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物誌》近期陸劇《延禧攻略》與《如懿傳》裡,紛紛提到關於清代皇室衣物、飾品等物件的考據,然,早在宋代,世人們對於「物」的追求早以風行已久。從唐代以降,唐三彩的顏色豐富發揮到極至,而宋代,雖理學盛行,講求「格物致知」,但士子玩物亦不在話下,開啟明清兩代賞玩之風。《物志》一書即從宋明清對物的追求、寫物言志與商業的發展談起,之後論及魯迅、周作人、沈從文等文人對於「物」的態度。
最末論及上海王安憶傳寫「天香園」繡娘所繡之物,與香港作家董橋的各式收藏品。為「玩物」一事正名。
.作者:鄭穎
.譯者:
.分類:文學
.出版社:印刻出版
.出版日期:2018/11/07
文章節錄
《物志:從古典到現代的文學「物」語》
古典詩歌的寫物傳統
古典文學極早便注意到「物」與「我」(創作者)之間的關係,這可從理論與作品實踐中視見一二。《禮記.樂記》言:「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緣物興情,發而為文,《詩經》中有〈碩鼠〉、屈原《九章》有〈橘頌〉;前者寫食麥之鼠,後者寫橘「葉綠素榮」、「圓果摶兮」、「青黃雜揉」、「精色內白」,詩人細寫物之形物之狀物之色物之樣,其實前寫官吏貪婪,後寫詩人文章爛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因此,文論家每從詩人與物的關係加以闡釋,陸機《文賦》云:「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鍾嶸《詩品・序》起首便寫:「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行諸舞詠。」劉勰《文心雕龍・明詩第六》:「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托物起興,藉物寫志,在以詩歌創作為主的中國文學中繽紛成林。
此「物」的書寫,經宋元物質文明高度發展下,賞玩文化更加隆盛。宋人筆記、明人小品中,無物不寫,舉凡床丌瓶榻、琴棋書畫、草木蟲魚,件件都寫。非百科全書,不只考源察流;玩物不是喪志,狀物寫物其實正寫心之源。於是,「物」是載體,賞玩品鑒,凝蘊其本身、記憶身世、承繼歷史。具體化、地域化、人性化,以及歷史化了的「物」,另類承載文化記憶的所在。
以詩詠物,元代張可宗詩集堪稱經典。詩人生卒年不詳,《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別集中收其《詠物詩》一卷,提要有云:「昔屈原頌橘、荀況賦蠶,詠物之作萌芽于是,然特賦家流耳。漢武之天馬、班固之白雉寳鼎,亦皆因事抒文,非主于刻畫一物。其托物寄懷見于詩篇者,蔡邕詠庭前石榴,其始見也。沿及六朝,此風漸盛。王融、謝朓至以唱和相髙,而大致多主于隷事。唐宋兩朝則作者蔚起,不可以屈指計矣,其特出者,杜甫之比興深微,蘇軾黄庭堅之譬喻奇巧,皆挺出衆流。其餘則唐尚形容、宋參議論,而寄情寓諷旁見側出于其中;其大較也中間如雍鷺鷥崔鴛鴦鄭鷓鴣,各以摹冩之工得名當世。而宋代謝蝴蝶等,遂一題衍至百首,但以得句相誇,不必縁情而作,于是别岐為詩家小品,而詠物之變極矣。」張可宗以「詠物」為書名,不立意奇巧,反倒返璞歸真,可見詠物做詩,早已成詩家詩體大宗。書收詠物詩百首,茶筅、荷錢、紙鳶、鷺羽扇、螳螂簮、蟾蜍水滴、琉璃簾、走馬燈等皆在其列,如螺詩一首,以東晉以來的鸚鵡杯為描寫主題:
