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愛墾網·疫後振興系列
愛墾網特寫·新冠肺炎:人文景觀
陳明發《2019新冠肺炎 觀察紀事》
疫後振興:生命哲學
疫後振興·國內遊契機
Tags:
Albums: 愛墾MOOCs課堂
Comment
金太永《于在地語境中的Netflix文化政治:以韓國媒體產業為例》
討論與結論
多年來,Netflix 一直致力於透過與在地製作人共同製作本土內容來推動其片庫的國際化,以擴展市場並確保原創內容。回顧當初,當 Netflix 首次宣布計劃開發原創韓國內容時,串流平台相較於地面電視和有線電視仍被視為小眾市場(Kim 等,2016)。然而,當這家訂閱制影音巨頭將韓國製作人視為進軍亞洲市場的據點後,便大舉投資韓國 Netflix 原創影集的製作(Ju,2020)。除了透過平台技術重組媒體發行體系,他們對內容製作的投資也吸引了更多一線演員、導演與編劇與 Netflix 及其他海外串流平台合作。
隨著串流影音(SVoD)平台在媒體產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韓國政府開始深入參與本土串流平台的開發。2018 年,政府宣布計劃攜手所有地面電視頻道及電信業者(包括 SK Telecom、KT 和 LG U+)建立「大型 OTT 平台」。自此之後,政府在 Wavve 與 Tving 的合作計劃發展與落實過程中扮演中介角色,甚至施壓促成 Wavve 與 Tving 的合併(Kim,2020)。一位任職於公共機構的政府官員(受訪者 H)指出:「政府制定了建立本土串流平台的宏觀規劃,並要求市場參與者依據該規劃的方向行動。」同樣地,新上任的尹錫悅政府(2022–2027)也宣布將採取更具干預性的措施,包括透過海外設立推廣機構、引入公私合資基金來製作串流內容,以及投資基礎建設,打造「韓版 Netflix」(Lee,2022)。結合其對串流產業主要利害關係人的強大影響力,政府在串流領域的角色延續了其長期以來在媒體與電信產業發展上的國家干預傳統(Jin,2011;Lee,2018)。
在這樣的脈絡下,與文化工作者及文化官僚的訪談顯示,SVoD 平台對韓國媒體產業而言是一把雙面刃。一方面,它們讓許多電視製作公司、電影公司及電視台能夠出口內容並回收製作成本。由於低製作費一直是文化創作者嘗試新類型的主要障礙,也造成製作領域一連串的結構性問題,許多受訪者預期 Netflix 與 Disney+ 的投資將有助於拓展韓國電視與電影的類型多樣性並改善製作環境。具體來說,地面電視頻道播出的電視劇單集製作成本約為 4.5 億韓元(約 40 萬美元),遠低於 Netflix 原創劇集單集最高可達 176 萬美元的水準(Yoo,2021)。有幾位受訪者解釋,《王國》(Kingdom)這部描寫中世紀喪屍題材的驚悚影集,只有因為 Netflix 提供資金支持才能實現。此外,也有受訪者指出,Netflix 與其他串流服務為創作者提供了嘗試主流媒體中不被允許的新類型的機會。例如,《人性課外課》(Extracurricular, 2020),一部關於青少年副業犯罪的電視劇,若沒有 Netflix 的投資與發行便不可能問世。同時,韓國新興的電視產業巨頭,如 JTBC 與 TVN(隸屬於 CJ ENM),也透過將全球發行權出售給 Netflix 來回收製作成本。
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受訪者對外國串流平台進入本土媒體製作領域表示憂慮,認為這將使製作商與發行商淪為全球資本的外包商。考慮到主要廣播公司本身也擁有 Wavve 與 Tving 等串流平台,且在國內與亞洲市場與 Netflix 競爭,他們同時又與 Netflix 合作,顯得矛盾。雖然這是廣播公司因廣告收入有限、面臨財務困境而採取的無奈對策,但他們為了提高製作成本而將全球發行權出售給 Netflix 的做法,可能會進一步削弱其在市場中的發行影響力(Kim,2019)。由於 Wavve 與 Tving 都計劃以韓國內容經營亞洲市場,他們的決定意味著將 Netflix 投資的重磅內容排除在片庫之外。結合 Netflix 的技術優勢與龐大內容供給,這將削弱韓國平台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地位。此外,「Netflix 化」的問題也逐漸浮現,創作者可能傾向於迎合 Netflix 的需求來製作內容,導致媒體製作的進一步標準化。
