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53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November 8, 2021 at 3:46pm


旅遊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學習方式和成長方式

“詩和遠方”的旅遊本質解讀

文化和旅遊融合,不少媒體將其稱作“詩和遠方”走到了一起。“詩”代表文化體驗的深度,是一種深層次的精神審美追求;“遠方”代表時空的廣度,是旅遊活動所進行的時間過程和空間位移。“詩和遠方”走到一起,生動地反映了旅遊者在旅遊過程的時空轉換中,實現對文化和精神世界的深度觀照。“詩和遠方”,本質上都是一種美化的生活方式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一種高級的精神需求,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集中體現。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旅遊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學習方式、成長方式,因而更加有必要從旅遊本體論的角度,對“詩和遠方”的旅遊本質進行深度探討。

“詩”來自心靈自由的最深處。“詩”亦即“詩意”,“詩意”可以理解為人的身心自由體驗。旅遊與詩都追求“美”,因為它們都是人生的美學散步,使人生更富有詩意。旅遊是審美的詩意對話,是人對“詩意棲居”生活方式的追求與向往。旅遊的本質是人對生命自由和諧的追求或異地身心自由的體驗,是一種“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的生活狀態。

旅遊與詩是相通的,在許多方面有著共同之處。旅遊與詩都是休閑的產物,注重精神追求;旅遊與詩都追求“真”,使我們觸摸到內心不敢作假的人性,因為它們都追求身心自由的體驗;旅遊與詩都追求“善”, 因為它們都是凈化心靈的藥方,使人對大自然和生活寄予無限的深情,並用一種藝術的眼光來看待人生;旅遊與詩都追求“美”,因為它們都是人生的美學散步,使人生更富有詩意;旅遊與詩都追求“意境”,因為它們都追求主客交融、物我同一,精神與自然融為一體,由“在場”洞見“不在場”;旅遊與詩既是人生的一種奢侈品又是人生的一種必需品,在物質生活豐裕和生活節奏加快的今天,我們都需要休閑與詩意。既然旅遊與詩是相通的,因此我們在旅遊中就需要用一顆“詩心”去觀照大自然與世界,與旅遊審美對象進行詩意的對話。


“遠方”實際是指旅遊具有“異地性”特征。旅遊活動一般是旅遊者離開常住地到異地發生的一種旅遊體驗行為,旅遊活動的發生要以行為主體的空間移動為前提。旅遊源於人們“遠方崇拜”的天性和異地向往的心理情結,旅遊是人類轉換生活空間的理想途徑,是使人詩意棲居在大地的另類生活方式。“異地”主要是指與日常生活和工作場景相區別的特殊空間場所。旅遊異地性內涵豐富,既包括地理上的區別,也涵蓋文化與心理上的差異。正是異地的陌生與神秘,才使旅遊具有誘人的魅力。常言道:“熟悉的地方沒風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旅遊是“見異思遷”的社會實踐活動,以新奇或新異為核心的刺激追求是旅遊的主要動機之一。

異地是相對於日常生活與工作環境而言的,不僅是地理空間的概念,而且是心理的、社會的、感性的概念,不可能精確地、理性(或量化)地定義。筆者曾經提出用“樊籠理論”闡釋旅遊的本質。“樊籠”比喻受束縛而不自由的境地。將小鳥關在鳥籠裏,小鳥囿於鳥籠的束縛,總是向往著飛向可以自由翺翔的藍天,一旦打開鳥籠,鳥兒就要飛出去。這正是陶淵明所說的“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人也是一樣,慣常生活與日常工作環境像樊籠一樣對人具有束縛作用。


從日常時空特征來講,日常生活是一個相對凝固、刻板、封閉的世界,而“遠方”的旅遊世界是活潑、變化、新奇的。這種窒息人類生命自由的日常生活世界,韋伯稱之為“理性鐵籠”。正是慣常生活與日常工作單調乏味、狹隘封閉的時空局限,束縛了人類崇尚身心自由的本性,由此埋下了旅遊的種子並孕育萌發了旅遊動機。特別是現代社會的生活程式化、精神空虛化、人際關系異化等,對大眾旅遊的興起產生了巨大的助推力,促使人們衝出“理性鐵籠”,到日常生活與工作環境以外的地方尋求身心自由的體驗。