香醅浮螘入旋渦,半殻蒼瓊費琢磨;應愧美人盤寶髻,且供豪客捲金波。尊中緑照珠光潤,掌上春擎海氣多;安得滄溟俱變酒,垂涎終日飲如何。
既以「詠物」為書名,書中主題自然不脫物之屬。然而,張可宗筆下之「物」更有其時代意義,此「物」,已經趨近「物質文化」意義下,「物」的定義。
雍正甲辰年,魏塘俞、琰長仁所輯詩集,亦以「詠物」為書之名。《詠物詩選》原序特言:
詩能體物,每以物而興懷。物可以引詩,亦因詩而觀態。周南篇首托興雎鳩,楚客詞中寄情蘭蒞。崔氏鴛鴦之什擅美,三唐謝家蝴蝶之篇著名,兩宋聿緣情之有作,唯詠物之為多。……
凡詩之作,所以言志也,志之動,由於物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言,言不足,故發為詩,詩也者發於志而實感於物者也。詩感於物而其體物者不可以不工,狀物者不可以不切。於是有詠物一體以窮物之情、盡物之態,而詩學之要莫先於詠物矣!(註1)
詠物作為輯詩綱領,則物之類,自日月山水、寺觀麗人、瓦硯劍戈、玉帛冠履、茶果蔬薑等全在其列,大大呼應了《詩經》、《九章》以來的詠物遺緒,因物起興,寫物狀物,人在其中。如白居易〈雲母散〉:
曉霧雲英漱井華,寥然身若在烟霞,
藥銷日晏三匙飯,酒喝春深一椀茶,
每夜坐禪觀水月,有時行醉玩風花,
淨名事理人難解,身不出家心出家。(註2)
首聯寫鐘乳雲母之狀,次寫早服雲母散,後兩聯則描述其清新醒明之效,更進一步呼應詩人遠離紅塵的心境,充分體現物我兩契的特質。
註1 魏塘俞、琰長仁:《歷代詠物詩選》(台北:清流出版社,1976 年),頁 1-2。
註2 魏塘俞、琰長仁:《歷代詠物詩選》卷六・飲食部第九(台北:清流出版社,1976 年)。
李繼勇《玉出酒泉》
祁連玉的夢
以千年積雪為被
玉 是祁連山的睡美人
莽莽群山有海一般的胸懷
任由玉們撒嬌無賴
不肯醒來,一夢便是億萬年
除了石頭還是石頭
除了蒼涼還是蒼涼
玉卻毫不在乎
用嚴酷環境所鍛造的堅韌
用與冰清交相輝映的玉潔
吐納著天地的精華,年復一年
將無數日月星辰的清輝
沁作通體晶瑩剔透,默默地
溫暖著祁連山的萬年冰川
潤澤了乾渴的戈壁朔風
用盡春天的泛濫
也喚不醒,玉在岩石裏的夢
宛若遊走的螢光 玉的夢
呵護住內心的光芒
照亮黝暗礦脈和亙古孤寂
也照亮每個人
心中深藏的那塊玉
玉出酒泉
玉是祁連山最美的女兒
粗獷的祁連山傾盡所有
為柔情似水的女兒
置辦了嫁妝
踏上兵家必爭的河西走廊
向西就是玉門關 祁連玉
是飛砂走石的那縷春風
漾著凍不裂的水色
仿佛慘烈歷史的一顆淚
仿佛沙塵暴中的一滴水
玉出酒泉
註定要引發曠世的驚艷
葡萄美酒夜光杯
沖淡了金戈鐵馬的肅殺
與祁連玉邂逅
激昂悲壯的邊塞詩
平添了幾分細膩圓潤
歷史的縱橫捭闔間
幸虧有玉的倩影閃過
讓讀史的目光不那麽乾澀
(下續)
續上
我觸到堅硬岩石中
最柔軟的部分
與祁連玉相遇 仿佛
與世界上的一切美好相遇
我看到了荒涼之上的滿天清輝
那是幸福安康,和平吉祥的象征
這一天,來到酒泉
跋千千山,涉萬萬水
