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朗 顧春芳·人生終極意義的神聖體驗(3)

這種「永恒之光」不是物理意義上的光,這種光是內在的心靈之光,是一種絕對價值和終極價值的體現。這種精神之光、心靈之光放射出來,照亮了一個原本平凡的世界,照亮了一片風景,照亮了一泓清泉,照亮了一個生靈,照亮了一段音樂,照亮了一首詩歌,照亮了霞光萬道的清晨,照亮了落日余暉中的歸帆,照亮了一個平凡世界的全部意義,照亮了通往這個意義世界的人生道路。這種精神之光、心靈之光,向我們呈現出一個最終極的美好的精神歸宿。這是「美感的神聖性」所在。

所以,神聖性的美感體驗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它的核心是對「萬物一體」智慧的領悟。「萬物一體」的覺解是個體生命在現實世界中生發神聖性美感體驗的基礎,又是實現「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終點。中國哲學不講「上帝」,而講「聖人」。「上帝」是外在的人格神,而「聖人」只是心靈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馮友蘭稱之為「天地境界」。人和動物不同,人能意識到自己的有限性,因而人會產生對一種最完滿的無限性的敬畏、仰望與崇拜的感情。萬物一體是每個個別的人最終極的根源。人若能夠運用靈明之性,回到「萬物一體」的懷抱,實現「天人合一」的境界,就能在有限的人生中與無限融合為一。「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中國哲學講的「安身立命」之所在,也就是人生的終極關懷之所在,是人生的最高價值所在。「萬物一體」的覺解是美的根源,也是美的神聖性所在。

「美感的神聖性」的體驗,並不離開日常生活,它就在於日常生活之中,這裏包含著人與自然萬物、與社會生活以及人與自己的最平常的相處。美的神聖性體驗作為高層次的美感體驗,並不意味著脫離現實世界而追求在宗教彼岸的世界,它可以落實於現實人生。

神聖性的美感體驗是超越現實功利的一種精神體驗,這種精神體驗不可能在一個沈溺於現實世俗利益的心靈中獲得,但這種精神體驗並不能離開現實世界,也不能拒絕和逃避現實世界。所以,「美感的神聖性」體驗雖然超乎功利,但並非完全脫離現實、不問世事的人生體驗,而是由「萬物一體」的智慧的覺解,最後落實於「民胞物與」的人文關懷和精神境界。張世英先生提出以對「萬物一體」的崇敬和敬畏之情來建立一種無神論的宗教,目的也是要在現實世界中(而非在超驗的彼岸)尋找人生的終極價值。

無論是海德格爾所提出的「詩意的棲居」,復歸「本真狀態」,還是中國古人所說的一氣運化、生生不息的「自然」,其根本都是倡導人應該從抽象的概念回到歷史的、具體的現實世界中來,也就是回到「生活世界」中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與萬物同屬一個大生命世界,天地萬物都包含有活潑潑的生命和生意,這種生命和生意本身彰顯了一個大美無言的萬物一體的境界。同時這個世界也是一個充滿意味和情趣的世界。這是一個本原的世界。由於人們習慣用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看待世界,用功利得失的心態對待萬物,因此一個本來如是的「生活世界」的美的光芒被遮蔽了。超越主客二分的思維,超越功利實用的目的,就可以使人心恢復到一種「本真狀態」,回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與西方基督宗教式的神聖體驗不同,中國美學思想所倡導的神聖體驗源自人與世界萬物一體的最本原的存在。老子提出「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二十五章)。孟子標舉人性乃「天之所與我者」(《孟子·告子上》)。張載提出:「因誠至明,故天人合一。」程顥論天人關係時說:「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禪宗所謂「砍柴擔水做飯,無非是道」。這些思想的核心都是天人合一,都倡導人在日常生活中體驗並實現人生的全部意義。(原載《北京大學學報》2015年第3期)

Views: 2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