“遠方”或異地是旅遊的重要屬性特征,它代表了人們對於空間的無限性與時間的永恒性的一種深層次內在追求。當然,我們對“遠方”不限於“異地性”的科學解讀,“遠方”也是一種詩意的文化想象,可以從旅遊哲學的視野對“遠方”進行詩意的闡釋。那就是,真正的旅遊應該目視“遠方”,仰望星空,努力創造一個“理想的旅遊世界”,讓旅遊實現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與社會文明進步的強大功能與遠大目標。


“詩”和“遠方”之於旅遊,二者缺一不可。僅有“遠方”而無“詩”(意)可能只是人的空間位移的事務性旅行,僅有“詩”(意)而無“遠方”可能只是人的日常性的就地休閑。“詩與遠方”,其根本在“詩”;心中有“詩”,就有“遠方”。心中沒有“詩”的時候,只在茍且。心中想起“詩”的時候,自然就成就“遠方”之夢。總之,只有“詩” 和“遠方”有機結合,才是真正體現旅遊本質——“異地身心自由體驗”的旅遊。

(2021-07-21 來源:中國旅遊報作者:曹詩圖 鐘晟註: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促進文化和旅遊融合政策創新研究”[20ZD01]階段性成果。)(作者單位:武漢科技大學恒大管理學院,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November 3, 2021 at 9:27pm


許曉雲
·舞蹈:旅遊產業真實性表述研究

舞蹈是一種美的形態,是人類追求至高境界(真善美)的重要途徑,也是人類滿足對美需求的主要來源。它多維的厚度承載了歷史,印記了文化。它可以像幻燈片式地再現你可以想像到的許多畫面,也可以與你近距離甚至是零距離地感受難忘的時刻。生動的舞蹈是與宇宙對話的“天線”,是情系社會關係的“紐帶”。它是一門綜合性藝術,綜合了音樂、詩歌、戲劇、繪畫、雜技等,在交流與整合中,逐漸成為獨立的一門藝術。舞蹈既是時間的概念,也是空間的概念,是集視覺、聽覺和動覺為一體的藝術門類。

旅遊產業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成為當今經濟、文化領域的寵兒。我們常言:“物質是基礎,文化是人類的精神食糧。”旅遊產業的興起與興盛,既實現了經濟的增長,也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渴求。隨著物質基礎的夯實,全球一體化的交融,人們對旅遊的需求,特別是精神文化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内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旅遊產業的發展前景不可估量。它應該像藝術一般,充滿著文化氣息和對美的追求,對重新認識人的本來價值有一種積極的啟發作用。

在創新意識的推進下,通過旅遊產業真實性的發展和舞蹈獨特的言語表達,結合數據時代背景下多元的技術,進而促進旅遊產業對人民大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在保證經濟效益的同時,對文化的自覺與自信、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及文化復興起到積極作用。


一、何為舞蹈的旅遊產業

(一)何為舞蹈

舞蹈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舞蹈指的是舞臺藝術舞蹈;廣義的“舞蹈”不僅包括舞臺藝術舞蹈,也包括存在於民眾之中的旨在自娛、健身、祭祀及娛人的一切舞蹈文化。廣義舞蹈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中產生,是一種主要以身體為表達媒介的行為藝術。本文的舞蹈概念不僅指舞蹈本體形態要素(動作、音樂、服裝、道具、舞美燈光等),也涵蓋了舞蹈的文化內涵。