這一天,來到酒泉
宛若嶙峋岩石流出的骨髓
玉 以石的緘默
講述大地的奧秘
讓我的肌膚煥發光澤
我知道,沒人有玉走過的路多
月光匝地。今夜,我在酒泉
在綿延雪山和無垠戈壁之間
探索地質年代的寶貴饋贈
今夜,一萬朵曇花讓夜色綻放
祁連玉的純凈眼神
比曇花更深邃,更永恒
令蒼茫 霎間潮水般退去
玉屑飛濺,那是玉的呼吸
一雙雙雕刻歲月的手
指尖有著祁連山的溫度和心跳
用愛與創意,才能喚醒
這些曾沈睡大山的精靈
來到酒泉,群玉擁抱
讓每個人似乎都重返初戀
采玉者還走在采玉的路上
我和玉 一同走上
一條返樸歸真的道路
(李繼勇《玉出酒泉》)
林燕妮《為我而生》傢具
看著滿屋的傢具,覺得實在不需要那麼多,其實我只需要一張床,一張書台、一張椅子和一把舒服的沙發。我喜歡一室開朗,不喜歡太多的裝飾擺設,所以沒什麼興頭去買屏風、塑像、木刻那些東西。我的牆壁是沒有什麼東西掛的,就是四壁皆空的看著舒服。我不願意為了裝飾完整,便長年累月對著一些我毫不在乎的畫或者什麼。也許我生性善變,什麼也看不長久,所以,對付我這種人的最好方法,便是四壁皆空。
坐椅子我有很大的慣性,老是慣坐了哪一張便是哪一張,哪個角落便是哪個角落,很少東坐坐西坐坐,在辦公室也是如是,老是坐在辦公桌后面的椅子上,辦公桌對面那一列五張的沙發,三年來也沒坐個遍。
我對任何傢具都沒有感情,沒有搬屋時非帶走不可的椅子,也沒有一生必須伴著的桌子,那麼一來,自不會積存了什麼台台椅椅。也許,這種感情缺乏在於我未夠老,父母還在,所愛的人還在,一切都不是無可補償的記憶,不論我丟掉張什麼椅子什麼桌子,與我息息相關的人都近在眼前,於是便不需要什麼有紀念性的傢具把記憶留住。也許,待我老了的時候,我會珍惜每一位親人朋友所坐過的椅子,甚至每一個角落的擺設都不許移動,記住誰愛在哪兒,誰最喜歡哪個角落,把一切音容笑貌留住,在無奈夕陽裡追憶每一張親切的臉,每一雙溫暖的手。老太太老公公的傢具永遠不搬不丟,也許,那正代表最后的回憶。
林燕妮《為我而生》白
無可彌補的遺憾是:白色的東西只會變黃變灰,如霜的白衣,洗得幾回便憔悴了,似雪的白紙,放得幾年便殘萎了,不像其它有顏色的東西,經過了一段日子還神神氣氣。
白色的物件沾了污似乎永遠洗不脫,即使洗掉了一大半還總留個痕漬,白之不能永遠純潔無瑕,大概是在於它的堅持要白。白是沒有選擇餘地的,既然是白,使完全容不下白以外的任何顏色,白是過分執著了。
明知白衣壽命不長,卻也偏愛白衣,新披在身上時那陣清爽純潔,給人獨一無二的感覺,別的顏色是爭艷,白無疑是孤高自傲。然而,孤高自傲是不能長久的,白始終會蒙塵,即使不蒙塵,日久變黃根本是白的本質,就算不加諸一點污水一陣穢氣,日子久了,白也自然變色。
也許,白是最像人和最能代表人性的顏色,我們也許從未想及過,但事實如是。我們只聽見過人說不喜歡黃色、不喜歡紅色、不喜歡黑色、不喜歡這個顏色那個顏色,就是沒聽過人說憎厭白色的。也許,白像我們,所以潛意識中便大家都接受白,白襯衣穿一輩子都沒有人抗議的。
出生時誰都有如白紙一張,然而我們永遠不能白,因為白紙中其實早已含了很多種會變色的元素。我們變得不純潔明淨,不能全部怪環境怪別人,如白紙一樣,日久了我們自然會變灰變黃,根本用不著有什麼風吹草動,別人不侵犯我們,我們也會看別人不順眼,別人對我們好,我們也會對人不好,白什麼?