綜合以上分析,Netflix 與其他串流平台的進入及其在韓國媒體製作上的投資,確實值得深入檢視。雖然部分人認為本土製作人、廣播公司與外國串流平台的合作能夠回收不斷上升的製作成本,並將韓國媒體產品推向全球,但潛在威脅也可能動搖韓國媒體產業的根基。由於全球串流巨頭與本土業者在技術差距、企業規模、資金實力上存在既有的不平衡,再加上串流平台主導的媒體發行體系重組,以及其對韓國媒體製作的投資,都可能使韓國製作人與廣播公司淪為全球 SVoD 巨頭的下游外包商。
考量到世界各地在地製作人與全球串流平台的合製專案不斷增加,這既反映了各國為了確保原創內容、吸引本地觀眾而採取的國家策略,也顯示韓國媒體產業利害關係人如何理解並回應串流平台的方式,可以為全球不同媒體產業提供借鑑。
(譯自:Cultural politics of Netflix in local contexts: A case of the Korean media industries by Taeyoung Kim,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Canada;金太永《于在地語境中的 Netflix 文化政治:以韓國媒體產業為例》,2022 年,刊於 Media, Culture & Society)
孫小娟:漫步者
照例在17:00走出家門,
腳步交替無所謂步伐的對稱性,
無所謂目標是洗滌雙眼,
還是驅除關節的酸痛濕痺。
漫步者飄蕩在福城公園、鹿江公園,
或濕地公園。
有時穿行於下廓路、府橋路、金都路。
地球的自轉運動龐大到無法感知,
唯這雙腳移動帶來穩定心力,
看逐日車攆漸漸消失雲端。
雲端有深不可測的光芒閃爍。
孤獨的衍生物。
分離於孤獨再用以填充孤獨的,
意志力渙散時支撐意志的,
平凡瑣屑的生活中最光彩奪目的,
那熟悉的微光穿透肉身。
它時隱時現,時弱時強,但從未消失。
它指引漫步者堅定腳步。
指引目標、節奏、對稱性被聚焦。
珍異的浪漫主義挾裹樂章。
2025.6.27
愛墾APP:感覺、感受與感情~~在情動理論(affective theory)中,「感受(feeling)」「感覺(sensation)」與「情感(sentiment)」是三個密切相關但層次與功能不同的概念。它們通常被理解為情動經驗過程中的不同面向或階段,從生理基礎到心理建構,再到文化語境的表達。以下是三者在本質與相互關係上的概述:
感覺(Sensation):本質:感覺是最基本、最原初的生理經驗,來自感官系統對外在或內在刺激的回應,例如疼痛、溫度、飢餓、壓力等。特點:生理性的、前語言的; 短暫、直接;無需意識即可發生.例子:手碰到熱鍋產生「灼熱感」,這是一種感覺。
2.感受(Feeling):本質:感受是個體對於感覺或情緒狀態的主觀意識經驗。它是我們「感覺某種情緒」的內在知覺,是情緒進入意識層面的形式。特點:帶有主觀意識(即「我感覺到⋯」)可從感覺或情緒中抽象出來;常常是短暫的或內隱的; 例子:你可能「感受到焦慮」,但那是對身體緊繃、心跳加速等狀態的主觀認知。
3.情感(Sentiment):本質:情感是一種穩定的、較長期的情緒傾向,通常受到文化、語言、價值觀的深度影響。它是對某人事物的整體評價態度。特點:社會建構性強; 穩定且持久(相對於情緒);常以語言或敘事形式表達.例子:「愛國情感」、「對某人的好感」、「懷舊情感」這些都是有文化脈絡與持久性的情感。
三者的關聯性(由下而上):感覺(sensation)→ 感受(feeling)身體的生理反應經由神經系統傳達,被意識所知覺,轉化為個體主觀的「感受」。例:胃部不適(感覺)被認知為焦慮的感受。感受(feeling)→ 情感(sentiment);多次的感受經驗、與語言與文化的互動,形塑出穩定的態度與價值判斷,進而形成「情感」。例:經常感受到關愛,逐漸發展出對家庭的情感依附。
層級 | 概念 | 特性 | 範例 |
---|---|---|---|
1 | 感覺 | 生理反應、前語言 | 灼熱、刺痛、冷 |