舞蹈主要具有形象性、承載性和娛樂性的特征。首先,形象性是舞蹈最重要的表達方式。通過開發身體與其他媒介的可能性,進而生動地塑造出各種形象,包括具有生命的形象,比如人物形象、動物形象,還有無生命的形象,比如山石、廢墟等。形象性使得旅遊產業的發展更加多元化,也增添了具象的審美表達。把當地抽象的文化,通過舞蹈的方式栩栩如生地表達出來,既滿足了遊客對真實再現的體驗,也通過形象具體的方式,使遊客享受到了文化的熏陶與美的享受。承載性,更多指舞蹈所表達出的文化現象和文化內涵。“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著一方舞蹈。蒙古族舞蹈,作為符號,是蒙古族文化的代表,作為文化,是蒙古族民族屬性的體現。比如“勒馬手”“馬步”都是屬於遊牧民族的象征符號,蒙古族舞蹈所體現出的豪放、大氣的動作風格與舞蹈氣質,也都是蒙古族歷史文化的體現和民族性格的表達。娛樂性,使得舞蹈成為雅俗共賞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傳統民間舞蹈,成為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具有堅實的群眾基礎與精神休閑娛樂功能,是遊客旅遊的主要動機。(下續)(許曉雲《舞蹈:旅遊產業真實性表述研究》2021-04-06 見《品詩文平臺》本文作者: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博士研究生在讀。山西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講師,主要研究民族舞蹈學。)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November 2, 2021 at 10:44am

許曉雲《舞蹈·旅遊產業真實性表述研究》(續)(二)何為旅遊產業旅遊產業,在本文更多指的是文化旅遊產業。從發展歷程看,文化旅遊是旅遊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或者說是旅遊的高級形式,文化旅遊的目的在於追求精神上的滿足,促進旅遊者精神素養的提升。從文化旅遊者的目的地選擇來看,更偏向於文化底蘊深厚的旅遊目的地或者旅遊產品,但是也不能把山水型的旅遊者排除於文化旅遊者的範圍之外。只要能給遊客帶來不同的體驗及文化的提升都可以納入文化旅遊的範疇。

旅遊產業的主要特征可以歸納為:文化性、綜合性、體驗性、創意性以及民族性和國際性。首先,旅遊產業的文化性蘊涵著大量的知識信息,它可以為旅遊者提供大量豐富的自然風光、科普知識、歷史知識、社會知識,使遊客接受藝術熏陶,提高文化修養,或者說得到些許感悟與升華。比如,以歷史文化景點作為文化藝術的演出場所,或是在景點附近人工搭建演出場所等。其次,綜合性是指文化旅遊產業是集吃、住、行、遊、購、娛、健、閑、體九位一體的產業,並在每一個旅遊環節中賦予了更為豐富的文化內容;從產業關聯的角度看,文化旅遊產業是集旅遊產業、文化產業、休閑娛樂產業、藝術產業、體育產業等一體化的龐大產業,產業邊界越來越模糊。從某種意義上講,文化旅遊產業已經發展成了一個萬能的無所不包的產業,具有超強的綜合性。這種綜合性,使得舞蹈文化可以廣泛地滲透在所有旅遊產業之中,作為符號代表,娛樂形式等存在於旅遊場所與文化之中(如迪士尼的街道歌舞表演等)。第三,現代文化旅遊倡導的是文化體驗與文化參與行為。由於時代的變遷與發展,當代人對旅遊的要求越來越高,單純的靜態觀賞歷史古跡已經無法滿足當代人對旅遊的需求,體驗和參與成為旅遊熱點,人們渴望在“體驗和參與的過程中感受文化的價值和魅力”。因此,借助舞蹈動覺的藝術特征,通過身體運動,可以讓遊客親身感受到旅遊場景的客觀存在與文化氛圍,帶給遊客身心合一的藝術享受(如遊客與演員一起跳篝火晚會的鍋莊舞)。第四,創意性。今天的文化旅遊不僅僅與歷史古跡相聯系,而且更多是通過文化創意來實現。好的創意本身就可能成為文化旅遊的吸引點,這些創意點需要特定形象來實現,把意識形態層面的想像變成人們通過視覺、聽覺就可以看到和感受到的實體。第五,民族性與國際性。旅遊景點的文化,一方面具有民族性,中國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就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另一方面旅遊產業越來越具有國際性,通過把民族舞蹈與高科技手段相結合,可以鑄造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既傳統又現代的舞蹈作品。

