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坊札記》是一部優美動人的散文集。作者都德以故鄉普罗旺斯的風土人情、傳說掌故做敘事素材,詩情飽滿的表達他對鄉土的深深感情。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17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Sindumin on Friday

馬來西亞中小學和大學陸續成立 makerspace。例如馬來亞大學(UM)的 Makerspace,配備 3D 列印、雷射雕刻與微控制器套件;雙威大學(Sunway University)則透過 iLabs 結合社會創新與產業合作。

社群場域

ME.REKA Makerspace(吉隆坡):以社會創新為核心,提供纖維工藝、數位製造、VR 體驗。

KakiDIY:推廣回收再利用與社區修繕,結合環保與創意。

FabSpace KL:提供雷射切割、CNC 等數位製造服務。

Penang Science Cluster:在槟城推動 STEM 與 Maker 教育,舉辦各類互動活動。

政府與產業支持

MRANTI MakersLabMakersFest:自 2022 年以來舉辦多場活動,培訓超過 1,000 名年輕創客。

數位創客協會(DMA:由民間發起,串聯全國各地 makerspace,促進資源共享。

挑戰與限制

與鄰近的印尼相比,馬來西亞的 makerspace 數量仍有限,多集中於大城市。商業化與創業轉化仍不強,Maker 成果多停留在教育與展示層面。如何把 Maker 精神轉換為產業創新,仍是未來的挑戰。 


五、「來都來了」與 Maker
:文化的互文性

將「來都來了」與 Maker 運動放在一起觀察,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文化互文:

態度與行動:前者是一種心態上的自我調適,後者是具體的動手實踐。兩者都強調「當下參與」與「減少對失敗的恐懼」。

文化意涵:前者源於語言與生活智慧,後者源於技術與社群實驗。兩者都揭示了後現代文化的特徵——在不確定性中尋找新的可能。

產業效應:在文化創意產業中,「來都來了」提供心理支持,「Maker 精神」提供操作模式。兩者結合,有助於打造更具彈性、包容與創新的生態。
 

六、結語:從心態到制度的轉化

無論是「來都來了」還是 Maker 運動,都提醒我們:文化創新並非建立在完美計劃之上,而是基於在場的勇氣與即興的智慧。

然而,若要讓這些態度真正轉化為產業與社會動能,仍需要制度與基礎建設的支持。對馬來西亞而言,下一步是擴大地區覆蓋、加強資金支持與商業轉化能力,讓 Maker 不只是一種課外活動,而能成為創新經濟的重要支柱。

「來都來了」可以是一句安慰,也可以是一種方法論。如果我們能在教育、產業與政策上為「即興」搭建起安全與可持續的容器,那麼,創意與創造力就能真正成為社會的持續資產。

參考文獻

Appadurai, A. (1996). Modernity at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Bauman, Z. (2000). Liquid Modernity.

Boltanski, L., & Chiapello, È. (1999). The New Spirit of Capitalism.

Csikszentmihalyi, M. (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Deuze, M. (2012). Media Life.

Pine, B. J., & Gilmore, J. H. (1999). The Experience Economy.

Sarasvathy, S. D. (2001). Effectuation: Elements of Entrepreneurial Expertise.

Sennett, R. (1998). The Corrosion of Character.

Throsby, D. (2001). Economics and Culture.

Weick, K. E. (1995). Sensemaking in Organizations.

Wired (2013). The Maker Movement: Tangible Goods Emerge From Ones and Zeros.

Wired (2011). Big DIY: The Year the Maker Movement Broke.

Malay Mail (2020). Gobind calls on all states to set up makerspaces.

Vulcan Post (2018). 8 Makerspaces In Malaysia For Innovation.

MRANTI (2022). MakersLab Initiatives Impacting More Than 1,000 Young Innovators.

GovInsider (2017). Why has Malaysia launched a maker movement?.

