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老赵在巴生城南旧区住下,开了个小画坊,也买卖点值得收藏的老东西。他常常在前街、彭亨井和小印度一带散步,出神的看那些古建筑。还有战前的老店。有些闲人经过,见他看东西看得那么专心,像是被稀奇的古玉吸引住似的,也好奇的驻脚抬头望望。但始终没看出什么名堂,便摇摇头走了。
从前怎么没发现这地方?
朋友来探他,一起在桥底角头铺吃肉骨茶。,大家一面吃一面惊呼:“太好吃了!从前怎么没发现这地方?”老赵才慢条斯理的说:“你知道这老板是谁吗?他爷爷李文地,就是在这儿创造了肉骨茶。”大家“噢”了一声,又各添了一碗饭。
饭后,几个人爬上跨过店旁的穆杉酊桥上。看着桥下浊黄的巴生河,菲立说:“巴生肉骨茶好吃矣,巴生河却难看死了!”老赵答道:“现在河床浅了。过去水位高的时候,船只可以直接从马六甲海峡,转进巴生河口来到这岸边。我们很多人的爷爷奶奶南来时,都是在这里下船的。我们有今天,就是祖上当时能平安的在这里登陆。
“在八十年前,李文地烹调肉骨茶用的材料,还有他早上卖完一担子肉骨茶,下午回到家后给人驳骨、治病用的中药,就像数不尽的其他外来物质一样,也是从这里上岸的。”
小余说:“听你这么一说,我看这河的眼光好像不一样了。你继续讲,我给你拍照、录影。”说着,从裤袋里掏出手机。苏珊也煞有介事的打开她的手记本。
开个节目叫《发现巴生》
老赵:“好吧。我们来开个节目叫《发现巴生》。考古学家曾在巴生一带,挖出越南东山文化时期的铜钟、铜鼓,显示了早在两千多年前,这里已有人烟,而且是国际交汇点。难怪,公元二世纪的希腊文献《地理志》,公元七世纪的中国史册《梁书》,也都提到了巴生。翻开我国各地的历史,最久远的,要算巴生了。
“其实,这不难想像,马六甲海峡,是东西方水路交通的要塞。在两三千年前,航海技术与造船工艺还不是那么的精湛,碰上狂风暴雨海浪大,巴生河口的十来个大小岛屿,是天然的避风港。航海人后来开进了巴生河,登上两岸的荒野,发现丰富的锡米。自然的,这里就成了他们采矿或交换物资的地方。
“想到登陆处、避风港,我就想到,巴生河其实是一条人性的、温柔的河;想到锡米,我则想到,马来西亚的立国,不是和锡米息息相关吗?没有巴生河及其两岸的锡米,恐怕就不会有后来开发的吉隆坡。马来西亚的历史,是要改写的。
你们看看桥的另一头,对,就是巴生警署前的阿都拉仓库,这是雪州最古老的马来建筑物。它曾经是巴生酋长储藏锡米、象征着雪州财富的所在。从吉隆坡、安邦、乌鲁冷岳、卢骨、新街场等地开采来的矿产,便是由这里运到巴生港口的大船上,送往英国。
“由于巴生河的策略地点,许多时候,人们又使它蒙上血腥。为了争夺锡米,雪州在19世纪中的两大政治集团,掀起了著名的雪兰莪内战。你可以想像吗,近代的巴生,居然是一个烟硝弥漫的战场,为时六年?
