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陳明發《群眾工作》
無時無刻不是路;無柳無花也是村。
說起群眾工作,今天的“草根”概念,和我在上個世紀實際參與的情況比較起來,可說是完全的兩回子事了。寓身互聯網時代,借助移動線路工藝,從地理距離與下鄉時間兩方面來看,真是舒適得太多太多了。從前,形容一位“草根工作者”最常見的成語是披星戴月、日夜秉程,對體能的要求多於腦能;對腦能的要求當然又多於臉孔、身材。現在有社媒、直播、網絡會議等等方便,山不窮水不盡了,無時無刻不是路;無柳無花也是村。過去“群眾基礎”可真是“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現在則有像臉書那樣的機器,“群眾”成了“粉絲”,肯花贊助費的話,任何人都可以在一夜之間變“網紅”。(8.6.2021)
知幾其神乎
《易經.繫辭下》有載:“知幾其神乎”。所謂“幾”者,就是運動而尚未成形、於有無之間往返變化的時刻。能夠洞見這個時刻的精微之處,就是“知幾”。
换句話說,能見事情萌發的細微跡象,預知其變化,就能與神道相符。
南朝梁.簡文帝〈南郊頌〉:“臣聞惟天為大,聖人敬其德,知幾其神,聖人契其道。”
唐.權德輿〈幾銘〉:“知幾其神,孔父、周文去聖遠矣,時無其人,見幾而作。”
陳明發《閃:靈光爆破》
社媒上偶見“閃詩”、“閃小說”等名稱。就其性質,雖有像早幾年網路青年男女“快閃”的行為藝術意味,但也似乎不忘隱喻美學之可貴。我看見“閃”在這裏之為詞,既是名詞、形容詞也是動詞。允許我先談談動詞的“閃”。我理解它是一種“靈光爆破”;神思忽生;創意立出等等與瞬間領悟、存在俱圓有關的領會。這樣的一種經驗現象,在文學、哲學、心理學、管理學、敘事學、宗教研究、文化研究等,前人都做過不少的專門研究。我針對這現象的發生與演進,做過一點點跨領域的文獻分析,暫時的結論顯示:它其實是一整個創作過程中的最後一個動作,我叫它“洞察”。我把這過程設定為四部曲:1 覺知、2 態度、3 風格與4 洞察。寫作人當然不需要知道這創作過程後面的“生命衝動”原理;但我在協助地方文創人/單位做鄉土文化資源開發時,會采用自己的這個模式。以便這些地方遊業者與導覽、主題館經營者和教育單位改革人等等,更容易超越現實環境的限製,而能發揮其主動的創造力。就像一位卓越的作家揮灑其才華那樣。(7.6.2021)
(https://www.pinterest.com)
十餘年前,我曾在南洋商報的經濟版專欄,針對這四部曲寫過好幾篇分享——
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23》:木頭說故事
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22》:靈感夢裏求
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21》:誰不會上網挖料?
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20》: 灼見孫中山
陳明發·言情小說心理
不管自己有沒有配偶,人們總想瞄瞄別人的配偶。
然後在心里頭哼一聲:“這樣的人怎麼也有人要?”
或“我為何就那麼倒霉,沒遇上這麼像樣的人?”
就是因為這樣的心理,人們特愛言情小說;
借別人的幸福或不幸福,肯定自己的幸福或不幸福。
陳明發《速度》
視生命為賽跑的人,心裏只有速度與終點,視野裏唯有前面;就像讀一份報告,打開封面,直接去看結論好了,折回來再了解論據,像是賽後分析。若視生命如旅行,除了看前面,也會看看四周,更會走入深有興致的景觀、事物去體驗。換著讀書的比喻,則是一句句、一頁頁地讀,聆聽書中人事物嘗試對我們說的故事,不會打斷他們的對話追問:“後來呢?”偶爾,還可以把書擱下深思,仿似與敘事者面對面互動。是謂人生美學,就在於懂得區別何時需要賽跑,何時需要旅行,並取得二者交織的和諧平衡。(23.5.2021)
(smashingmagazine.com)
延續閱讀 》
《我的加雅街杜順公主》札記
陳明發《世紀大考》
冠疫是一場人文的考驗;詩、文學、文化,或任何其他更本質的存在物-存在,可能陪同我們度過這一場文明的考試?世紀大考;不思考這個,還思考什麽?(22.5.2021)
陳明發·所謂休閒觀
面向原野,才能飽賞大自然的安詳;跳進河流,才能感知大自然的溫柔;體驗采摘,才能品嚐大自然的味道,一切是那麼的靜好愜意;直到大喇叭響起:“本景點還有三十分鐘即停止營業!” 大家稀里嘩啦、爭先恐後衝去停車場,趁早避開堵車。(《世說新語 2021》37)
陳明發随筆《老夫子 The Old Master 》
禁足抗疫期間,頭髮長了沒處剪。理髮院一旦獲准開門,大家便排長龍。
雖然年少時標新立異也留過長髮,做過幾年嬉皮士。但年紀大了,頭殼終究沒什麼生命力,什麼不少就是缺耐性與審美觀,不再講究敬老護幼守秩序有禮貌。一頭莽野,新舊對峙黑白糾纏。
想是剪掉算了,可處處排長龍啊。只好回家繼續做披頭士,理直氣壯懷舊下去。倒羨慕那些年輕人就是夠耐性,大熱天也無所謂,和人保持社交距離,與手機可是你儂我儂,給了他們耐性不停地等。
忽然想起一個人來了;老夫子。
小時候上理髮鋪,最高興就是遇上人多,因爲店裏總是有那一大疊新新舊舊的《老夫子》,在理髮師叫你之前,可以把漫畫一本接一本地翻。
奇怪的是,很多《老夫子》漫畫,翻了又翻,每次看總還是覺得很有趣。對,大多數時候都不是特別的好笑,但就是簡單的有趣。即使有時候明明是惡作劇,也有似乎毫無關係的自食其果。
老夫子曾有過獨佔中文漫畫界的光輝年歲,後來和《龍虎門》平分秋色。在理髮鋪裏,大家交換著看,看完有共同的話題。共同的樂趣。
現在,大家也有個共同點,就是捧手機。共同話題?我不確定了;共同的樂趣?大概是今天中午吃什麼吧?(13.5.2020 臉書)
陳明發·前綴
裝置了那麼多前綴的東西,搞得眼花繚亂,反而看不清生命真義;就像栽了一大把形容詞的句子,抓不到句子的張力。
如何獲得深切?去發現更多美好的瞬間,例如居家旅遊的理念?這樣的時刻,來自放慢的生活腳步;儉樸的時光節奏。(陳明發 3.5.2021)
延續閱讀 》陳明發原創《文創意識39》:幸福在樸實微笑
陳明發《電單車衝風雨》
年輕時做過記者,騎著電單車四處去採訪,途中忽然下起傾盆大雨,找不著地方躲雨,唯有想像是“大海航行靠舵手”撐前去。那是沒有互聯網的時代,采訪了新聞得在截稿前趕回報館把內容寫出來。冒著雨疾馳,感覺得到的被雨踢、雨捏又雨撫的節拍與力度。若是颳風,那節拍與力度還有刻骨的滋味。
那時節我曾寫過一篇散文《三月》,開篇有那麼一句:
“三月,屬於風雨,就屬於我。風雨是海洋——絕不是嚇妳——我們一個不謹慎,即將獻屍波浪;一絲兒的懦弱,即會被捲入無底的漩渦。而我是個桀驁的泳者。”
友人說:文人多誇張,我說你沒試過電單車衝風雨。(26.4.2021)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