(三)何為舞蹈的旅遊產業

旅遊產業是一個內容豐富的概念,其中包括藝術與娛樂的部分,可以將藝術看作是文化概念,將娛樂看作心理概念。舞蹈的旅遊產業主要是指需要有舞蹈部分的旅遊產業或是主要以身體為表達方式的旅遊產業,包含在文化產業中,強調舞蹈文化的新理念。比如旅遊演藝產業,一些大型舞臺劇和情景劇等。通過舞蹈的形式與其他技術的配合,以傳統或突破傳統的方式,輕鬆愉快地表達內容,讓遊客有一種美的享受,有身臨其境的體驗感或高度的參與性。舞蹈的旅遊產業在弘揚地域文化的同時,讓遊客獲得審美滿足,知識與思想的啟迪,得到身心的愉悅與放鬆。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October 29, 2021 at 1:09pm


許曉雲《舞蹈·旅遊產業真實性表述研究》
(續)

二舞蹈的旅遊產業對旅遊真實性的表述——
“真實性”是由馬丁·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一書中首次提出的,此概念隨著20世紀中期“文化和遺產旅遊”的興起而進入旅遊研究領域,並最終成為衡量旅遊產品質量和遊客滿意度的決定性因素。由此可見,“真實性是遊客旅遊的主要動機,真實性的再現與感受是吸引遊客的主要內容。隨著旅遊真實性學說的研究成果日趨成熟,逐漸發展為四種類型,即客觀主義真實、建構主義真實、後現代主義真實和存在主義真實。”(陳享爾,蔡建明:《旅遊客體真實性與主體真實性集合式關係探討——以文化遺產故宮為例》, 《人文地理》,2012年第4期,第153頁)


(一)客觀主義真實

支持客觀主義真實觀點的學者是從客觀的、博物館學的角度來看待真實性的,他們強調被旅遊的客體與原物完全對等。“客觀主義真實性學說是從專家的客觀標準看待旅遊吸引物的真實性。馬康納提出‘舞臺化真實理論’,其核心觀點可以概括為:真實應是旅遊吸引物的固有屬性,可通過一定的標準和客觀程序進行鑒別,旅遊客體的真實性直接決定旅遊活動的體驗質量。伯斯汀進一步指出由於商業化及產品的同質化和標準化影響,大眾旅遊成為‘偽事件’。因此,‘真實的復制’這一概念被提出,從而使絕對的客體真實被相對的客體真實所取代。”(陳享爾,蔡建明:《旅遊客體真實性與主體真實性集合式關係探討——以文化遺產故宮為例》,《人文地理》,2012年第4期,第155頁)

回望歷史,在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舞蹈作為一種具有審美意義和文化價值的生動形態,在華夏文明進程中起到了獨特而積極的作用。歷代的舞蹈藝術,無不應和著各個朝代獨特的歷史進程,演繹出各自不同的動人姿容,形成了富有史學含義的獨特形式與內容。“中國舞蹈史來源於經史子集、詩詞歌賦中,存在於壁畫、巖畫、青銅、畫像磚石等文物中。”(茅慧,廖燕飛:《篳路藍縷,信史丹心——“紀念中國舞蹈史研究60年學術研討會”綜述》, 《藝術評論》,2016年第12期,第92頁)

筆者認為,中國舞蹈史的研究工作可以為當前的藝術創作、旅遊文化產業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比如,宋朝非常重視宮廷食饗之樂,因此宋朝的宮廷宴樂表演發展規模宏大,其中隊舞以其華麗、精彩的表演以及感人的故事情節在宋代宮廷食饗歌舞中占有重要地位。“隊舞是在唐朝宮廷舞大曲的影響下發展成的一種集音樂、舞蹈、詩歌為一體的藝術表演形式,具有很高的藝術表現力及藝術價值。在宋代宮廷禮儀、典禮、娛樂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劉莊:《宋代宮廷食饗歌舞形式“隊舞”的發展》, 《蘭臺世界》,2015年第7期,第150頁)宋代隊舞是否可以在旅遊景點——宋城旅遊區有所重現,再現宋代文化盛貌,值得思考與借鑒。