“当时的一位马来头领拉惹马哈狄,在今天市议会座落的高地上建起了城堡,对抗着他的敌人拉惹阿都拉,以及后来的东姑顾丁。他后来失败了,逃往新加坡,他建的堡垒也不复存在。不过,城门和部分的城墙遗迹倒留了下来,我们待会儿走过去看看。
“还有时间的话,我建议去瞧一瞧,马来西亚第二古老的铁路,许多百年建筑,还有日军砍人头的地点。现在,口渴了,我们先到巴生最老的咖啡店,去喝一杯巴生最好的咖啡。”
一个星期后,老赵接到苏珊的电话说:“生意上门你干不干?我把你跟我们说故事的录影和特写图文,发表在我和小余的部落格上,还把录像片连结到YouTube。菲立帮我们在Facebook 和Twitter上推波助澜。台湾有人看了,说要组些团过来玩,尝尝这里的美食,听你讲古。更大的消息是,他们说要收藏你的手绘明信片和古玩。
“你要是肯干,我们这票人在网路上,就叫自己是:YouTube华商第一人!”
(原載2009年5月27日馬來西亞《南洋商報》經濟版《創意無價》專欄)
更多精彩文章、照片請瀏覽以下網站:
Comment
大家愛看《美國偶像》,粉丝們對進入最後階段的參賽者高喊狂叫不已,欣賞偶像们懂得創新變化。是的,他们是演藝人才,我們都認同這些人才,期待他們不時帶來 驚喜。其實,拼才華、熱情,并不是演藝偶像的特權。行行都有值得欣賞的Idol;不管我們是泡咖啡的、做木匠的,也可以成為行內的偶像。
行业Idol,你可以叫他师傅、talent、达人、高手、行尊......。名号不是那麽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江湖地位。做修车、铸模、美容、形象设计或室内设计也好,卖拉茶、珍珠奶茶也好,他们在那行,那行因为他们而受人尊重;有需要时,顾客首先想到他。道理够简单吧,给超级女生、星光大道的idol鼓完掌,回到公司做自己行业的idol!
谢怡芬初到中国大陆难免有文化文化冲突,可是她倒是很幽默,懂得自我调整,那不是一位好的传播人所要的心理素质吗?她到了台湾一样有文化冲突,她说到妈祖这军事重地去拍片子,阿兵哥的枪杆子近在眼前,从不曾见过真枪实弹的她,在一切都是那麽公式化,正经八百的地方,难免一时说不出话来,不过她也调适过来了。
她想到中国大陆历史悠远、文化遗产丰富的地区去拍纪录片,又想给台湾高雄拍纪录片,工作兴致很高,真难得。以她懂得适应环境的能力,她应该会更成功。从一位工作人来说,她迷人的技艺,正是来自她的适应能力;懂得适应,创意会源源不绝,例如她会想到,高雄是她爸爸长大的地方,她要重走他到美国以前走过的街道,尝尝他以前爱吃的食物,故事很自然来到她脑子里。
与其羡慕她一年150万马币的年薪,倒不如先学好她的生涯技艺。
給自己一個機會,培養本身的謀活技藝能力,真的是一門大學問。送一首張雨生生前唱的《我學會飛翔》歌詞,給大家加油(其實是在給我自己打氣):
“我在噩夢裡驚醒,又在悸動裡睡去。這一夜我依稀想起,那甜美而苦澀的回憶。不曾磨滅的血跡,洗浴全身的汗粒。用了最真摯的希冀,我終會更奮然而前行。朋友啊 你的激勵的言語,牢牢地貼近我心。愛人啊,你的等待的神情,比我的腳步還堅定,喔--我學會飛翔,飛向最高;飛過鷹族的訕笑,喔--我學會去愛,愛我的驕傲,那是座芬芳環繞的虹橋。”
我在德州長大。美國南部由於地緣關係,住著許多墨西哥移民,5歲開始就常聽到人講西班牙文,只是我一句也聽不懂,這讓我很不甘心!於是,12歲時我開始學西班牙文,這個經驗讓我對跨文化溝通、語言產生濃厚興趣。
在台灣,多數人還是卡在語言。平常要跟陌生人搭訕,就已經害羞了,更別提用不熟的母語交談。其實,真的不需要太害怕,外國朋友都早有共識,英文不是你的母語,有些字不懂或不流利,反而是好玩的地方。