Comment by Sindumin on August 9, 2025 at 9:57pm

愛墾APP:情動而辭發:從劉勰到 Affective Turn 的跨時代對話

摘要:在中國古代文論中,「情」與「文」的關係一直是核心議題。劉勰《文心雕龍》中「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的論述,不僅奠定了中國文學關於情感生成與表達的基調,也與當代「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的諸多理論形成了跨時空的呼應。本文旨在對比劉勰的情感生成論與現代情動哲學的相關觀點,探討其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的啟示。

一、劉勰的「情動」觀

《文心雕龍·知音》一段文字言簡意深:創作者因情感激盪而有辭句外發;讀者則循辭入情、由文窺心。劉勰明確指出:

1.
情感是創作之源——文辭之生,必先有情感的觸動。

2.
情文互滲——形式(辭)與內涵(情)不可割裂。

3.
審美共鳴——讀者可透過文本追溯情感源頭,與作者心靈相遇。

4.
文化接受的張力——警惕「俗監之迷」,深刻之作或遭冷落,浮淺之辭反易流行。

這種觀點顯示,劉勰已將文學創作看作情感流動與文化評價之間的互動過程。

二、現代情動哲學的呼應

20世紀末興起的「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跨越哲學、文化研究、敘事學等領域,重新將情感置於文化分析核心。與劉勰的觀點對比,可見下列對應:

劉勰觀點

現代理論對應

核心關聯

情動而辭發

布萊恩·馬蘇米(Brian Massumi):情動先於語言

情感作為創作的原動力

觀文者披文以入情

特麗莎·布倫南(Teresa Brennan):情感傳播

文本為情感的媒介

覘文輒見其心

莉莎·尊申(Lisa Zunshine):情感共鳴與心智模擬

讀者與作者心境的模擬連結

俗監之迷、深廢淺售

薩拉·艾哈邁德(Sara Ahmed):情感的文化政治

情感審美與社會規訓的互動


這種對照顯示,中國古典文論與西方當代理論雖語境迥異,卻在「情感—創作」的因果鏈條上存在驚人的契合。 

三、跨時代的共鳴與差異

劉勰強調的「情動」與 Massumi 所言的 affect 雖皆指向情感的原初衝動,但劉勰關注的是情與文的和諧統一,而 Massumi 更多探討語言尚未捕捉到的身體化情感能量。Brennan 的情感傳播論與劉勰的「披文以入情」幾乎可視為平行命題,只是現代理論更著重社會心理學與能量動力學的分析。至於 Ahmed 關於情感政治的思考,與劉勰對「深廢淺售」的批判形成了跨越千年的文化共識——情感審美從來都在社會權力與市場規則之間擺盪。

 

四、對文化創意產業的啟示

1.
情感先行:無論影視、遊戲還是數字敘事,都應從「情動的瞬間」設計創作動機,讓觀眾先被情感吸引,再進入敘事結構。

2.
形式承載情感:視覺設計、語言節奏、音樂氛圍都應與核心情感保持一致,形成整體感官體驗。

3.
情感傳播節點:在敘事高潮或關鍵符號處植入高情感密度的元素,促使觀眾「沿波討源」。

4.
深淺兼顧:面對大眾市場與專業審美的張力,文創作品可採「多層情感結構」,同時滿足不同層次的受眾。

五、結語

從劉勰的「情動而辭發」到現代的 Affective Turn,我們看到了一條跨越時空的理論暗河:情感不僅是文學創作的起點,也是文化交流的紐帶。文辭之美與情感之力相互滋養,使作品在千年之後仍能觸動人心。對今日的文化創意而言,這不僅是一種理論啟示,更是一條創作實踐的黃金法則——唯有真情,方能久遠

Comment by Sindumin on July 13, 2025 at 4:31pm

愛墾APP:《文鏡秘府論》與皎然詩論~~唐代以科舉取士,「格」、「式」等注重詩作法的著作頻現,《文鏡秘府論》中對於皎然的詩論也有引用,可見其當時影響。皎然在「明作用」部分提到:作者措意,雖有聲律,不妨作用,如壺公瓢中自有天地日月,時時拋針擲線,似斷而復續,此為詩中之仙。拘忌之徒,非可企及矣。

「作者措意,雖有聲律,不妨作用,如壺公瓢中自有天地日月,時時拋針擲線,似斷而復續,此為詩中之仙。拘忌之徒,非可企及矣。」


這段話出自唐代詩僧皎然的詩論,探討的是詩歌創作中「聲律」與「作用」的關係,強調詩人創意與神韻的重要性。以下是對這段文字的逐句解析與整體理解:

1
「作者措意,雖有聲律,不妨作用」~~作者措意:詩人構思、表達思想情感。雖有聲律:即使遵循詩歌格律、音韻的要求。不妨作用:「作用」是皎然詩論中重要觀念,指詩中靈動神妙、變化無窮的意境或技巧。這句的意思是:詩人在構思時,即便有聲律的限制,也不會妨礙詩的靈活運用與創意發揮。

2
「如壺公瓢中自有天地日月」~~壺公:傳說中的仙人壺子,能於壺中容納天地。瓢中自有天地日月:比喻詩人心境與創作自由廣闊,即使表面受限,實則內涵豐富、無邊無際。此句是譬喻:詩的格律好比壺瓢,看似狹小,實則能蘊含無限天地。

3
「時時拋針擲線,似斷而復續」~~拋針擲線:比喻詩句之間靈動跳脫、巧妙連接,如織布。似斷而復續:看似中斷,實則連貫,是一種高超的藝術手法。此句形容詩歌的意境或章法可以極為靈巧,看似分離卻暗中連貫,帶有一種神奇的韻律與流動感。

4
「此為詩中之仙」~~表示這種創作境界猶如「詩中的神仙」,自由灑脫,超然物外,極致的詩藝境界。

5
「拘忌之徒,非可企及矣」~~拘忌之徒:拘泥於規範、過度謹慎的人。非可企及:無法達到這種境界。意思是,那些只懂得遵守格式而缺乏靈氣創意的人,是無法達到這種高妙詩藝的。

整體意義:皎然在這段話中強調:真正高明的詩人,即使在嚴格的聲律限制下,依然能靈活運用詩的技巧,展現神韻與創意(作用)。詩歌的妙處不在於形式的嚴整,而在於內容靈動如仙,如同在有限中創造無限(壺中天地)。那些拘泥規矩、不敢變通的人,是永遠無法企及這種詩歌藝術的高峰的。

小結(可作學習重點):「聲律」與「作用」不是對立,而是可共存的。真正的詩藝在於靈動、神妙、自由中有規律。拘泥形式者難達「詩中之仙」的境界。

Comment by Sindumin on June 17, 2025 at 9:33pm

sirius_flower·日常生活操行的抵抗形式及其悖論

首先,De Certeau所討論的對象,就是我們平時在一席講壇上經常看到的,建築師們在日常居民使用空間中發現的,大眾對空間創造性的使用(或曰民間智慧)。比如,垃圾桶的蓋子被下棋打牌的拿來當凳子,公園健身器械被用作曬被子曬衣服的晾衣桿,民間私建廟宇(河北易縣奶奶廟)裡模仿佛像所造的車神、官神、學神等等。也是曝光率越來越高的深圳三,和大神對血汗工廠剝削的消極抵抗。對於工薪族而言,這也是上班時偷偷上豆瓣,或者偷偷把公司電腦、打印機作私人用途(這種行為在法國被叫做la perruque)。這裡的對象也可以是類似前蘇聯政治笑話的話語反抗。而最重要的,也是De Certeau最關心的是更加日常的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譬如是飲食和烹飪,個人認為最能體現De Certeau的理論精神。比如一個家庭主婦會根據每天超市的促銷產品,跟自己冰箱裡現成儲備,來創造性發明每天的三餐菜單,而不是單純地依照菜譜和計劃做飯。

(評論:Michel De Certeau L'invention Du Quotidien 1.arts De Faire,英文: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中文:《日常生活實踐:1.實踐的藝術》;作者:米歇爾·德·塞托;譯者:方琳琳/ 黃春柳;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5/01/01)

Comment by Sindumin on June 12, 2025 at 10:48am

愛墾APP:創造衝動~~創造衝動」是一個極具哲學深度與表達力的詞語。它本身是從英文中如 creative impulseurge to create、或 creative desire 等翻譯過來,語義明確,但若想在中文語境中找出更符合中華文化語感,又能與「創造衝動」所表達的深層動力相通的說法,以下幾種替代或延伸表達值得考慮:

可替代或更有文化感的說法:

1. 創化之心

  • 文化連結: 奠基於道家或儒家的「化」觀,如天地化生萬物,人亦可參與天地之「化」。

  • 語感: 帶哲學意味,隱含對生命流動與創造的深刻參與。

  • 例句: 人心有創化之心,故能立德、立言、立功。

2. 生發之意/生發之志

  • 文化連結: 「生發」是中華語境中對創造性的一種自然表達,含生命力與流動性。

  • 語感: 儒道皆可用,語感溫潤而富含動力。

  • 例句: 藝術之生,多出於心中生發之志。

3. 創意本心

  • 文化連結: 「本心」來自儒學,尤在孟子與心學中強調「良知」、「本體」;可結合現代「創意」概念。

  • 語感: 現代與傳統融合,較適合哲學或文化討論文本。

  • 例句: 人之創意本心,與天地之生機相通。

4. 造物衝動

  • 文化連結: 較偏向莊子與古典對天地萬物「造」的觀照;亦可現代化地對應藝術創作或技術創新。

  • 語感: 較具古典氣息,稍重,但富有張力。

  • 例句: 此書乃其造物衝動所凝結之果。

5. 創發之力

  • 文化連結: 「創發」含有啟動、激發之意,較現代化,亦符合儒家「發於中,形於外」之觀。

  • 語感: 溫和但動感十足,適合現代寫作或翻譯。

  • 例句: 創發之力,潛伏於人心深處,遇機則起。

小結:詞語比較

詞語 語感 文化背景 使用建議
創造衝動 現代直接、有力 翻譯語感明顯 適合學術或心理語境
生發之志 溫潤、含蓄 儒道相通 適合文化論述
造物衝動 古典張力 莊子哲學 適合詩性或文學場景
創意本心 現代融合 心學 + 現代創意 適合當代思辨
創發之力 中性動態 現代儒道皆可 適合文化與設計語境


如果墾友是在翻譯或創作中文哲學、文化或文學類文本,「生發之志」或「造物衝動」都可能比「創造衝動」更具文化深度;若文本偏現代,則「創意本心」與「創發之力」是兼具現代感與哲思的表達。

(延續閱讀 1) (延續閱讀 2)

Comment by Sindumin on June 7, 2025 at 2:31pm

德勒茲的「機器」、「不合時宜」與「解域」~~以下嘗試以這三個概念作為理論槓桿,並結合具體的德勒茲文本——特別是《千高原》(Mille Plateaux、《感覺的邏輯》Logique de la sensation、《什麼是哲學?》Qu’est-ce que la philosophie ?,以及《時間-影像》L’image-temps——來構築一個更具德勒茲式語法的分析框架。

一、機器:連接與事件的無基礎生成

(參照:《千高原》第1章〈Rhizome〉與第12章〈器官無器官體〉)

德勒茲與瓜塔里在《千高原》中將生命、思想與社會視為「機器」:非有機的、有節奏的、不停連接的系統。這些機器不是為了某種目的運作,也不是根據中心或基礎來組織,而是無限展開、彼此連接的差異性生產。從這個角度來看,時間不再是歷史的背景,也不是一條均質的容器,而是事件生成的「效果」(effet)。事件不是發生在時間中,而是創造了新的時間序列。

在德勒茲的哲學中,尤其是《千高原》的「器官無器官體」(corps sans organes)概念,我們可以將生命視為一種無基礎的生成流(流體力學而非本體論),其中機器的運作是連接、斷裂、再連接的過程。事件作為機器之連接的閃現,不是邏輯結果,而是生成的差異(這也呼應德勒茲對「純粹過去」的思考,在《時間-影像》中進一步發展)。

二、不合時宜:哲學作為生成的對抗

(參照:《什麼是哲學?》與尼采的「不合時宜的沉思」)

德勒茲稱自己的哲學為「不合時宜」的,是因為他將哲學視為對既有秩序的實在批判。在《什麼是哲學?》中,他強調哲學的任務是創造概念,而不是解釋現實。這種概念的創造不依賴於歷史的線性時間或社會秩序的常規,而是一種「非同步的生成」——在時間中脫節,甚至反時代,對當下構成一種時空錯位的挑戰

因此,德勒茲的哲學是「不合時宜」的,不只是因為它對當代資本主義進行批判,更是因為它拒絕在資本主義設定的時間性與語境中思考問題。這也是為何《千高原》從未提供一個線性敘述,而是一種「中間起始」en milieu與「平面化書寫」écriture en surface的實踐。真正的思考發生於對同步性與歷史邏輯的背叛——一種思考的「異時性」。