2 | 感受 | 主觀經驗、心理感知 | 緊張感、內心的喜悅 |
3 | 情感 | 穩定評價、文化建構 | 愛、恨、鄉愁、忠誠、憤怒等態度 |
愛墾APP:中國創意產業支持計劃~~包括透過政策扶持、融資機制、稅收優惠和國際推廣等方式來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並鼓勵中國內容「走出去」。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計劃和機構:
由中宣部、商務部等部門共同組織評選,支持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文化企業與內容(如影視、動畫、圖書、遊戲、數位內容)出口,提供政策與資金扶持。
資助方式:貸款貼息、出口退稅、專項資金支持
目標:推動「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文化和旅遊部設立的專項資金,用於支持影視、動畫、設計、遊戲、數字內容等創意項目,尤其是具有國際市場潛力的企業。
資助形式:無償資助或貸款補貼
重點領域:數位文化、高端設計、原創IP孵化
主要負責國家級文化「走出去」戰略實施,組織海外演出、展覽、交流項目,如「中國文化年」、「一帶一路文化行」等。
類似英國的 British Council
著重傳統藝術、演出、展覽,也開始拓展數位媒體與創意內容推廣
這些國有或大型民營企業常與政府合作進行內容出口,參與國際影展(如戛納、柏林)、推動合拍片與海外播映。
地方政府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創意產業集群地區,設有:
稅收優惠政策:針對影視、動漫、設計企業減免增值稅、所得稅
創意產業基金:引導資金投入初創公司、原創內容開發
如北京的「中關村創意產業走廊」、上海「張江文化谷」、深圳「OCT創意園」等,為文化創意企業提供空間、政策、資金、海外對接等綜合服務。
項目 | 英國 | 中國 |
---|---|---|
國際推廣機構 | British Council, Creative England | 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外宣辦、文旅部 |
政策資金 | 稅收優惠、創意英國基金 | 專項資金、出口退稅、貸款貼息 |
國際展演 | BFI、Film London 等組織推動內容參展 | 文化部、中影等組織海外演出、影展參與 |
本地創意產業扶持 | Creative Clusters、Tech Nation | 文創園區、孵化器、創投基金 |
[邂逅]
……有幾次,我們在晚間帶上點香檳酒去桑特比森林,她的聲音突然起了變化,帶著挑逗的意味,熱烈的情緒使她臉色發白,兩頰卻抹上了一層紅暈,車內太黑暗我看不清她,便讓她把臉靠近月光,此時此刻,在無邊無際的黑暗中我試圖追憶她那發紅的顴頰卻枉費力氣,我再也看不見了。
由此可見我應該在我心里消除的並不是一個,而是無數的阿爾貝蒂娜。每一個阿爾貝蒂娜都附著於某一天的某一個時辰,我在重見那個阿爾貝蒂娜時便重新置身於那個日子了。而過去的那些時刻也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在我們的記憶里它們總是朝未來運動著——朝那本身也變成了過去的未來——而且把我們自己也帶進這個未來。
……有些晚上她仿佛自我獻身地請我做愛,由於害怕她變壞我一直裝作不理解她的要求,沒有我的響應,她恐怕也就不會去要求別人了,而此刻這個要求卻激起了我瘋狂的性慾,在別的女人身上我也許根本不可能體驗到同樣的做愛的快樂,然而能貢獻給我這種快樂的女人,我即使走遍天涯也再難以邂逅了,因為阿爾貝蒂娜已經辭世了……
我對她的愛情並不簡單: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夾雜著肉慾,類似居家的甜蜜感情忽而與冷漠相融合,忽而又伴之以瘋狂的嫉妒。我不是一個單一的男人,而是一支由熱戀者、冷漠的人和嫉妒的人混合組成的大軍——這些嫉妒者中沒有一個只為同一個女人嫉妒。
