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uno Walpoth人像雕塑自成一个世界

观赏意大利艺术家布诺沃博(Bruno Walpoth)的雕塑,令人有一种着魔的触电感。这些真人身高大小的人物雕塑,好像永远都是那麽的自成一个世界,不需要谁来加点什麽,减点什麽。
这点对今天的世界来说太重要了。因为总有人会觉得你太胖、太瘦;脸部下巴尖一些比较性感,额头少一些皱纹比较有活力。
“我就是这个样子,你要看就看;不看,别挡着别人的视线。”他们什麽也没说,也不需要说,可是,那稳稳立足于这个世界上的表情,总是抓住我们的眼光与想象力。
布诺沃博在处理材料时,用的是传统的方法,例如雕像的眼球、肌体或手指,采纳酸枝或核桃木,但创作出来的雕像,隐隐然感觉得到骨骼、血肉就在薄弱的皮肤底下;表情超然处在冥想状态似的,像一个钓子,一把将我们钩进灵魂的深处。
那是艺术家的爱,他的技艺与创造物的完美结合。他的许多作品是以真人,包括他自己的孩子为模特儿而雕刻出来的。人生活于变幻无穷的现世里,生理、心理都一直在演变中,那是生命无可避免的过程。艺术家要把他所感受到的那个变幻状态捕捉下来,让人感觉得一切都自足圆满,无所恐惧。

Rating:
  • Currently 4.5/5 stars.

Views: 343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April 7, 2024 at 6:16am


陳明發札記·《神往都德的鄉野》5.5

我也遇過好些特有能力的人。他們很多都站在權貴的那一邊,或總是想法子站到那一邊。有一次,有人介紹我認識一位“奇才”,和他聊過好一陣子,我至今還是搞不清楚他究竟學的是什麼專業。一會兒說他在某某學院教法律,一會兒又在另一家學院兼職,教建筑學。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好像很有正義感、道德勇氣,隨時隨地都在批評當政者,偶爾透露他和那些反對派人士很熟,某某異議份子頭頭是他的本土政治啟蒙導師。出乎眾人意料之外的是,他不久當上了一位大官的身旁要人。有些人就說:“還是他有學識,看風使舵轉得快!”某個曾經開車載着他南上北下去開會,吃飯喝酒都請他,對他崇拜得近乎同性戀的男士卻罵他:“做了官不認識人啦!連電話也不接!“這位過去老追着新聞界朋友給他曝光的官爺,遇上記者請他對某某事件講講話,居然這麼回答:”我不會跟你們說的,說了你們就亂亂寫,會拖累我的!“這些人罵歸罵,也只能在背後罵,反正藏在深宮的官爺怎麼聽得見呢?神往都德的鄉野 5.5


陳明發札記·《神往都德的鄉野》5.6


話說臺灣有個網路作家九把刀,寫了許多暢銷書,再拍一部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在中華圈掀起風潮。年輕人于是開口閉口都是”那些年“,其實聽聽都是九把刀的”那些年“,不是他們本身私有的”那些年“。有的年輕人想做九把刀了,覺得上網尋找下一位沈佳宜沒意思,不如寫寫小說,拍拍戲,大把沈佳宜會找上門來的。愛情、虛榮心,本來就是青春狂飆時的成長動力,一切都是可能的。問題是要奮發努力去掌握那寫東西、拍東西的能力。讀讀都德也許有幫助,讓我們開始關注身邊的人事物,故事說起來才深刻、具體。九把刀的”那些年“很好看,是因為里頭的人物都是真實的、有血肉、個性的。就算是學校教官或可能月經不準的女老師,形象都很清楚立體。 “那些年”回腸蕩氣,現在不努力,小心“那來年”揪腸泄氣;一直期待的沈佳宜沒出現,或出現了卻嫁給別人去了,擦身而過多可惜。將來一團數不完的“那些年”,唯有傷腸嘔氣...(神往都德的鄉野 5.6)

陳明發札記·《神往都德的鄉野》5.7


昨晚臨睡前讀了一節短文:“遠山宜秋,近山宜春,高山宜雪,平山宜月”,後來睡得很沉。人要貼近大自然,那怕是文句中的。早上醒來,腦子里的第一句話是:”這是我余生的第一天。“腦子很清新啊。我想起來了,昨天早上去了一趟菜市場,夜里燒了一頓飯,湯是豆子煮排骨,加上番茄、苦瓜和豆腐,口味真的清淡,和新鮮的魚新鮮的肉一起下飯,恰好和下廚動手後的愉快心情相呼應,感覺很美好。睡前再念一節清淡如云的短文,身心靈都得到洗滌。
(神往都德的鄉野 5.7)

延續閱讀:

古卷

亦筆的詩·傘下

Comment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April 5, 2024 at 9:30pm


陳明發札記·《神往都德的鄉野》5.8

讀都德,是關照自己的生命體驗。像攝影,是一種抉擇的結果。所有的抉擇都意味着有所捨棄。我把自己所選擇的事物,用光與影與速度把它留下來。沒在照片出現的人事物,就被排斥在照片以外;或說,排除在我們的關照范圍外。抉擇的可貴或可惜,在排除、忽略和聚焦、入圈的互相對照彰顯,故事就說得具體、有質地、感質。一體的兩面吧;就像光與影造成照片,光影互相襯托。那生命的體驗才清晰而深刻。(30.11.2011《神往都德的鄉野》5.8

陳明發札記·《神往都德的鄉野》前言

阿爾方斯 . 都德是法國19 世紀中的散文大家。

重讀他的《磨坊文札》,24名篇,篇篇使人想起,今天許多地方以“漫游”打造品牌,都德早在大半個世紀前已經在提倡這樣的生活美學了。

一個地方的美,要回到當地創意人的創作去找。一般廣告公司一輩子都沒搞懂何謂“生活美學”,是體會不着鄉土的呼吸的。

地方、人文與創意的結合,鄉野自在的生活提案才有生命力。否則,它只是一份建議書,一個空洞的廣告詞。( 12.9. 2011《神往都德的鄉野》)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