我出生美國,但父母都是台灣人,家庭教育很“台灣式”,吃飯的時候,家人會互相share餐點,直到幾年前我到法國住了半年,才知道在他們眼中這種行為很不禮貌,我當時甚至直接把叉子伸到朋友盤子裡,把對方嚇了一跳。
類 似的文化差異其實多不勝數。我姊夫是瑞士人,見面時習慣貼臉親吻3次,一開始我也很不習慣。比起有些國家,美國已經算開放了,但平常見面我們也只習慣握 手,親3次?到底要從左邊親或是右邊親,會不會撞到鼻子?反而成為有趣的話題,和許多朋友認識,都是從交換各國的風俗習慣開始的。
許 多國家母語不是英文,只要你會講幾句當地語言,當地人一定會很開心。最重要是“開口”,不管去哪個國家,即便只是最簡單的“你好”,都代表你用心學習,是 真正想接近他們的文化。搬去法國前,我只學過1週的法文,語言程度近乎於零,只會1句“Bonjour”(你好),但我不害怕,反正到當地,一定會認識新 朋友。我曾到一個完全不會英文的家庭,用生澀的法文一字一句自我介紹:“你好,我是Janet,我來自……”吃到好吃食物,擠眉弄眼大讚:“太美味了!”全天候暴露在外文環境裡,反而學得快,通常對方也很有耐心聽我慢慢說,到第6個月,日常對話已經非常流利了。(2008年4月 Cheers雜誌)
补充一点资料。几年前,《旅游与生活频道》(Travel & Living Channel, TLC)的《疯台湾》系列,让世界看见了台湾方方面面的美:景点、美食、文化、民俗与民间生活,让许多人冲动得很想乘下一班机去好好体验一番。
这个系列,让观众一方面看见了台湾丰盛的旅游蕴藏,另一方面也认识了一位才貌出众的新主播,谢怡芬(Janet Hsieh);在她精彩绝伦、活泼有趣的带动与呈献下,《疯台湾》节目红遍半边天。
谢怡芬是美国台湾移民第二代,诞生于德州,17岁即高中毕业,进入麻省理工学院(MIT)主修西班牙文以及科学与生物系,后以交换学生身份往阿根廷 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就读,毕业后进入德州圣安东尼奥医学院。有一年回台湾探亲,在艺人小S推荐下进入演艺界,成了一位模特儿,後被美国《探索频 道》(Discovery Channel)签为电视主播。
性格开朗,小麦色健康肤色的谢怡芬,除了专长跆拳道与中国功夫,还是一位小提琴手、急救医疗员、寿司料理厨师、夏威夷舞与萨尔萨舞老师。小时候曾受邀到美国白宫演奏小提琴。精通英文、华语、台语、西班牙文与法文。
她来自台湾高雄的爸爸曾任职IBM,妈妈是会计师;姐姐是律师,目前在澳洲执业。
給行行業業提高“藝術含量”,“技術含量”?這事不簡單。自小,父母親都叫我們:“你好好讀書,長大就有好世界。”可是,怎麼好好的讀書,不懂得方法,我怎麼背書都是背不好,怎麼打拼都無用;從大學出來了,成績也不壞,世界也沒有因此變好,因為沒人告訴我們怎樣在自己的行業出人頭地。成功?那不但要方法了,還得有觀念、創意和沖力,誰來給我們這些東西?這些事都到位了,“含量”才可能出現。
學校給我們一些入門的理論,那是“技術”、“藝術”、“技藝”的基礎;來到社會,還要看看別人的實戰心得,基礎上才會出現拿得出來給人看的東西。大樓好看,是在基礎上建起來的,但我們不會去看那大樓的地基,我們要看地面上的建筑體。
web2.0的工藝,幫助我們加速對別人的實戰心得的學習。看看《瘋臺灣》主播Janet Hsieh怎樣在電視事業中出人頭地,讓我感覺得只要學習的熱忱在,日復一日的努力,能給自己的專業技藝增添份量,成為行業中重量級的人馬。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