無疑正由於此,我雖不情願,總有一天我的心會痊愈的。其中一個群體里,各個組成分子可以不知不覺地一個被一個代替,代替者還會被淘汰,因此到最後會發生變化,但如果不是群體而是單一體,這種變化是難以設想的。
我的愛情和我本身的複雜性使我的痛苦成倍增長而且變得五花八門。不過這些痛苦總還使可以排列成兩組,兩組之間的交替便構成了我對阿爾貝蒂娜的全部愛情史,我對她的愛情不是耽於自信就是流於猜忌。(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第1856頁)
巴尼特·紐曼,利奧塔與後現代崇高感;第二章節「崇高即現在」~~
「呈現不可呈現」是利奧塔對康德崇高感解讀的最精短的概括。這個「呈現不可呈現」的基礎恰恰是時間(瞬間)的本身,或者是呈現(present)本身。我們看到,呈現一詞(present)同時具有當下、在場的時間性含義,也具有呈現、表現的動詞意義。事實上,崇高感一直都在時間的瞬間出竅的無時間性中發生,或者用利奧塔的原話來說,就是雙重的時間的減弱。崇高感和「當下的此時此地」是密不可分的。這是利奧塔在藝術品中區分出來的真正崇高的方式,它粉碎了一切可依賴的知識性和客觀性,包括習俗、風格、趣味和懷舊。將整個時間的「瞬間」獨立出來考察,或者將整個時間獨立出來考察,正是整本《非人》的嘗試和任務。盡管在之前的《異爭》中,利奧塔已經將崇高的時間性獨立出來考察,但《非人》將時間性與音樂、資本主義、先鋒派、抽象表現主義等藝術聯系起來,可以說,它是利奧塔最精致的關於崇高美學理論的構建。而「崇高即現在」出自利奧塔贊賞的畫家紐曼的一篇文章的題目。
作為一個哲學家,利奧塔首先關注的是紐曼的崇高與時間的關係。利奧塔看重紐曼,因為紐曼不同於其他抽象表現主義畫家,他直接給出了「時間就是圖像自身」的天才一樣的答案,這就是為什麼紐曼的作品最經典地體現出「崇高即現在(present,now)」。而「崇高即現在」事實上是出自紐曼的一篇同名的文章《崇高即現在》。紐曼在藝術史上的貢獻以及他對崇高的論述在某種意義上深刻地影響了利奧塔。在一個藝術遭遇到技術挑戰的世紀,紐曼最能符合利奧塔所認可的理想的具有高度自覺意識的畫家。這種詢問和反思性的藝術方式實際上也是現代藝術的先鋒精神的最好總結。紐曼曾說道:「第一個人是畫家。」這意味著藝術作品和藝術家的到來方式總是一種第一次降臨世界的方式,而這種可能性,就在於對「此時此地」的當下的感受,也就是紐曼式的崇高,它激發了利奧塔對呈現等下的關注。事實上,紐曼的呈現當下應該放在一個美國語境中去理解,這是現代性和美國本土文化的自卑感帶來的雙重焦慮。美國藝術上的赤貧感、疏離感,在某種意義上滋生出一種擺脫歐洲腐朽的文化氣息和藝術傳統的徹底質詢和背叛。如果說,抽象表現主義前期的這種格格不入體現在整個流派集體地對古希臘-羅馬文明的重新認同,那麼紐曼後期對自身經驗肯定的激進性,則體現在對這種文化赤貧的肯定,他拋棄重回歐洲文化的懷舊的安慰,強調快樂與痛苦並存的崇高感。
正如德勒茲所言:「一個偉大的畫家從他的角度去重新看待整個繪畫的方式永遠都不會是折衷的。」8 紐曼也擁有自己完整的對西方「崇高」歷史的態度。在著名的《崇高即現在》中,他回顧了西方藝術中崇高的歷史,將崇高與對此時此地的肯定結合起來,鮮明地指出了崇高是現代藝術最徹底的姿態。我們不妨跟隨紐曼對崇高與當下的論述來更好地理解利奧塔思想的靈感來源。
首先,紐曼指出古希臘發明了美,並將美作為一個理想,這個美變成了歐洲藝術和美學哲學的重要賭注。這是一個陷阱。一個重要的混淆出現了,這個混淆是紐曼對西方美學歷史的重要批評,也是他崇高理解的創見。他寫道:「人類在藝術中表現絕對的自然欲望得到了認可,同時,它與完美創造的絕對主義——對品質(quality)的迷戀混淆起來。」9 這兩者——表現絕對的自然欲望的崇高感與完美創造的絕對主義的優美感——混淆起來,於是它在藝術家中演變為:美的話語和崇高欲望之間的道德斗爭。紐曼認為,美與崇高的混淆貫穿著整個歐洲的哲學,哲學的混淆也制造了藝術的歷史的混淆。
[愛墾註:唤~形象、名目;對照:象·奧利維耶·梅西安 Olivier Messiaen 聲音顏色]
註:抽象表現主義(英語:Abstract Expressionism)或稱紐約畫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之後盛行二十年、以紐約為中心的藝術運動,是受世界矚目的美國藝術,一般被認為是一種透過形狀和顏色以主觀方式來表達,而非直接描繪自然世界的藝術。