三、解域:反抗固定形象的自由生成

(參照:《千高原》第9章〈戰爭機器〉與《感覺的邏輯》)

「解域」是德勒茲-瓜塔里哲學中關鍵的生成動力。它意味著從固有的秩序、身分或「疆域」(territoire)中脫離,以進入一種非標定的遊戲場域——這是一種積極的逃逸,而非消極的逃避。但解域並非無限制地自由,真正徹底的「絕對解域」是危險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正如德勒茲在討論「黑洞」(black hole)與「過度密度」時所指出的。

我們通常只願意在一定的框架內解域(如某種想像的替代世界),但當形象真正變得「自由流動」時,我們會產生排斥——就像某些當代電影所營造出的非人稱、非敘述、無主體的影像氛圍一樣,帶來的不僅是陌異,而是哲學意義上的震撼。真正的生成,需要穿越「感知的地平線」,走向形象的生成(sensation)而非表象的再現。

這一點在《感覺的邏輯》中尤為明顯,德勒茲在分析培根的繪畫時指出,真正的藝術不再描繪對象或故事,而是讓感覺自身成為畫布的動力——也就是,一種自我生成的感覺力場,一種「可怕的解域機器」。

四、時間-影像:電影中的解域時間與非人稱知覺

(參照:《時間-影像》)

你在筆記中提到電影只有在不再依附敘事邏輯時,才變得真正「電影性」,這與德勒茲在《時間-影像》中的觀點不謀而合。在這裡,時間不再由運動(action)所支配,而是被純粹地呈現為「裂隙」與「非連續性」的場域。我們進入的是一種非人稱的時間意識(temps quelconque),不再需要主體去感知或構造。

在這類影像中,時間不再是背景,而是事件本身。蒙太奇的秩序被打破,影像之間的關係變成差異性的展演,而非敘事的邏輯鏈。這種時間感與「事件即機器的節點」的觀點互為表裡:事件是斷裂的時間,是沒有起源與終點的生成之間歇

結語:從三個槓桿思維時間與生命

  1. 機器: 生命作為無主體、無中心的生成裝置,事件是其運作的閃現。

  2. 不合時宜: 思想作為對既有秩序的反時代干擾,在異時性中生成。

  3. 解域: 時間與影像從疆域中掙脫,展現出非人稱、差異性的存在可能。

透過這三個德勒茲式的槓桿,我們不再將時間視為同質的線性流,而是作為一種被機器組裝、被事件穿刺的生成平面plan de consistance。正如德勒茲所說:

“我們不再是人,而是分子,非人稱的力量,一個機器組成的異質集合。"

Comment by Sindumin on May 20, 2025 at 11:52am

顧彬的詩《新離騷》

不要再提
什麼戰爭和驅逐。
我們夠傷感了。
沒有緣由我們都會流淚,
更別提什麼剝皮抽筋
讓一萬個人
分食自己的肉。

不要再提什麼跳樓,
什麼末日和憂郁症。
我們寧願虛無
在生前死後
在懷疑前失望後。

不要再提
什麼意義和邏輯。
更幸福的是一塊石頭,
一片雲和一陣微風。

若不是生前死後,
我們但願無舌
無耳無目。


(顧彬[Wolfgang Kubin,17.12.1945],漢學家;原詩德文,本詩由顧彬和北島合譯。見:王家新等:2007,「世界文學」視野下的中國文學與詩;根據網聊記錄整理;網聊時間:2007年4月14日晚7:00-9:00 網聊地點:中國學術論壇聊天室)

註:根據亞思明在2009年3月4日《德國之聲中文頻道》的報導〈中德詩人朗誦會:詩人與二鍋頭〉所透露的,顧彬曾借《新離騷》此詩,“批判90年代德國知識分子的新悲觀主義思潮”。

Comment by Sindumin on April 27, 2025 at 8:50pm

愛墾APP:有點道理,更多是痛

深夜的眼淚比白天的笑容更加真實,
清晨的沉默比黃昏的告別更加悲傷。

離開比遇見更能看清一個人的內心,
相處比分開更能見證兩個人的愛情。

書信裡的告白比面對面的更勇敢,
夢境中的擁抱比現實裡的更溫柔。

醫院的牆壁比教堂聆聽過更多真誠的祈禱,
病房的天花板見證過遠比機場更真摯的吻。

(Source:Pinterest)

