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龍《地理的故事》(45)

沼澤上崛起的帝國

“Netherlands”(“nether”的意思是“地下的、下面的”———譯者註)是荷蘭的正式英文名稱,它恰好說明了荷蘭的地理特征:位於海平面以下2至6英尺的低窪地區。如果史前規模的大洪水再度發生,阿姆斯特丹、鹿特丹以及其他重要城市都將葬身海底。

然而,荷蘭繁榮鼎盛的動力之源正是這惡劣的自然環境。北海岸邊的沼澤地過於狹窄,而荷蘭人為了立國興邦,就只能自己創造更多的空間。於是,人同大自然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在這場斗智斗勇的惡仗中,荷蘭人最終取得了勝利。由於大自然的無情,荷蘭人就更加勤奮努力、居安思危。在這樣的人類生存環境中,這樣的美德並不是一無價值。

公元前50年,古羅馬人第一次踏入了這片荒涼偏僻之地。這里遍地沼澤,一條沙丘帶從比利時延伸至丹麥,把北海的驚濤駭浪拒之於外。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河流,包括萊茵河、默茲河及斯海爾德河,從這條沙丘帶穿過,朝大海奔騰而去。這些河流不受河谷高壩的限制,隨心所欲地在低地上縱橫交錯。每年春天,河道都會發生改變,泥土被沖進了大海,陸地變成了島嶼。在13世紀,一場洪災一夜之間讓70個村莊蕩然無存,10萬荷蘭人一眨眼就全部葬身龍宮。這件事情絕非聳人聽聞。

同鄰居佛蘭芒人相比,早期的荷蘭人的確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但奇跡出現了。由於波羅的海的水溫或鹽度發生了奇異的變化,這就給荷蘭人帶來了難得的機遇。一天清晨,荷蘭人一覺醒來就看到一種名叫鯡魚的波羅的海魚突然集體跑到北海來了,並從此定居在北海。在那個時代,魚是人類最重要的一種食物,當時所有的歐洲人在每周五幾乎都必定吃魚。一大批荷蘭港口因鯡魚的集體搬家而繁榮,但與此同時,一大批波羅的海城市因此而衰亡了。從這以後,荷蘭的這些港口城市如同今天的罐裝魚出口,就將干魚源源不斷地出口到南歐諸國。就這樣因為鯡魚的交易帶動了糧食的交易,因糧食的交易又推動了印度香料的交易,荷蘭就自然而然地迅速崛起為貿易之國。

但是,這現實的一切又被命運拋到了九霄雲外,哈布斯堡大帝國將所有這些低地之國都並入了自己的版圖之中,並命令這些精力充沛的漁夫和農民,對脾氣壞的哈布斯堡軍官的命令必須服從。這些在一個獨裁的宮廷中受過嚴格訓練的軍官們,不務實際,乖戾孤傲,生活在海市蜃樓之中。而這些農民和漁夫盡管未得到造物主的眷顧,時運不濟,但他們卻擁有一個務實的頭腦、一副鐵骨錚錚的拳頭,這樣的兩類人當然矛盾重重,勢不兩立,水火不容。於是,一場長達80年的荷蘭獨立戰爭爆發了,低地之國的人民最終迎來了自由的曙光。

一些實用主義者成了這個新興國家的統治者,他們深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之道,特別是在與自身的利益緊密相關之際。因此,對那些因為信仰問題等原因在其他國家遭受迫害的人,荷蘭人伸出了自己熱情的手,給這些人以庇護。大部分得到荷蘭蔭庇的人(他們並未在荷蘭長住,只有那一小撮卑微的英國持不同政見者例外)都是在荷蘭才獲得了快樂的新生,所以他們個個對這個低地之國都感激涕零。在受迫害者的故園,他們的流動財產無一例外地被那些統治者剝奪殆盡,他們的固定資產全都被沒收了,但這些人來到他們的新祖國,並非赤手空拳,一無所有,而是帶來了非凡的才干與能力。他們把自己的才智不遺余力地貢獻給了這個新祖國,把蓬勃的生機帶進了荷蘭的貿易與文化發展之中。獨立戰爭一結束,只有100萬人口的荷蘭迅速從一個廢湖湖底的低地城鎮崛起,並冠冕堂皇地坐上了統治歐亞大陸的寶座,霸業整整持續了三代。

他們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把大量的錢財投在購置莊園和外國名畫(本國的作品當然遠不及外國作品值錢)上。他們盡量想讓周圍的人淡忘他們的財富是從哪里來的,而財富不久也就不再來了。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凡事物極必反,盛極而衰,尤其是人氣。當他們不再努力地把握住現有的財富時,他們手中的一切,不論是思想還是財富,都會很快消失。

荷蘭的末日在19世紀初終於到來了。拿破侖(這個皇帝的地理知識僅夠他贏得戰爭)宣布,低地之國只是法國的一塊三角洲而已,是由法國的三大河流———萊茵河、默茲河和斯海爾德河沖積而成,所以,從地理學上來說,法蘭西帝國理所當然是她們的所有者。這三個低地之國的命運由拿破侖潦草地劃在文件上的一個大大的“N”(N是拿破侖姓氏的(Napleon)第一個字母———譯者註)就決定了,法國又多了一個行省,而荷蘭從此就從地圖上消失了。

