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傳統媒體日漸式微――“傳統媒體”指的不只是印刷媒體,也應該指“做媒體的方式”。在香港這一兩年,卻有不少新媒體出現,提出新的媒體想像,刺激香港的政治與文化。

先是2011年,編輯總部在香港的“陽光時務”iPad版創刊,他們不僅在形式上是“新媒體”――是以iPad為主要介面的雜誌,內容有廣闊的視野(同時關注中港台和國際新聞)和思想性,尤其深入報導中國維權運動,讓不少港台人士喜愛。

2012年9月改出紙本《陽光時務週刊》,後因為不堪虧損,而在2013年春天結束。2012年夏天,香港出現另一個網路新聞媒體“主場新聞”。他 們仿效美國Huffington Post,具以下特色:一、主要是新聞的匯集與編輯,而不是自己生產新聞;二、有大量blog作者,強調breaking views(突發觀點),而不是突發新聞;三、強烈的視覺設計,符合年輕人美學;四、民主派立場強烈,且很關注社會運動,但也重視國際和藝術新聞。“主場 新聞”很快擴大了影響力,並具有議程設定的新媒體。他們第一年並沒有廣告收入(但人力很少,辦公室也是分租),直到今年8月才開始有廣告部。

另一個今年誕生的新媒體是青年文化雜誌《100毛》,背後團隊出自另一個難以歸類的刊物《黑紙》。《100毛》周刊內容是列出100條當周的有趣事 件,每則可能是一篇短文或幾句話或一張照片或一個圖表;文字非常口語,具有網路語言風格,甚至低俗,彷彿就是閱讀面子書。立場上,他們香港本土立場強烈, 經常嘲笑“強國人”――香港人對於某些大陸人的諷刺性稱呼。封面常常是明星。

創刊於1976年的《號外》是華人城市文化雜誌的先驅,過去幾年比較傾向時尚消費路線,今年改版強化文化現象、社會議題與思想論述。今年1月號以去 年領導反國教運動的學民思潮中學生作為封面,2月是以黃耀明、何韻詩等5位香港公開出柜的同志意見領袖做封面,大標是“Gayand Proud”,50頁的封面故事包括港台中的同志運動和文化,9月號封面故事則關注香港的農業和城鄉發展。

6月底,又有一本新周刊《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是美國“Bloomberg Business week”的繁體中文版,內容一半為美版翻譯,一半為自製的港台中新聞。《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則較針對一般白領,內容是產業和政策的新聞、科技趨勢以 及有趣的商業故事,並沿襲美國風格,強調設計感。

這些媒體都有某些共同點:更與新世代的進步價值接合,具有比較強烈的態度、且重視視覺設計。他們各自以不同方式打開媒體的新可能性,用不同方式去介入現實的政治經濟和文化。

反觀台灣的既有媒體,不論電視、報紙或雜誌,大都是固守既有的賺錢模式,缺乏新的想像力與勇氣。他們不乏好的報導與偶爾的新嘗試,但在少數獨立媒體之外,似乎“社交媒體”才是新世代理解世界、進行公共討論的主要媒介。

問題是,這樣的媒體環境就夠了嗎?

(張鐵志,台灣評論人,香港《號外》雜誌主編,收藏自2013年09月24日《蘋果日報網站》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924/3...

Views: 114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