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今·內蒙古紀行 莽莽草原情(上)

明明知道內蒙古豐饒的草原是遼闊無邊的, 但是, 真正地站在草原上, 那種無窮無盡的無邊無際, 還是大大地震懾了我。

一望無際的闊, 一望無際的綠。

那綠, 宛如一卷慢慢在眼前漸次開展的畫, 初而嫩綠, 繼而油綠、翠綠、大綠、濃綠、墨綠, 然後, 與遠處的天連接, 變成了淡淡的藍。風來時, 掀起了千層萬層變幻不定的波光, 遠遠望去, 仿佛大地在歡暢地呼吸。

這里, 是內蒙古的希拉穆仁草原。


綠綠的草原上, 整齊有序地散布著一個一個圓圓的蒙古包, 白色底子繪上藍色圖案, 配上一扇一扇喜氣洋洋的小門, 精致秀氣, 和草原那種豪放粗獷的氣勢完全搭不上邊兒。這些蒙古包, 是專為遊客搭建而不是遊牧民族原有的。蒙古包里, 端端正正地掛著成吉思汗的繪圖。


希拉穆仁草原牧民難忘遊牧的日子


目前, 大約有270餘萬蒙古族散居於內蒙古(占內蒙古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三), 許多接受現代生活洗禮的蒙古族, 已完全融入城市生活內, 在各行各業中大展拳腳, 只有大約百分之二十的蒙古族還從事畜牧業。

過去, 這些以傳統畜牧業為生的遊牧民族, 帶著大批牛羊, 隨著季節到處遷移, 他們幕天席地, 過著無拘無束的生活。然而, 到了上世紀80年代, 他們的生活卻起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國家明文規定:牧民必須在政府所劃定的地區內固定放牧, 換言之, 他們不再享有“四處為家”的自由和權利了。

在希拉穆仁草原上, 便有許多過著固定生活的牧民, 有趣的是:在磚砌屋子的前面, 他們往往還“舊情難忘”地搭建一個圓圓的蒙古包, 借以充當客房;新和舊、傳統和現代, 就如此不著痕跡地融合在一起。

有家牧民, 在大門處貼了兩張紅色的對聯:

“家有福星八面照, 財如人意四方來。”

覺得十分有趣, 不揣冒昧地叩門探訪。現年55歲的屋主雲愛蘭, 秉承牧民熱誠好客的天性, 以滿臉懇摯的笑意接待了我。

她正在土竈的大鍋里炸面餅, 羊油腥膻的味兒飛滿一屋, 炸好的面餅, 粗若拇指, 胖胖的、油油的, 金光閃爍, 擺在桌上, 將屋子映照得亮燦燦的, 有一種“富貴不請自來”的感覺。

雲愛蘭一疊聲地說道:“吃, 吃, 別客氣!”邊說邊把褐色的磚茶滿滿地注入瓷碗里。

我坐在收拾得纖塵不染的土坑上, 小口小口地吃著炸得香香脆脆的面餅, 大口大口地喝著加了鹽的鹹磚茶, 腦子里不由得浮起了另一幅圖畫:那一年, 到撒哈拉大沙漠去旅行, 與四處遷移的遊牧民族一起住在簡陋已極的帳篷里, 油和鹽, 都珍貴如金──油, 就只能在進行烙餅之前, 用小小的刷子吝吝嗇嗇地在鍋子里刷一刷;鹽, 也只能稀稀落落在烙好的面餅上撒上寥寥的幾粒來調調味, 然而, 眼前這戶牧民, 卻用上一整鍋金黃色的油來炸面餅, 用上大匙雪白的鹽粒來沖泡磚茶, 這樣的“揮霍”, 撒哈拉大沙漠的遊牧民族恐怕連做夢都嫌奢侈!