(二)建構主義真實

建構主義真實則是學者研究真實性的焦點,從旅遊客體轉向旅遊主體的過渡階段,是在承認旅遊客體存在真實性的前提下,加入旅遊主體真實性感受的新元素。

遊客的參與性和情境的塑造,是建構真實性遊覽感受的重要因素。舞蹈本體中,動作和音樂具有時間屬性,他們可以通過動作與音樂的擇取與創作,營造出特定情景。道具與服飾具有符號性,可以通過特定服飾和道具的選擇,對具體情境提供象征意義。再加上舞美燈光的營造,通過空間感與色彩的運用,增強遊客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大型情境體驗劇《又見平遙》就是一個典型且成功的案例。整個演出通過“選妻”“鏢師死浴”“靈魂回家”等充滿儀式感的舞蹈片段,配合劇場內部聲光電等新技術的運用,在平遙古城的街景和趙家大院的舞臺場景設計中,觀眾可以置身於演員的表演空間,與演員同處一個真實物理時空,切身感受平遙古老文化和誠信精神,該表達形式不僅有震撼的視覺效果,也在語言講述的協助下,極大地沖擊著觀眾的情感,使觀眾感同身受,在情境體驗中,感悟人生,反思人生。

山西是黃河文化的發源地,在20世紀80年代震撼全國的“黃河三部曲”(《黃河兒女情》《黃河水長流》《黃河一方土》)就是借鑒黃河流域農耕民俗文化的具體舞蹈形式進行創作的舞蹈作品。其中,《黃河兒女情》中尤為體現出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民俗風情,並高度提煉出山西民間舞蹈的獨特形式。黃河歌舞系列不僅是山西區域文化的表達,也是黃河文化、中華文化精髓的體現,也許我們可以在黃河文化的基石上,構建以“黃河歌舞”為主題的山西旅遊文化品牌,形成具有“窗口效應”的品牌產品。(下續)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October 21, 2021 at 8:23pm


許曉雲《舞蹈·旅遊產業真實性表述研究》
(續)


(三)後現代主義真實 

後現代主義真實則完全否認了旅遊客體的“真實性”概念,認為仿真比原物更加真實,已達到了一種完美的“超現實”。後現代主義真實的代表作是艾克的《超現實世界中的旅遊》,他認為真實性的參照已隨著技術的進步被打破,旅遊產品中現實與虛擬、真實與復制的界限也被打破,所以真實性已無從談起。迪士尼樂園的巨大吸引力和成功運營是此種觀點的最好例證。“麥格雷戈指出隨著遊客向後現代主義旅遊者的轉變,對旅遊客體真實性的要求將逐漸減弱。”(陳享爾,蔡建明:《旅遊客體真實性與主體真實性集合式關係探討——以文化遺產故宮為例》, 《人文地理》, 2012年第4期,第160頁)

人都是追求自由的,希望可以像鳥兒一樣自由飛翔,而無需像熱氣球等外在器械的協助。20世紀中期,“風洞”技術的出現,實現了這一夢想。它通過人工產生和控制氣流,對人進行可量度氣流的控制,進而可以讓人在不借助任何器械的前提下,飛向上空。這種技術原本是用以模擬飛行器或物體周圍氣體的流動設備,比如汽車、飛行器、導彈設計領域,現在也開始運用於旅遊產業。我們可以通過“風洞”技術,設計一些空中舞蹈的場景,像“嫦娥奔月”“化蝶”等具有故事情節的舞蹈作品,把這種仿真的空中漂移運用到傳說故事的真實再現中,把不可能的虛構現象變成真實的情節舞蹈。


(四)存在主義真實

存在主義真實是以旅遊主體作為研究載體的真實性學說,此類學者對真實性的理解是從遊客而不是從旅遊客體的角度出發,著眼於旅遊主體的本真體驗。存在主義者認為存在的真實強調的是旅遊主體(旅遊者)的真實存在狀態,即真實是遊客自身的一種感受,它與遊客真實的自我體驗相聯系。即使被旅遊的客體是完全虛假的,遊客可能還是在追求一種真實性,即一種潛在的、由旅遊活動激發的存在的真實性。“遊客在某種旅遊活動的激發下,毫不關心旅遊客體的真實,只是借助於旅遊活動或旅遊客體尋找真實的自我”。(陳享爾,蔡建明:《旅遊客體真實性與主體真實性集合式關係探討——以文化遺產故宮為例》, 《人文地理》,2012年第4期,第160頁)