1815年,荷蘭重新獲得了獨立,昔日的活力又恢覆了。這是一個殖民大國,她擁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62倍,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因此成功地保持著印度產品集散中心的地位。荷蘭從來就不是一個工業國。除了最南部有少量品質一般的煤礦外,荷蘭本土幾乎沒有什麽像樣的資源。荷蘭為她的殖民地提供的原材料還不到這些殖民地進口總額的6%。但大量的資金卻是爪哇、蘇門答臘、摩鹿加、婆羅洲和西里伯斯的茶園、咖啡園、橡膠園以及奎寧的種植業都急需的東西,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易由此得到了促進,阿姆斯特丹變成了當時歐洲的股票交易中心。為了籌措資金,世界各地的商賈甚至各國政府都跑到了阿姆斯特丹,全歐都是通過來來往往的商船在阿姆斯特丹與世界各地展開交易,當時荷蘭的船舶總噸位也因此而躍居世界第五位。

荷蘭國內商船總噸位位居世界榜首。荷蘭水路四通八達,境內河網密布。荷蘭人時間觀念並不太強,不論男女老少,還是牛馬雞狗,生活從來都是慢慢悠悠的,所以,成本低廉的運河小船成了鐵路運輸最危險的競爭對手。

通常地說,荷蘭王國25%的領土並非真正意義上是陸地,而是一小塊海底,是經過不懈的努力從魚兒和海豹手里奪過來的,所以,荷蘭的大部分運河只不過是一些排水渠。荷蘭人靠人力排干海水,然後時刻看護著這些來之不易的土地。從1450年以來,通過排干沼澤、圍湖造田,荷蘭的國土面積增加了一千多平方英里。實際上,只要懂得方法,圍湖造田並不困難。先在選中的水域周圍築起一道堤壩,然後,再在外面開挖出一條又深又寬的運河。為了今後運河能借助一系列覆雜的水閘系統讓水排進河流之中,要讓運河與臨近的河流聯通。準備好了這些之後,就把一些風車豎在大壩上,再給風車配上一台水泵,然後,剩下的事就全部交付風和一個小小的汽油發電機去解決。當湖水被抽干,排進運河之後,在新的堤圍澤地中開挖數條平行的槽溝,讓風車與抽水泵繼續工作,將地下水排干,干燥的陸地就這樣生成了。

有一些堤圍湖地面積很大,能住兩萬多人。假如艾瑟爾湖的湖水能排盡(這個工程耗資太大,目前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會瀕臨破產)(這部作品成於1932年,正逢1929—1933年西方經濟危機———譯者註),湖里最少能住10萬人。在荷蘭政府各部門的開支中,為什麽“河流、運河與堤岸部”每年的開支都比政府其他部門大得多呢?只要知道了堤圍湖地占了荷蘭25%的領土,就不難理解了。

荷蘭的東西兩部分出現了一個奇妙的對比。東部海拔稍高一點的地方很久之前曾是歐洲大平原同大海接壤之地,而西邊低窪地帶是一片沼澤三角洲,由萊茵河、默茲河和斯海爾德河三大河流後來慢慢沖積而成。如今,東部“高地”無人問津,而西部低地卻一片繁榮富裕。在過去的千百萬年里,大大小小的北歐冰川冰礫一直就沈積在這片東部“高地”上,所以,這里的土質同新英格蘭(指美國東北部緬因、佛蒙特、新罕布什爾、馬薩諸塞、羅得艾蘭、康涅狄格六州,美國早期移民的聚居地,也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譯者註)有一些相似,但荷蘭土壤的含沙量更大一些。荷蘭王國本來就人滿為患了(荷蘭的人口密度為625人/平方公里,法國為191人,而俄國為17人),而且荷蘭至少有25%的國土根本無法進行農業生產(不能用於農業生產的土地,法國不到15%,德國只是9%),這意味著荷蘭的負擔更為沈重。

為什麽荷蘭所有的重要城市幾乎都集中在堤圍湖地中心的那一小塊三角地帶上呢?這是由於東部與西部、繁榮地區與落後地區之間存在著這樣顯著的差距。海牙、阿姆斯特丹、萊頓、阿勒姆、代爾夫特以及鹿特丹緊緊地依偎著那條著名的沙丘帶,它們全都擠在一塊,幾乎連成了一體。300年前,荷蘭就從這道“堤防”的腳下起步而走向了富強,也正是在那時,荷蘭商人開始從波斯人和亞美尼亞人手中買回了郁金香種子,從此,可愛的郁金香就當上了荷蘭的“國花”。

雅典城只有紐約市8個城區那麽大,荷蘭也小得可憐,要從荷蘭的一頭跑到另一頭,坐上一輛氣喘籲籲的老爺車,也只用幾個小時就夠了。同阿提卡地區一樣,這是一塊處在萊茵河、北海與艾瑟爾湖之間的彈丸之地,但她對世界科學與藝術的貢獻卻也不可小看,假如按照人口數量與領土面積的比例來衡量,她所作出的貢獻甚至比任何國家都大。一塊頑石、一座荒山誕生了一個雅典,一片水澤、一片泥沼崛起了一個荷蘭。但兩國突然的崛起是有相同的條件———優越的地理位置推動了兩地的國際貿易。在漫長的歲月里,他們不是坐以待斃,而是頑強地進取,鑄造了兩個民族旺盛的精神活力與不竭的探險精神,這樣,希臘的文明誕生了,荷蘭的輝煌出現了。

Views: 6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