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4. 徒步地質旅行
這是最普遍、最常見的地質旅行,也是調查或研究沿途地質概貌的最佳辦法。隨身攜帶的各種野外工具、儀器都可以協助我們提高觀察的質量,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用記錄本、素描冊、照相機等詳細地記錄、繪畫、攝影。
徒步地質旅行的最重要步驟是選好剖面,一般而論,剖麵線方向應與地層的走向方向垂直,或者說,跟地層的傾斜方向一致。這樣,可以用最少的時間、最短的距離,看到最多的內容。基本上可以通過穿越幾條剖面的辦法瞭解到區域地層分佈的面貌,岩石的類別、特徵與構造的格局等等。
這樣說來,是不是一定要選擇在完全合乎理想的垂直於地層走向線上的剖面才能作地質旅行呢?當然,能符合此條件的最好,而實際上,長距離的旅行路線是很難找到理想剖面的。這是因為山區大多崎嶇無路;而行人的道路,又不一定符合我們的要求。按地質要求選路就有困難,況且,山坡上經常被浮土和植被掩蓋,岩層露頭不佳,因而觀察內容貧乏,收不到預期效果。因此,在野外選擇旅行路線時,只要能照顧到既能大體上符合剖麵線方向,又能利用自然的或人工的露頭看清岩層排列、產狀的路線就行了。
所謂人工露頭,最理想的就是在沿山公路上觀察路旁山坡峭壁上的露頭。所謂自然露頭,一般多選擇在峽谷、溪澗、山間小路上因風化剝蝕出來的岩層露頭。這時候,應張開地形圖,如有前人工作過的地質圖更好,再結合訪問,謹慎選擇路線。如果途中有合適的休息地、名勝古剎之類,也可結合選線,那裡往往有重要的地質現象。
至於徒步地質旅行要求觀察的項目,著重點應放在地層及構造方面。地層方面的具體內容包括巖性、名稱、產狀、所含化石、各層之間的接觸關係、岩層的厚度、岩層的其他特點等。如遇火成岩,則還應觀察巖體、巖脈的形態、穿插關係、火成岩與沉積岩的先後關係或兩者接觸處的變質現象。如遇變質岩,起碼要判斷屬於何種變質類型。
構造方面的具體內容,包括斷層、褶皺及其類型,節理的方向及其組合關係,變質岩系中的節理組合與方向,區域構造線的方向。
綜合上述觀察的內容,可以判斷此間地殼運動的性質,演變的歷史以及當地大地構造所處的構造單元的部位。
如遇有礦點或礦化現象,應觀察礦物的種類,何者為主,何者為次;可能的成因類型、類別,估計其礦體範圍及其經濟價值。
徒步地質旅行還可以觀察小地貌現象,主要是注意巖性與構造地質這兩方面對當地地貌的影響,例如溝谷與斷層的關係、懸崖與斷層的關係、山坡形態與岩層傾向的關係以及與岩石性質的關係等等。如在石灰岩地區,注意洞穴有無成層性現象,如果存在,則可考慮當地在地質近期內地殼上升的節奏性運動;溶洞及巖溶的形成過程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等。如在火山岩、花崗岩或其他堅硬岩層發育地區,要特別注意裂隙系統對塑造山形水流的關係。
徒步地質旅行,邊走、邊看,要停就停,要走就走,隨手作筆記,隨時作記錄,還可及時素描或攝影,把特殊的地質現象或具有特殊意義的地質現象以附圖的方式描繪下來,一幅清晰的圖件,經常起到勝過文字的作用,並能提高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信手剖面必須隨著前進的步伐而隨時描繪下來,哪怕是不很準確的、示意性質的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一位技能全面的地質工作者,應該在繪畫技巧方面有所訓練。
徒步地質旅行還有一項更重要的工作,就是採集標本,這是上述幾種地質旅行所難以辦到的。當然,在地質旅行時採集的標本也不能完全按照規定的標準來做,比如,按國家規定的正規比例尺的填圖,必須按規定的密度採集,每塊標本的體積也有一定尺寸,而地質旅行的採集標本便可以自由些了。
不過,徒步地質旅行時採集的標本必須選擇富有代表性的。所謂富有代表性,指的是所採集的地層的巖性標本、化石標本、礦物標本及構造標本等能較全面、準確地反映所觀察的地質現象。採集這些標本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確定(帶回室內研究)該地層的年代、岩石的名稱、構造的特點,掌握沿途地質情況,為下一步工作設計方案。
徒步地質旅行除了本人直接觀察地質對像以外,更有利的條件是根據地質特徵,進行一些訪問工作,比如向當地群眾瞭解到某些生產或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說不定與當地的地質條件有關,由此可以啟發我們去深入瞭解或作好進一步研究的準備。常碰到的如以村莊內泉水出露情況瞭解水文地質特點;以動植物的異態,來瞭解土壤中礦物元素分佈的情況;甚至偶見村落旁邊的廢棄礦渣堆(古代土法冶煉所遺棄的)可以瞭解此間某種礦產的埋藏情況,在黃土高原地區,通過「龍骨」(主要是新生代後期的哺乳動物化石)挖掘的線索,找到重要的化石產地;在南方巖溶地貌發育區,通過「泥巖肥料」(大多是洞穴內的哺乳動物化石堆積物,其泥土中含有豐富的磷質,可作肥料)線索找尋化石,甚至人類化石(例如巨猿與馬壩人化石便是如此發現的)以及其他等等。
總之,利用徒步地質旅行,隨時隨地向群眾瞭解有關的地質情況是十分必要的,這是其他形式的地質旅行不易辦到的,因此,應充分發揮其作用。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