表現崇高。相反,紐曼讀過博克,覺得博克有點「超現實主義」。因為超現實主義過於依賴前浪漫主義的方式。紐曼在繪畫上找到一種表現崇高的方式:這就是「它正在發生著」,就是繪畫本身,這是浪漫主義和現代先鋒的區別。博克的崇高美學直接打開了抽象表現主義和極簡主義的可能性,它們都逃離了形象/具象的牢籠。

紐曼區分的兩種表現崇高的方式,讓利奧塔區分出兩種崇高,這種區分貫穿著整個利奧塔中後期的藝術評論。受紐曼的啟發,利奧塔認為有兩種崇高,一種是懷舊的崇高。它是求助於失落的鄉愁的共通感,這是浪漫主義的傳統。在繪畫上,它的時間是歷史人物的時間。紐曼拒絕這種崇高,他認為他的作品的圖像不控制空間或者形象,而是控制時間。它不是時間的意識,時間意識是傳統繪畫的根本的主題,它總是牽涉鄉愁或高雅戲劇的感覺;它總是與歷史有關係。而這種傳統的歷史性時間是紐曼和利奧塔所反對的。他們推崇另外一種崇高,這是實驗的崇高,是表象不可表象的崇高。它的時間就是瞬時,在繪畫上的表現是色彩材料本身,或者材料和佈置本身(比例,模板和成分)。這種在崇高之中超出了主體意識的材料,也是利奧塔從技術與材料上重新思考藝術的起點

(摘自:孔銳才:巴尼特·紐曼,利奧塔與後現代崇高感2011-11-22;來源: 中國藝術批評 來源: 中國藝術批評)

20 Jean-Francois Lyotard, The Inhuman: Reflections on Time, Trans. by Geoffrey Bennington  and Rachel Bowlby, Polity Press, P.90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May 24, 2021 at 3:47pm


托妮·莫里森:貧瘠的土地,顆粒無收

很久以後,我和姐姐才承認,我們的種子不會長出綠芽了。與這點認識相繼到來的,是打架和互相指責,只有這樣才能緩解我們的內疚。多年來,我始終認為姐姐的話是對的:是我的過錯,我把種子埋得太深。我們倆誰都沒有意識到,可能是土壤本身太貧瘠。我們把種子撒在自家的小塊黑土地里,就像佩科拉的父親把他的種子撒在他自己的黑土地里。我們的天真、信念跟他的獸欲或稱絕望一樣,顆粒無收。事情已經很清楚了,所有那些希望、恐懼、情欲、愛和悲傷都沒有留存下來,除了佩科拉和那片貧瘠的土地。喬利·布里德洛夫死了,我們的純真也死了。種子枯死了,她的孩子也死了。
 (托妮·莫里森 Toni Morrison,1931-2019,199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最藍的眼睛》) 

Comment by Passion for Form on March 28, 2021 at 2:35pm


石黑一雄·為了證明你們是有靈魂的生物

“為什麼要有海爾森的存在呢?”夫人站在走廊說。她又走了回來,經過我們身邊,走回房間黑暗的另一邊。“妳這個問題問得很好。”


艾蜜莉小姐眼神跟著夫人到了我們身後停留了一會兒。我很想回過頭看看他們正在交換怎樣的表情,但是現在就像我們以前在海爾森的時候,每個學生都必須全神貫注地看著前面,不能隨便回頭。



“是啊,為什麼要有海爾森的存在呢?瑪麗克勞德最近老是問這個問題。不過,就在不久以前,莫寧戴爾醜聞還沒發生的時候,她根本作夢也沒想到自己會問這樣一個問題。這種問題根本不存在她的腦海裡。


“妳知道我說的沒錯,不要那樣看著我!那時候只有一個人會問這樣的問題,那就是我。早在莫寧戴爾醜聞以前,我就問過這樣的問題。這麼一來,其他人就省事多了,瑪麗克勞德以及所有人就可以高枕無憂地過著他們的日子。你們這些學生也是一樣。我替你們操千百個心、問所有的問題,只要我意志堅定,沒有人會有任何疑惑。



“不過,親愛的孩子,妳剛剛問的那些問題啊,我們先從最簡單的那個開始回答吧,說不定其他問題也就可以順便得到解答了。我們為什麼要拿走你們的作品呢?


“那麼做是為了什麼?你之前說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湯米,就是你和瑪麗克勞德討論的時候。你說那是因為創作可以表現你們的本質、你們的內在,你就是這麼說的,沒錯吧?嗯,這點你倒是沒有錯得那麼離譜。



“我們拿走你們的作品,就是因為我們認為藝術創作可以表現你們的靈魂。說得更仔細一點兒,我們這麼做,其實就是為了證明你們是有靈魂的生物。
(《别讓我走》第22章)

Comment by iki kia kiak on June 7, 2012 at 10:10am


陳明發·夢:推心置腹的解脫

你的facebook,有多少朋友?

再強的社交媒體,許多時候也未必套得住你要找的人,你所要談的話題。

也未必談得那麼起勁、稀奇古怪加fu


夢境應該是頭號充滿surprise的社交媒體,每一晚都開機,而且給你連上你意想不到的人、事與物。

可是,這些人與事物構成的景象,居然不是胡扯的;它們是那麼的了解你、挨緊你


要你笑要你哭要你惆悵,Highlow,你完全不自覺的,就跟着夢的故事走。

醒來,有一種與人推心深談後的解脫。(June 7, 2012 愛墾網)

(Photo Appreciation: Dream by Mattia Frizzo)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