8 【法】吉爾·德勒茲:《弗蘭西斯·培根:感覺的邏輯》,董強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第159頁
9 Barnett Newman, Selected Writings and Interviews, Edited by John P. O』Neil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Los Angeles, P.171
(摘自:孔銳才:巴尼特·紐曼,利奧塔與後現代崇高感;第二章節〈「崇高即現在」〉2011-11-22;來源: 中國藝術批評 來源: 中國藝術批評)
利奧塔:時間就是畫面本身~~利奧塔指出,在紐曼(美國畫家Barnett Newman,1905-1970)的作品中,時間就是畫面本身,它是一個事件。事件是瞬間的發生,它超出意料地到來,但一旦它在那里,就在已經發生的事物的脈絡中 20。事件超越了意識可以理解和預測的范圍,而且是一直到來著,對主體施加影響。被動性是利奧塔所闡發的這種「後現代崇高」主要的特點。和薩特對現在感到噁心的態度不同,利奧塔讓現在享有特權,他強調此時此地正在進行的、超出主體意識的發生。
一旦將崇高與時間、事件聯系起來之後,利奧塔將崇高經驗的問題提出為:它在發生嗎?對於紐曼,繪畫不是由某個人創造的表象,它是在不確定性中的發生。正是由於這種不確定性、無規定性和未知的到來性,人不能徹底理解一個事件,它超出了人們可以理解的范圍。一方面,人們不能知道事件為什麼發生,什麼時候發生和怎樣發生,它總是在主體意識之外;另外一方面,相對於事件,人們總是在事件之前和事件之後,不是來得太遲就是太早,人們無法與事件面對面,而且語言、陳述、意義都在事件之後。這是為什麼抽象表現主義繪畫這個事件拒絕任何語言的穿透:事件總是在闡釋中逃逸,它拒絕闡釋。利奧塔認為,紐曼的繪畫一直徘徊在偉大的「太早和太遲的交接處。」
利奧塔寫道:事件總是在貧困中到來,主體之於事件只能等待和懸隔。在這種等待中,真正的恐懼是不發生,是什麼都沒有發生。紐曼的作品在欣賞的方式上取消了信息發送者、接收者和參照物的交流形式。它呈現時間而不是空間,是向耳朵打開,而不是向眼睛。對時間與聲音的強調,使得利奧塔更側重於紐曼作品的猶太性質。
繪畫的首要主題對於紐曼來說等於時間的瞬間性,而在畫面上紐曼為什麼選擇「非具象」的繪畫,甚至不是一個象征意義上的形象呢?這同樣是一個時間問題。對於博克(Burke),超現實主義並不是真正的崇高,因為它仍舊屬於表象的范圍。博克認為詩歌比圖像更能表現崇高。相反,紐曼讀過博克,覺得博克有點「超現實主義」。因為超現實主義過於依賴前浪漫主義的方式。紐曼在繪畫上找到一種表現崇高的方式:這就是「它正在發生著」,就是繪畫本身,這是浪漫主義和現代先鋒的區別。博克的崇高美學直接打開了抽象表現主義和極簡主義的可能性,它們都逃離了形象/具象的牢籠。
紐曼區分的兩種表現崇高的方式,讓利奧塔區分出兩種崇高,這種區分貫穿著整個利奧塔中後期的藝術評論。受紐曼的啟發,利奧塔認為有兩種崇高,一種是懷舊的崇高。它是求助於失落的鄉愁的共通感,這是浪漫主義的傳統。在繪畫上,它的時間是歷史人物的時間。紐曼拒絕這種崇高,他認為他的作品的圖像不控制空間或者形象,而是控制時間。它不是時間的意識,時間意識是傳統繪畫的根本的主題,它總是牽涉鄉愁或高雅戲劇的感覺;它總是與歷史有關係。而這種傳統的歷史性時間是紐曼和利奧塔所反對的。他們推崇另外一種崇高,這是實驗的崇高,是表象不可表象的崇高。它的時間就是瞬時,在繪畫上的表現是色彩材料本身,或者材料和佈置本身(比例,模板和成分)。這種在崇高之中超出了主體意識的材料,也是利奧塔從技術與材料上重新思考藝術的起點。
(摘自:孔銳才:巴尼特·紐曼,利奧塔與後現代崇高感;2011-11-22;來源: 中國藝術批評 來源: 中國藝術批評)
20 Jean-Francois Lyotard, The Inhuman: Reflections on Time, Trans. by Geoffrey Bennington and Rachel Bowlby, Polity Press, P.90
