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58》: 講一輪佛才開店

上面談到,在意大利,三角錢的原產品咖啡豆,可以進化成一令吉的制成品咖啡袋;再進化成快餐店服務你的資源:十四令吉一杯的熱咖啡;最後,在威尼斯聖馬可廣場,進化成感動你的媒介:一杯熱咖啡七十令吉。這創意體驗既是經濟效益,更可能觸發體悟的文化價值。

本土的創意人相信已經發現,在原產品、制成品、服務與體驗四大經濟中,讓新舊經營法碰撞與對話,我們不僅可能找到創意的源頭,也可以洞察創業的走向――


文化創意+體驗


先談原產品。我們靠出產錫米起家,後來賣橡膠、棕油、石油和木材。東西從泥土裏挖出來,在土地上種植、收成,就能賣錢。很多人還記得,因為他們很懷念,那年頭“南韓、臺灣、香港、新加坡,算什麼?連日本都不比我們 好!”因為老天沒送他們天然資源,只有“人口”。


原產品屬於“三毛錢產業”,要升上“七十令吉產業”,得做到“文化創意+體驗”,可能轉型成“一鄉一品”、“個性民宿”、“特產節慶”與“小眾旅遊”等產業。

(Feature Photo: Touch by Luis Mariano González,www.facebook.com/unaciertamirada

第二種,制成品經濟。我們看見,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與臺灣,沒天然資源,只好把“人口”變成“人手”,認認真真搞起工業,制造東西外銷求富強。當他們成功、成熟後,需要轉移到成本更便宜的地方,我們就從原是他們所羨慕的對象,變成給他們加工代勞的“人手”,而他們的“人手”則升級為“人才”。無論如何,我們總算也進入了工業經濟;砍下來的木材,因為加工成家具,而創造新的附加價值…… 。


制成品屬於“一令吉產業”,要是發揮“文化創意+體驗”,它就可能發展成“創意市集”、“盛事營銷”如shoppertainment 與 entertailing 等結合服務、娛樂與參與元素的新興產業,多賺六十九令吉 。


第三種,服務經濟。它原來是怎樣產生的?把砍下來的木材變成家具,我們會做,鄰廠也會做。而且,其機械更先進,外勞更勤快。同樣的商品,價格因此賣得比人低,交貨比人快。不想收盤的,只好發動“顧客滿意策略”,提供量身訂制、上門安裝的服務,再加上保險、分期付款與五年免費維修…… 等等配 套。


吃得好,還吃得妙


服務業是“十四令吉產業”,利潤很誘人。可是,加入“文化創意+體驗”元素,它還能升到七十令吉。拿吃飯這民生為例,菜市場賣的是原產品;我們不想自己燒飯,可上超市買準備好的食物,放進微波爐弄熱就能吃,那是制成品。有時,還是需要餐廳的服務。

而采納“文化創意+體驗”的主題餐廳,不只是讓我們“吃得飽”、“吃得好”。還感覺得那一頓飯,與“肚子”的關系,其實並不比與“心靈”的“體 驗”與“體悟”來得有意思。

就像《手感經濟》(吳昭怡等著,2006,臺北天下)中提到的“食養山房”。雖是只容得下十五桌、整百人的規模,卻獲得美國Discovery頻道的贊嘆。特點?每天早上,店主先講一輪佛法,夥記才開工。店裏不準備菜單和照 片,因為每桌客人吃的,都是同樣的套餐--上菜市買到甚麼,有何靈感,就怎麼煮。服務生上菜時,卻能講出那些菜肴的故事,精彩地講上半天。客人不只是“吃 飯”,也是在欣賞一場創意的呈獻。不在一個月前預約,可沒機會在此體驗、體 悟一頓!

Views: 22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