“存在主義真實的實現,離不開虛擬現實技術。虛擬現實技術是多種技術的綜合,包括實時三維計算機圖形技術、廣角(寬視野)立體顯示技術、對觀察者頭、眼和手的跟蹤技術,以及觸覺和力覺反饋、立體聲、網絡傳輸、語音輸入輸出技術等。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結合網絡技術,可以將文化旅遊資源的展示提高到一個嶄新階段,利用虛擬技術更加全面、生動、逼真地展示文化旅遊資源,借助計算機網絡在大範圍內進行營銷推廣,將為各地文化旅遊的發展創造一個新的騰飛機會。”(高志堅:《虛擬現實技術在蘇州文化旅遊中的應用》, 《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年24期,第78頁)

虛擬現實技術可以給遊客帶來多種感官刺激的虛擬環境,遊客以自然的方式與環境交互,產生置身於相應的真實環境中的虛幻感、沈浸感、身臨其境的感覺。虛擬現實系統有桌面式、增強式、沈浸式和網絡分佈式四種。目前,虛擬現實技術應用最廣泛的領域是娛樂業,我們可以將其引入旅遊業中的娛樂產業和藝術產業中,通過設計虛擬技術的舞蹈畫面,來增進舞蹈藝術表達的力度。比如,很多演繹旅遊產業,舞蹈演員一天最多可能演出十場,他們的體力和精力都會因為上一場的演出而大打折扣,我們可以借助虛擬現實技術,以一個真人在跳舞來表現多個“真人”在跳舞的畫面,並且通過畫面的切換,達到不僅生動而且真實的效果。這種技術,不僅可以運用到舞蹈演員身上,也可以運用到遊客通過肢體語言來感受到虛擬現實技術的虛幻與真實。(下續)(許曉雲《舞蹈:旅遊產業真實性表述研究》2021-04-06 見《品詩文平臺》本文作者: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博士研究生在讀。山西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講師,主要研究民族舞蹈學。)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October 3, 2021 at 5:29pm


舞蹈旅遊産業

旅遊產業是人民實現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徑,美的訴求是精神需求的重要方面,舞蹈文化是審美表達的生動形式。“隨著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個體與族群需要,大眾旅遊者對文化真實性的要求不會像諸如民族學家、人類學家這樣的學者那麽嚴格與苛刻,他們更多地是在旅遊中追求美感、解脫感、自豪感、新鮮感、認同感等許多難以名狀的東西。”(邵玲:《移植性民俗文化旅遊產品開發研究》,2006年,第16頁)

這就對真實性多了一份非理性的體驗與感受,進一步體現人文關懷與意義闡釋。舞蹈作為諸多藝術門類中具有動覺的藝術形式,留下了身體與文化的印記。舞蹈的形象性、承載性和娛樂性的主要特征與實現旅遊者的真實感受與體驗密不可分,在這種欣賞與感受中,旅遊引導旅遊者感受文化的真實性,而旅遊者對文化的真實性感受又反過來加深了對精神的滿足。

舞蹈的旅遊產業發展,可以促進當今旅遊業達到體驗異質化的目標,即:把靜止的變成動態的,把歷史的變成現在的,把虛擬的變成現實的,把不可能的變成可能的。
(許曉雲《舞蹈:旅遊產業真實性表述研究》2021-04-06 見《品詩文平臺》本文作者: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博士研究生在讀。山西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講師,主要研究民族舞蹈學。)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September 26, 2021 at 1:52pm


疫後東盟大方向·社會企業願景

越通社消息2021416日,東盟基金會啟動了東盟社會企業發展計劃ASEAN SEDP並以線上方式舉行區域內社會企業相關問題討論會。

在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SAP集團的協助下,ASEAN SEDP的目的是支持由青年領導的社會企業牽頭為減輕新冠肺炎疫情給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作出努力。