勵存〈星洲雜詠〉十首之七
裙穿紗朗口巫音,袖窄衫長盡對襟。
木屐雙拖銀作率,雲鬢高插四金簪。
(編按)紗朗,即紗囊。
吾僑居留南洋日久,與祖國消息隔絕,不覺竟與巫人同化,而尤以婦女改扮巫裝為最。
《老字號與活水》
有記名茶/泉興榻榻米/萬先蒸籠店/復盛號碗粿/老綿成燈籠/吳萬春香行/高雄皮影戲劇團/導演王小棣/放映師江泰暾/製鼓師張吉祥/總舖師林明燦/攝影 家謝春德/紙藝大師洪新富/三峽藍染王淑宜/聲樂家梁芬美/砌磚冠軍粘錦成/安聯人壽管理部副理熊維強、南區副總經理陳展貴/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 鄧世雄/輔大織品服裝學系創辦人羅麥瑞修女
「走過那麼多國家的人才能體會,無論到哪裡心都浮浮的、不實在,唯有踏上這片祖靈的土地,才能穩穩當當地說:『對,我回家了。』」──歌唱大使梁芬美
「我把賣榻榻米當作在嫁女兒,不會因為你開賓士或BMW來,我就要賣你。不懂的人我寧可不賣。」──「泉興榻榻米」李宗勳
「記得小時候曾經遇過一位阿公告訴我:人生就像一個擔子,一半是自己喜歡、另一半是不喜歡的事物,人才會平衡;因為每個人都離不開不喜歡的東西,但這要到長大以後才會懂。」──世界百大攝影家謝春德
人生太艱難,夢想到頭來成了萎弱的火光
當持之以恆、永續傳承淪為空泛勸說
失去力氣的我們,如何再能填滿一片乾涸海洋?
二十篇故事以笑淚編織,深度訪談橫越時空
滑進歷史脈絡、尋回杳遠鄉愁;溫習前人走過的灼燙與寒凍,輕取不滅的智慧法則
二十件「最重要的小事」,化作最溫柔的提醒
在我們徬徨時遞上建議,在我們脆弱時盈滿勇氣。
阿爸在燈籠上寫的一手好書法,為何讓張美美噩夢連連,提起筆手還直發抖?砌磚冠軍粘錦成,作為鐵血教練將學生培養成參賽國手,有何能耐讓磚塊「七十二 變」?佛跳牆芋頭要煮到散、手工魚丸要切到沒有怨氣才好吃,對總舖師林明燦來說,什麼才是正港「辦桌古早味」?安聯人壽業務部副理熊維強,生日當天面臨工 作劇變,辦公室人人哭成一團,且看他如何扭轉頹勢,邁向職涯新目標!攝影家謝春德,年輕時拍照被士兵抓上軍艦要求交出攝影機,他仍以纖敏鏡頭攝取在地深 情,持續創造台灣攝影奇蹟!來到大稻埕「有記名茶」,年紀輕輕的王聖鈞固守百年茶行,他說:「傻的人才留在這。」但在茶香氤氳的人情味裡,他卻甘願做一名 護持傳統的傻子……。
本書探訪二十個職人與老店家,以各自生命經驗為軸心,擴寫至時代流轉、社會革變,甚至撥開層層迷霧,回首先祖輩 於漫漫長路上的鮮明轍跡。老傳統真過時了嗎?前人經驗和價值觀到了現代是否依然合用?綜合所有篇章,可發現所謂傳承不該以絕對沿用和創新二分對立;重點在 於「生活」,無論是老技藝、新觀念皆要熨貼平凡日常,在生活中遇合、在生活中融會,讓前人的種子抽長新芽、後人的創意回頭照見歷史;最後兩相輝映,凝縮為 心底「最重要的小事」,夢想方能不斷湧出活水,時間愈久、愈能汩汩漫延。
=本書特色=
◎老技術、舊回憶的時光蛻變──
手把手傳承「最重要的小事」,打造現代生活好感度
◎有記名茶、三峽藍染、導演王小棣、歌唱大使梁芬美……
二十位堅毅職人,淬煉二十個生命故事
二十件「最重要的小事」,化作最溫柔的提醒
擦亮傳統老招牌,讓活水源源不絕!