雲愛蘭對於目前的生活無疑是十分滿足的, 她笑容滿臉地說:

“我打從出世起便隨同家人過著逐草而居的遊牧生活, 幾十年來, 居無定所, 苦不堪言。國家劃地放牧後, 我不但有了擋風遮雨的屋子, 而且, 屋內還有著充足的電流供應哪!”說著, 她指了指慎重地擺在櫃子上的電視機, 續道:“瞧, 過去, 擁有電視機, 根本就是匪夷所思的!現在呢, 我的孩子對於電視節目卻如數家珍!”

雲愛蘭總共養了六頭牛, 每天將擠出的鮮奶以每公斤人民幣一元八角的價格賣給城市的乳制品公司, 日子過得愜意而舒服。

說來有趣, 這六頭牛, 也給她提供了予取予求的燃料;她表示:牛糞易燃, 無臭, 散熱快, 是最好的燃料呢!

除了牛之外, 雲愛蘭也養了好幾十頭羊, 這些羊, 只能在政府劃定的範圍內放牧。劃地放牧的生活, 就像一加一等於二的公程式一樣, 規規矩矩, 一成不變;日子呢, 也就過得像鐘擺, 每天是一式一樣的重復。

盡管雲愛蘭對於劃地放牧的生活讃不絕口, 可是, 也有些牧民未能適應。


利用草原的優勢經營旅遊業


一位名字喚作雲孟根朝魯的蒙古人, 便坦率地說, 他非常懷念過去“席天幕地”的放牧生活──每天一睜開眼, 便看到蔚藍開闊的天空;一合上眼, 星星便在眼皮上跳躍, 那種與天地合而為一的感覺, 舒服而又美好。此外, 在大自然里討生活, 處處都充滿了難以逆料的變化, 每時每刻都得處在高度警覺的狀況中, 觸角也因此磨得很利很銳。現在呢, 生活雖然安定, 但是, 每天的活動都局限在一個小範圍內, 很有壓抑感。

雲孟根朝魯以前不論上哪兒都以馬兒代步, 那種飛躍上馬的感覺, 是他夢牽魂縈的回憶;現在呢, 每隔半個月到市集去采購糧食, 全以電單車代步。

說著說著, 他的目光定定地停駐在藍空里那一朵一朵飄浮不定的白雲上。屋外, 孤孤獨獨地拴著一匹馬, 神態懨懨的, 沒神沒氣, 不像活馬, 倒像木馬;也許呵, 它也在默默地咀嚼著那如風般逝去的豪邁歲月哪!

有些生於草原的蒙古族, 離不開這個孕育他們成長的地方, 便利用草原的天然優勢來經營旅遊業, 把美麗的蒙古文化介紹給國內國外的遊客, 一石二鳥, 一舉兩得。

我在希拉穆仁草原所下榻的蒙古包, 便是由蒙古人達呼拉所經營的。達呼拉世世代代都在草原上過著無羈的放牧生涯, 他生命的泉源, 就系在莽莽的草原上。現在, 雖然營生的方式改變了, 可是, 他依然能夠住在草原上傳統的蒙古包里;這些蒙古包, 是以柳木支撐羊皮搭建的, 可耐兩三百年不壞。

春夏兩季, 遊人如織, 達呼拉和家人就住在涼快的蒙古包里, 到了十月, 天氣漸寒, 遊客絕跡;入冬之後, 草原覆霜, 寒氣逼人, 達呼拉便會和家人遷移到以磚泥搭建的平房去, 靜靜等待次年春天來臨。

達呼拉養了幾十匹馬, 那天下午, 大地無語, 綠色的風, 帶著清涼的草香, 寂寞地回旋。達呼拉說:“來, 我帶你們騎馬去看河邊風光。”河?草原上居然有河?“是啊是啊!有道天鵝河, 河床寬得看不到對岸, 春天時, 景致可好, 飛鳥成群, 鳥聲喧嘩。”

一聽便動心, 噫, 當群鳥的影子倒映在河上, 連影子也喧嘩吧?

騎上馬, 一路行去, 遠遠近近, 重重疊疊, 撲面而來、迎風而去, 都是綠色、綠色;綠色啊綠色!

Views: 7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