東盟基金會
首席執行官楊博士(Yang Mee Eng)在致開幕詞時強調,一年多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給區域內人民生活、身體健康以及經濟發展產生巨大負面影響。疫情已凸顯了社會最弱勢群體-青年需要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然而,一年來也充分彰顯東盟地區的力量。東盟最大的財產就是年輕人。他們通過加大數字技術應用力度,學習新技能以及創新做法,實現可持續發展等措施證明其強大的適應能力。 

楊博士透露,ASEAN SEDP的宗旨是激發年輕人的熱情,從而增加區域內社會企業數量。除了幫助青年具備就業技能之外,該計劃還對青年進行經營技能培訓,讓他們對東盟共同體的社會福利作出更多更大貢獻。

 

負責東盟經濟共同體副秘書長薩特溫德·辛格(Satvinder Singh)評價稱,社會企業是幫助東盟實現各項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有效工具,也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最佳途徑。 

薩特溫德·辛格透露,目前,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是區域內社會企業數量最多的國家。這些企業從事諸多不同的領域,並給國家經濟發展產生巨大影響。(2021/04/18)

延續閱讀 》

Story Corps

社會企業的定義

The Malaysian Social Enterprise Blueprint


文創抗疫·抗疫文創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September 23, 2021 at 9:30am


社會企業與後疫情時代的復蘇

社會企業家如何在推動社會進步中發揮其影響力? 牛津大學及亞洲公益事業研究中心為專家與我們分享了看法。

在人類社會的歷史長河中,越大的危機往往孕育著越具顛覆性的變革。新冠疫情不僅給全球公共衛生體系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同時也顛覆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人類能否把握這一百年難遇的契機,重建更美好的家園?


摩根大通慈善咨詢服務中心24.3.2021圍繞“社會企業家在解決社會問題、推動社會進步中發揮的作用”這一主題舉行了一場線上互動直播會議。出席本次線上會議的嘉賓有牛津鑄造創業中心執行主任Anandana Bakshi和斯科爾社會企業中心的Peter Drobac博士、以及亞洲公益事業研究中心聯合創始人兼行政總裁Ruth Shapiro博士。

本次線上會議由摩根大通私人銀行慈善咨詢服務中心亞洲區主管孫靜瑾主持。


社會企業家來自各行各業、四面八方

所有運用創新方法來解決社會問題的人,都可以被稱為“社會企業家”。因此,無論是非營利組織還是營利性機構、政府部門還是公益機構,都可以成為孕育社會企業家的沃土。

亞洲公益事業研究中心的創始人Ruth Shapiro說:“我們注意到不同部門之間的邊界正在逐漸消融。政府正在尋求公私合作;非營利組織和社會企業也在運用商業工具與政府和企業開展合作。”

斯科爾社會企業中心的Peter Drobac博士對此表示贊同。他說:“他曾經合作過的一些最優秀的社會企業家是公共部門的公務員。”


重建更美好的家園

Drobac博士說:“本次疫情暴露了我們系統中的一些缺陷:不堪一擊的公共衛生系統、缺乏韌性的經濟系統、以及多維度的社會不平等問題。”

他說:“我認為最令人振奮的是,社會企業家們如今已奮戰在第一線,將新冠疫情化危為機。”

Ruth Shapiro說:“我們需要重建更美好的家園,把握新冠危機帶來的契機實現轉變。”她指出,世界各地的欠發達國家受本次疫情的衝擊最大,未來這些國家需要最具創意的方案來幫助他們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富有創業精神的國家前途似錦

Peter Drobac博士早年曾在盧旺達工作過很長一段時間, 作為傳染病醫生協助當地民眾抗擊艾滋病。這些經歷令他受益匪淺。

他說:“富有創業精神的發展模式是盧旺達的一個成功秘訣。社會企業家在這個國家無處不在,無論是政府還是一個富有遠見和創業思維的青年運動組織。”

“如今的盧旺達涅槃重生,在十年裏實現了預期壽命翻倍的偉大成就。”