旅途的盡頭比起點更容易迷路,
故鄉的遠方比異鄉更讓人惦記。

醉酒時的言語比清醒時更坦白,
失眠時的思念比白日裡更纏綿。

花開的瞬間比凋落更加短暫,
心碎的聲音比心動更加無聲。

病房的微笑比宴席上的更加動人,
雨夜的約定比晴天裡的更加深刻。

敗北時的擁抱比勝利時更有重量,
失去後的祝福比擁有時更顯珍貴。

長夜的星辰比白晝的陽光更加溫柔,
末路的堅持比起點的希望更加耀眼。

跌倒時的目光比高峰時更銳利,
沉默時的誓言比喧囂時更動聽。

靈堂的花瓶比法庭聽過更多的家醜,
酒店裡的床比監獄聽過更多的髒話。

舊城巷口比新城的大街更富人情,
陳年的故事比臉書的詩更有溫度。

夏天的風比秋天的更蕭瑟,
冬天的煦照比春天更溫暖。

更多俏皮話

Comment by Sindumin on April 16, 2025 at 10:34am

陳明發·《獻:我只能經過這世界一次》札記

生命話題,可以藉座右銘來表達,也可以藉一首詩來表達。所謂同一個題目,各自表達;也可以透過不同體裁,不同風格來表達。我仿格雷萊(Stephen Grellet)的座右銘,寫成一首可在課室裡朗讀的詩,也是出於這樣的精神。他是基督徒,我信佛,面對的則是同一個感知:我是誰?哲學裡永遠的第一個大哉問。我們曾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中,一起正式或非正式學習過,探討過各種生命話題,借此和你共勉,來者可追。

我仿史蒂芬·格雷萊座右銘,在1983年寫成這首《獻·我只能經過這世界一次》。三年後,看到美國電影《戰火浮生》《教會》[The Mission],1986),在大銀幕上,欣賞到18世紀天主教耶穌會赴南美傳教的故事,我很容易便聯想到,在同一個時期,格雷萊也在北美洲莽野大地上傳教的艱苦情況。後來做文創研究深一層體會到,對同一個生命議題,藝術上大有不同的表達與呼喚形式,格言、詩歌、電影、事業......,在在為我們提供了機會,在個人天分與境遇中實現自己。若能進入雅各布森透過“文學性六元素”提出的“聚合”paradigmatic理論,人生藝術詩性上這件大事,生命不可能不生機勃勃。(16.4.2025)

Comment by Sindumin on April 7, 2025 at 3:48pm

趙毅衡:當代文化的「雙軸共現」文本增生趨勢

一、雙軸隱現關係

任何表達意義的符號文本,小至一個表情,大至整個文化,都不得不沿兩個向度構成,即組合與聚合。這個雙軸觀念,是一百多年前由索緒爾首先提出,它是索緒爾理論中的四個二元對立(能指/所指、共時/歷時、言語/語言、組合/聚合)中的一組,在今日的符號學研究中,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卻至今卻沒有被學界理解透徹。

組合關係就是一些符號組合成「文本」的方式,文本是顯在的。這問題看起來容易理解,細究起來很複雜,尤其是文本的邊界與意義解釋的關係。文本的邊界與組成方式,依賴於解釋,文本本身無法決定意義。文本組合關係中的問題,不得不專用一文討論,這里只是提醒組合也並不是簡單的問題。只是,本文聚焦於聚合觀念,因為聚合經常是隱形的,與組合相比,聚合關係更為複雜且難懂。

索緒爾本人把聚合關係稱為「聯想關係」(associative),意思是它只存在於解釋者的聯想之中,需要推理的想象才能理解,而不顯現於文本。下文會談到,聚合不僅是解釋時才會聯想到的問題,索緒爾的理解不合適。此後的符號學家把文本構成的這個維度改稱為聚合(paradigmatic),以此與組合(syntagmatic)相對。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雅柯布森提出:聚合軸可稱作「選擇軸」(axis of selection),因為它的功能是比較與選擇;組合軸負責「結合」(axis of combination),功能是把各元素黏合成文本。比較與連接,是任何文本必有的二個維度。雅克布森的術語非常準確簡明,可惜未在符號學界通用。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