◎ 各篇篇末點出每位職人心中「最重要的小事」,寥寥數語道盡橫跨數十載,甚至超過百年的老字號精神;是什麼讓他們在舊時光崛起?又是什麼讓他們衝破時代洪流、蛻變出全新樣貌?老智慧要用新創意來妝點,「最重要的小事」無非是融合二者,最實用、最恆久的生命箴言!
◎ 本書圖文並茂,多篇文章搭配歷史老照片呈現,黑白泛黃的畫面漫捲往事塵煙,對照色彩斑斕的現今,將不同時空的喜悅、艱辛、榮耀和感嘆鏈結在一起,串成動人且銘刻心頭的記憶浮世繪。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林順才(安聯人壽總經理)
李偉文(作家、牙醫、環保工作者)
誠摯推薦(按筆畫順序)──
小野(作家)
王浩一(作家)
田定豐(豐文創創辦人)
林茂賢(台中教育大學副教授)
廖玉蕙(作家)
鄭有傑(導演)
謝哲青(文史學者、節目主持人)
作者簡介
蔡怡芬
電影電視編劇,製作統籌,曾以「公視人生劇展—─公主與王子」榮獲金鐘獎編劇獎,兩度獲得文化部優良電影劇本獎,長期從事電影行銷發行,曾任職廣告公司創意副總監和資深文案。
莊子沅
曾擔任多年雜誌編輯、廣告公司、音樂展演空間企劃、連鎖書店公關。目前擔任自由撰稿、料理人,在台南設有工作室「胡作室」,生活美學、藝術、料理與閱讀為書寫路數,以筆名胡里歐於不同平台發表文字,或進行跨界生活美學實驗。
佐渡守
曾任職雜誌、出版、廣告公司,後投入社會服務,現為媒體特約採訪,與移民工、動物、兒童等志工。
陳承佑
年齡介於男孩與大叔之間,內在持續經歷遲來的青春期躁動與過早降臨的中年危機,工作多遊走於文字與影像交界,生存狀態嘛……雙腳踩踏在貧窮線左右優雅自持的跳格子中。
目錄
推薦序
「傳統」不等於「舊」! 林順才
從職人精神到文化產業 李偉文
辦桌世家的活字典──總舖師林明燦
茶的文藝復興運動──「有記名茶」王聖鈞
點點微光照亮大稻埕──「老綿成燈籠」張美美
膠卷下的台灣電影放映史──台灣放映師第一把交椅江泰暾
混搭傳統與前衛──世界百大攝影家謝春德
從電視電影到Q place──戲劇工作者王小棣
以聲樂揚名國際,返鄉回饋部落──歌唱大使梁芬美
雕剪生命的美麗輪廓─—紙藝大師洪新富
染亮生活的溫煦質地──三峽藍染王淑宜
傾注畢生心力灌溉織品服裝教育──「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創辦人」羅麥瑞修女
專走別人不走的路──「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
以榻榻米鋪展美好時光──「泉興榻榻米」李宗勳
裊裊清香飄進凡常人生──「吳萬春香行」吳烟村
府城米香傳三代──「富盛號碗粿」吳炫輝
重拾手作竹器美學──「萬先蒸籠店」黃重慶
鼓鳴之前,先沉得住心──製鼓師傅張吉祥
戲台上的文化守成──「高雄皮影戲劇團」陳政宏
將台灣紅磚砌上國際建築舞台──砌磚冠軍粘錦成
保險界的福爾摩斯──「安聯人壽」管理部副理熊維強
超越金錢的溫情傳遞──「安聯人壽」南區副總經理陳展貴
椅子是詩人冥想的道具,即使是在交談時也是這樣:“難得一次相逢,落葉時節/庭院裏野草深深/扇子擱在一旁,椅子們/促膝交談,直到風有涼意/我割開水果,想到了詩的生成/無數黃葉在空中翻飛。”這首詩(編註:趙野的《有所贈》)的原型總讓我想起宋代詞人周邦彥的《少年遊》。詩人坐在椅子上,切著水果,但是詩人卻已進入冥想狀態,水果的切割或剝離,果肉或果仁的裸露在詩人的冥想中變成了一首詩或更為神秘之物的生成象征。