納博科夫·備受溺愛的目擊者~~他喜愛海濱勝地和油膩味濃的食物。他和我一樣討厭鬥牛。他能說五種語言。他非常喜歡惡作劇。他生活中唯一的重大現實是文學,特別是俄羅斯詩歌。他自己的詩歌反映了古米廖夫和霍達謝維奇的影響。他很少發表作品,總是不願談及他的創作,就像他不願談及自己裹在說笑的迷霧中的內心世界一樣。
出於各種原因,我發現要談論我的另外一個弟弟是極端困難的。對塞巴斯蒂安·奈特(一九四〇年)的曲折尋求,連同其涼亭和自我配合的結合,比起在這部回憶錄的第一稿中我畏縮停步以及今天正在面對的任務來說,簡直算不了什麼。除了我在前面的章節中簡要地敘述過的那兩三件微不足道的小冒險之外,他和我的童年很少交匯。在我最豐富最詳盡的回憶中,他僅僅是背景里的一個影子。我備受溺愛;他則是備受溺愛的目擊者。他在一九〇〇年三月十二日剖腹產出生,比我晚十個半月,他比我成熟得早,外表也顯得比我大。我們很少一起玩,我喜歡的東西他大都不感興趣——玩具火車、玩具手槍、紅印第安人、紅紋麗蛺蝶。六七歲的時候,在女士的寬容下,他發展起了對拿破崙的強烈崇拜,拿著他的青銅小胸像上床。小的時候我喜歡吵嚷、愛冒險,有點橫行霸道。他安靜而無精打采,比我和導師在一起的時間要多得多。十歲時他開始對音樂感興趣,此後他上了無數的音樂課,和父親一起去音樂會,在樓上一架近在可以聽得清清楚楚的地方的鋼琴上一連許多個小時彈歌劇的片斷。我會悄悄走到他背後捅他的肋骨——一段痛苦的記憶。(摘自: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說吧,記憶:自傳追述》)
愛墾APP:什麼是「隐德来希」?「隐德来希」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想出來的一個概念。他用來解釋一個東西怎麼從「潛力」變成「完成的樣子」。
換句話說:我們可以把「隐德来希」想像成——
一個東西內在的力量,讓它慢慢實現自己真正的樣子。
舉個例子:想像一顆雞蛋。
它現在只是一顆蛋,對吧?但它裡面其實有變成小雞的潛力。
當它慢慢孵化,長出翅膀、嘴巴、腳,最後變成一隻真正的小雞。
這個從蛋到小雞的過程,就是「隐德来希」在發揮作用。
蛋裡面早就藏著變成小雞的可能性,只是需要時間和條件去「實現」它。
再簡單一點來說:
「潛力」就是你還沒變成什麼,但你有機會變成。
「隐德来希」就是讓你真正變成那個你可以成為的樣子。
放在人身上呢?
比如一個人從小很喜歡畫畫,他可能有成為畫家的潛力。
如果他努力學習、練習,最後真的成為畫家,這個「變成畫家」的過程,就是他的「隐德来希」發揮出來。
概念 用白話講就是~~
潛能(潛力) 還沒實現,但有可能
隐德来希 潛能一步步變成現實的內在力量|
[神經不正常]……一部純正的音樂作品本來就不包含任何邏輯關係,言語中邏輯關係的錯表明說話的人神經不正常,但他總認為在一首奏鳴曲中顯示出來的錯亂卻是跟一條狗或者一匹馬的精神錯亂(盡管當真可以觀察出來)同樣神秘的東西。
[神經過敏者的麻木]神經過敏者也許是極少「傾聽內心」的人,雖然這和一般的看法相反。他們在自己身上聽見許多東西,後來發覺不該大驚小怪,從此便聽而不聞。他們的神經系統往往大喊「救命!」仿佛生命垂危,其實僅僅是因為天要下雪或者他們要搬家,久而久之,他們習慣於對警告一概不予理會,就好比一位奄奄一息的士兵在戰斗熱情的驅使下,對警告置之不理,繼續像健康人一樣生活幾天。
[底層家庭]布洛克很沒有教養,有神經病,追求時髦,屬於一個不受尊重的家庭,如同在海底一般承受著無法計算的壓力。這壓力不僅來自表層上的基督教徒,還有高於他所在階層的一層層猶太階層,每一層都以自己的蔑視壓迫著緊挨著自己下面的那一層。要從一個猶太家庭上升到另一個猶太家庭,穿過一層又一層,直到呼吸到自由的空氣,布洛克可能要花上數千年的時間。最好是設法從另一個方向上開闢一個出口。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8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8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8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