機會比人才更加稀缺

Anandana Bakshi領導的牛津鑄造創業中心,旨在為來自全球各地的年輕人提供所需的知識和人脈,幫助他們取得成功。

她說:“機會比人才更加稀缺。無論是社會經濟挑戰還是種族或性別障礙,都會導致機會的不平等。”她認為大學能夠在創業機會的民主化方面發揮關鍵性的作用。

“大學擁有無可比擬的人脈—無論是事業有成的校友還是企業合作、行業及政府資源。此外,大學還是連接創業者與風險投資人和天使投資人的重要橋梁。”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September 23, 2021 at 9:30am

盈利是社會企業生存發展的基礎

Ruth Shapiro說:“商業模式的可行性是社會企業最重要的核心要素。”

他說:“無論是咖啡館、香港碼頭的午餐店還是達能集團,盈利是任何企業生存發展的基礎。”

“社會企業需要維持自身的運轉。不管是小公司還是大企業,形成賴以生存的盈利模式都是一項優先要務。”


社會企業家的融資渠道有待拓展

Ruth Shapiro博士領導的亞洲公益事業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發現,僅有25%的社會企業獲得了私人投資,其中可能包括孵化器和加速器或個人的股權投資。

Shapiro博士說:“這一比例很低,其餘資金主要來自於捐贈和政府以及自有資金(創始人)。因此,各行各業的企業和公司有機會為社會企業提供更多的資助。”


摩根大通服務

如您希望深入了解本文討論的內容或您所在社區的社會企業,請隨時聯系您的摩根大通團隊。


關於牛津鑄造

牛津鑄造於2017年由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創立,是一家面向所有牛津大學在校生和校友提供服務的創業中心。牛津鑄造的使命是扶持新一代造福社會的初創企業,培養更多將人類和地球的福祉放在首位、富有社會責任感的領導者。(24.3.2021  摩根大通平台)

延續閱讀 》愛墾社會企業專頁

Comment by 陳老頭 on August 27, 2021 at 3:35pm

無預約,不出遊—加長版“小長假”已近尾聲,不同於以往“說走就走的旅行”,“無預約,不出遊”成為今年“五一”旅遊的新亮點。在“預約制”漸成常態的趨勢下,如何讓遊客“來之能遊、遊之能樂、樂之能返”,實現旅遊市場的高質量發展,成為遊客和從業者的共同期待。


首個“預約制小長假”:遊客點贊“不一樣的風景”


51日上午8時,在閉門謝客97天後,600歲的北京故宮迎來了它恢復開放後的首批遊客。午門外,查驗健康碼、激活門票、一米線外間隔排隊、紅外測溫……在工作人員引導下,遊客魚貫而入。

51日,遊客從午門進入故宮。 當日,故宮博物院有序恢復開放,實行預約、錯峰、限流等措施,每日限5000人參觀。觀眾可通過故宮博物院網絡售票網站,使用第二代身份證或護照信息預約購票。 

為避免人群紮堆聚集,故宮對每天前來參觀的人數限定在5000人。“沒見過人這麼少的故宮!”首批進入故宮遊覽的遊客高興地說。


“無預約,不出遊”成為遊客眼中今年“五一”旅遊的新亮點。在北京一些熱門景區,遊客忍不住點贊景區“預約制”的實效——“山和花海代替了人山人海”“童年記憶中的北海公園回來了”。

故宮於429日晚間開放門票預約系統,在不足12小時內,51日至55日的2.5萬張門票全部售罄。

提前預約、搶到故宮門票並不容易。北京市民劉女士說:“牡丹花開了,前邊看看建築,後面賞賞花園,往各院落里走一走,平時錯過的風景今天可以一一細品,值得。”


70
公里外,八達嶺長城景區也給遊客帶來“不一樣的風景”。

為了避免人群聚集,八達嶺長城景區制定的分段截流、循環分流、智慧控流三項控流措施,在100多名網格化管理員和420個攝像頭組成的監控系統和無人機的不間斷服務中,逐一落實。

在四川九寨溝景區,“五一”期間每日遊客限流一萬人次,須在前一天18時前預約購票。在陜西,西安城墻、大唐芙蓉園等300餘家景區,均實行了網絡實名預約制度。西安城墻景區升級了預約系統,實名制分時段預約入園,各時段預約滿員後不再接受預約。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