老子曾說:糅合陶土成為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否則器具便失去了用處,連一點東西也不能包容。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否則也就毫無用處可言了。英國學者比恩尼(Binyon)在談及亞洲藝術時指出:處於心醉神迷狀態中端坐著的佛的形象,靜得“宛如無風處的火焰”,就是冥想的化身。因此佛教或老子,都強調虛和空,因為冥想必須在虛空中進行。比恩尼認為,這空白的空間似乎充滿著一種諦聽的寂靜。海子曾經冥想過這樣一隻陶器(罈子):“這一隻罈子,我的土地之上/從野獸演變而出的/秘密的腳。在我自己嘗試的鎖鏈之中。/正好我把嘴唇埋在罈子裏。河流/糊住四壁。一棵又一棵/栗樹像傷疤在周圍隱隱出現”。這隻罈子很容易讓我們想到美國詩人史蒂文斯那隻田納西州的罈子,緩慢的冥想的罈子,在死亡與秩序之間,找到了微妙的平衡點。
寂靜的冥想,是構成詩歌語言緩慢的內在速度的強大通道。法國十七世紀大思想家帕斯卡爾(Pascal)在《隨想錄》中寫道:這無窮的空間底永恒的靜使我悚栗!(向以鮮:緩慢的隱喻——詩歌語言內在速度的文化觀照 / 2019年06月03日《詩刊》)
陳明發·修鞋記
走一段路去替孩子修鞋子;他說,這是他會考前的最後幾場校際籃球賽了,打完球要全心全意準備考試。
我說買一雙新的吧;他說,會考後就要去上學院,未必會再參與球隊,而且舊的其實還很好,修修就行了。
前幾天拿去購物中心修,索價七十元,他覺得不值得,又提了回來。我說爸爸拿去街邊鞋匠那裡修修看。
在街上銀行前的走廊裡,鞋匠坐在一張小凳子上。兩側是一堆皮料、膠罐、針線、新舊鞋跟,和待修或修好的舊鞋子。他就這樣坐了十餘年了。
他接過鞋子,看看鞋面,看看鞋底,然後說:鞋底膠一膠,粗線縫一縫,鞋面再補一補就很“美”了;十四塊錢。
我頓時覺得自己賺到了一些零用錢,即開心對他說,你慢慢修慢慢修,午飯過後我再回來拿。
(Feature Photo: aged by janaalt morren, www.janaalt.com/)
在街角的麵家叫了一碗水餃,坐下來,準備在一潭人聲吵雜沸騰中,看看自己的覺知能專注到什麼程度。
沒多久,便聽見在從店裡的一個角落,傳來雜工抹好一隻碗疊一隻碗的韻律。
真的是一種韻律,他有一定的輕重、節奏;慢慢的,我看見店門口來來去去的顧客,也好像以一定的規律、姿態在進進出出。
就像電影裡那種完全寂靜無聲,只剩下慢動作的鏡頭,似乎預示著有何大事就將發生。
果然,忽然傳來一聲驚天動地的哭聲。
大家這次真的有那麼三秒鐘的一致沈寂,仿彿被嚇壞了的張著口看過去,想知道是否發生了塌樓之類的悲劇。
主角是一位六七歲的小女孩,闖禍的是坐在她旁邊嬰孩椅上的小弟。
兩姐弟在比賽,比賽規則是:小姐姐把食指伸進弟弟嘴裡,在弟弟還沒來得及咬下去之前,就把手指縮回來。有趣的是,弟弟好像總是那麼慢一拍,而機靈的姐姐總是快一拍。就在伸手指縮手指之間,兩姐弟嘻嘻哈哈玩得不亦樂乎。
問題出在本來忙著和朋友高談闊論的媽媽,嘴巴忽然停了幾秒鐘,才發現兩姐弟怎麼沒吃飯,居然在玩,便出其不意來個突擊式的虎吼:吃啊~~!
姐姐震了一下慢了兩拍縮指回來,而弟弟的牙齒又加速兩拍咬了下去,結果~~
就是整間麵家上下一心幾秒鐘那好奇的寂靜。(8.2013)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2 Comments 83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