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坐汽車的地質旅行

坐汽車作地質旅行有時是作為大面積踏勘工作的前導。

由於公路有條件在山區盤旋,沿途山坡上往往有築路工人開挖的剖面,露頭良好,而且被觀察的對象臨近車窗,車行速度比較緩慢,因此,坐在汽車上觀看沿途地質,比坐在火車上略勝一籌,所得到的地質資料的可靠性也更大。

如果汽車在沉積岩發育的地區行駛,基本上可以看清沿途暴露的岩層,初步鑒定出它們的名稱、產狀、受構造運動影響的情況等。這樣,如果出發前閱讀過當地的一些地質資料的話,不需行駛多長的路程,便大致可以估計出眼前出露的地層屬於哪個地質年代?叫什麼層位?隨著行車的前進,還可以預料迎面而來的地層是老還是新。由此進一步瞭解沿途的構造地質情況——有無褶皺或斷層,然後判斷其構造線的方向。

如果汽車在變質岩發育的地區行進,那麼臨窗注視變質岩的類別——片麻巖、大理巖、片巖、千枚巖、板岩以及混合巖之類也可以鑒定出來。

假如在火成岩區行進,也能判別花崗岩、輝綠巖、閃長巖、玄武岩、流紋巖、粗面巖、凝灰巖、凝灰角礫岩之類。也能辨識侵入體的形態是巖基還是巖脈,甚至看到幾條巖脈的相互穿插關係。

岩石的節理,特別是一些噴發巖的柱狀節理往往清晰可見。如遇汽車上坡減速,還可以大致測量裂隙的方向,幫助瞭解區域構造線的方向。

坐在汽車上看沿途的地貌現象可能是頗為理想的了,當然還是屬於宏觀地貌現象。例如考查剝蝕面(或夷平面)具有優越的條件,這是因為公路經常翻山越嶺而過,從山麓到山頂,都能見到。


自山巔俯瞰,腳下群峰很有層次地排列成幾條水平線。每一條水平線又都獨自展開,構成開闊的谷地,這就是次一級、形成時代較晚的新的剝蝕面。如筆者在大巴山區地質旅行時,曾見到多層的剝蝕面,氣派雄偉,十分壯觀。

坐汽車看地質還有一個有利條件,可以隨時停車,下來細看某些感興趣的地質現象。這種「粗中有細,線上夾點」的觀察方法是十分有效的,也就是踏勘大剖面時常用的方法。


3. 坐輪船的地質旅行


經過江流河道,特別在若干大河上游的峽谷地帶旅行,坐在船上觀察剖面是頗為理想的。例如長江的三峽地區,兩岸青山,歷歷在目,水洗懸崖,岩層暴露無遺。如果是溯流而上,船行緩慢,可以多次觀看,細心琢磨,瞭解沿途地質情況,比坐火車、汽車更勝一籌。不僅地層的岩石性質、產狀、層序,乃至褶皺、斷裂都能指點記錄,甚至素描示意圖也有充裕的時間,攝影取景也很方便。

在航行時,還可注意水道的寬窄與當地岩石性質、構造的關係。如石英巖類、硅質岩類等堅硬岩層分佈區,水道流過,往往構成落差較大的急流險灘,浪花飛濺,水聲震耳。如水道流經石灰岩或白雲巖地區,由於溶蝕造洞,致使河底突兀不平,深淺無常,河面水流,時見漩渦。小船扁舟,往往有遭覆舟沒頂之危,人們視為畏途。如水道流經結晶較粗的花崗岩類岩石分佈區,或其他巖性較為鬆軟的沉積岩、變質岩區,因質地脆弱,極易風化,故常見寬拓之河谷,即使在上游地段,亦不例外。耕田村舍,錯落其間,儼若中游之景觀也。要是仔細觀察河谷兩旁,或能見到若干階梯狀之地形,據此還可以瞭解當地在最近地質時期內,地殼發生節奏性上升的特點。

有時候,船行峽谷中,但見兩岸崖壁,挺拔峻峭,好似千仞高峰,而捨舟登陸,攀登而上,眼前卻是一片峰巒平整的准平原地貌,甚至在這個准平原山頂上能找到由地質近期形成的河床礫石所組成的礫岩層,足見此峽谷形成的年代,並非久遠,此間則是強烈的上升區,河水下切迅速而構成此種特殊地貌現象。如在三峽就能見到此種地貌特點,由此推測,三峽最後形成的時間當在距今不遠的更新世時期。


到河谷的中、下游地段,邊岸不見山崖,平疇千里,一望無垠。雖偶有殘山剩丘在視野遠處浮現,也無法判斷其岩層的巖性及所屬的年代。所以觀察地質特點顯然不如上游峽谷地區,但其地貌景觀仍應予注意。例如多層的階地地貌,發育良好,借此可以判斷地殼上升運動的影響;河曲迂迴,堆積岸與侵蝕岸的發育,借此可以瞭解河流擺移作用的因素,並進而研究其未來的趨勢,對當地工程建設,農田水利有無影響等。

沿河旅行,如能瞭解到歷史上的變遷記錄,也是很有趣味的事。如南京的長江邊岸,李白在《游鳳凰台》詩中有云:「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當年的三山磯是臨江的小山丘,白鷺洲則是長江中的小島,而今兩處均已與岸陸相連,長江主流線也西遷了。這些地貌變化,對長江沿岸的工程設計(如碼頭設置)是極為有用的材料。

當河道進入平原地段,如偶然遇有山丘佇立於江濱,船過其旁,不能掉以輕心,其中有許多富有意義的地質現象可供觀察。如在長江航線上的皖贛交界處的小孤山、安徽馬鞍山市境內的採石磯及其西側當塗境內,曾被李白詩中描述為「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的天門山,南京長江大橋沿幕府山北麓直到燕子磯,以及鎮江的金山和焦山等名勝地,巉巖屹立,峭壁千仞,往往是大斷裂通過之處。

總之,沿江河作地質旅行,瞭解某些地段甚至全流域的地質概貌及其河流發育史,用乘船觀察的辦法,是比較有效的。

Views: 12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