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At the time when I first saw Liv Ullmann's movie and read Ingmar Bergman's books, I began to think that academic knowledge, academic experience, intellectual insights were nothing but a form of protection against the naked life. And that most books, films and works of art were too.(引自第87页)
When one grows up in a place like that, as you probably will, at first one doesn't see this, and when one does, in one's teens, it represents everything that is wrong with the world, everything one longs to get away from, because it is so indescribably small, so indescribably narrow, and when one is young, one is full of big emotions and longs to knock down all this pettiness and get away, out into the real world, where the things one is interested in, and everything one carries within oneself, all that is great and important, new and open, can be found.
Then I grew older then I had children, then I suddenly found myself in the same environment I grew up in, only seen from the other side. I didn't choose it consciously, I never thought, I want to live the way I lived when I was growing up, if I had thought that, I probably wouldn't have done it.
No, it just happened that way. One day I was here. And if I hadn't liked how things were here, then one day I would have been somewhere else. So that must mean that I liked smallness, liked narrowness, that I liked sitting in the garden, far away from the important and principal places in the world.
In any case, what I was looking for was never the new, but the old truths as expressed by the new.
在那樣的地方長大——你很可能也是如此——一開始人是察覺不到這些的。等到青少年時期意識到時,它就代表了世界上所有錯誤的東西,代表了你渴望逃離的一切,因為那種狹小、那種局限,真的是難以言喻。而當人年輕的時候,內心充滿了強烈的情緒,渴望衝破這一切瑣碎,逃離到「真正的世界」中去——在那裡,有你真正感興趣的事物,有你內心所懷抱的一切,那些宏大而重要的、新鮮而開闊的東西。
後來我漸漸年長,有了孩子,忽然發現自己又身處在小時候成長的那種環境裡,只是這次,是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它。我並不是有意識地選擇了這樣的生活,從來沒有想過「我想要過和小時候一樣的日子」,如果我真那樣想過,可能反而不會這麼做了。
不是的,一切就那樣自然而然地發生了。有一天,我就已經在這裡了。如果我不喜歡這裡的生活,那麼總有一天我會在別的地方。所以這大概意味著,我其實是喜歡這種狹小的,喜歡這種局限的,喜歡坐在花園裡,遠離那些世界上所謂重要而核心的地方。
不管怎樣,我所尋找的,從來都不是「新」的東西,而是那些「舊的真理」,只不過借由「新」的形式再次表達而已。(引自第149页)
(摘自《在春天》;作者: [挪威] 卡爾·奧韋·克瑙斯高[Karl OveKnausgård];上海三聯書店;沈贇璐譯;2024-1; 240頁; 克瑙斯高「四季」系列)
愛墾APP:托卡爾丘克(Olga Tokarczuk, 1962 )在2007年的小說《逃逸》(Flights)中充滿了對人類情感的深刻捕捉,以下是一些引人深思的片段:
1. 關於語言與孤獨
「有些國家的人說英語。但不像我們——我們把自己的語言藏在隨身行李和化妝包裡,只有在旅行時才使用英語,而且僅限於在外國,對外國人。很難想像,但英語是他們的母語!通常是他們唯一的語言。他們在世界上該有多麼迷失啊,所有的指示、所有最愚蠢歌曲的歌詞、所有的菜單、所有令人痛苦的小冊子和宣傳冊——甚至電梯裡的按鈕!——都是他們的私人語言。」
這段話探討了語言與身份的關係,以及僅有單一語言的人在多元文化世界中的孤獨感。
2.關於運動與靜止
「站在堤岸上,凝視著流水,我意識到——盡管存在風險——運動的事物總比靜止的事物更好;變化總是比永恆更高尚;靜止的事物會退化、腐朽,化為灰燼,而運動的事物能夠永存。」
這反映了作者對變化與永恆的思考,強調運動和變化的重要性。
3.關於描述與存在:
「描述就像使用——它會破壞;顏色褪去,邊角失去定義,最終,被描述的事物開始消失。這尤其適用於地方。旅行文學造成了巨大的破壞——真正的災難,一場流行病。指南書以數百萬冊的版本出版,使用多種語言,它們削弱了地方,將它們釘死並命名,模糊了它們的輪廓。」
這段文字表達了對過度描述可能導致事物本質消失的擔憂,提醒人們保持對地方和事物的敬畏之心。
這些片段展示了托卡爾丘克對人類情感和存在狀態的敏銳洞察,以及她在作品中對這些主題的深刻探討。
普魯斯特:雨果~~她為我引用的維克多•雨果的詩,應該承認,是他脫胎換骨以前那個時期的作品,他還在演變中,還沒有發表他那別開生面、具有更複雜機體的作品。在這些早期詩作中,維克多·雨果還在思考,而不是像大自然那樣,僅滿足於引人思考。
那時候,他是用最直接的方式表達「思想」,和蓋爾芒特公爵對這個詞理解的意思幾乎一樣:德·蓋爾芒特先生常在蓋爾芒特城堡舉辦盛大宴會,賓客們在紀念簿上簽字後,總要再寫一條富有哲理和詩意的感想,他覺得這個做法太陳腐,太囉嗦,就用懇求的語氣提醒後來的人:「簽上名字,親愛的朋友,不要寫思想!」
然而,德·蓋爾芒特夫人恰恰喜歡雨果早期詩作中的這些「思想」,在這他的《歷代傳說》詩集中幾乎是沒有的,正如在瓦格納的第二期作品中缺少「樂曲」和「旋律」一樣。德•蓋爾芒特夫人的這種愛好不是絕無道理的。雨果的思想確實沁人心脾,盡管形式暫時還缺乏力度,但在思想四周,已經洶湧澎湃著無數的詞匯和豐富的韻腳,這使它們獨具一格,和別人的詩,例如和高乃依的詩迥然不同。
別人的詩不時地閃爍著樸素的浪漫主義思想,更能激動人心,但卻沒有深入生命的物質根源,沒有改變思想賴以生存的無意識的課籠統化的機體。因此,我從前那種只讀雨果後期詩集的做法是錯誤的。……
我在得·蓋爾芒特夫人的餐桌上,初次聽到或再次聽到的詩句,使那些琳琅滿目地鑲嵌著詩句的詩篇也變成了磁鐵,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把我的手拉向《東方集》和《暮歌集》。(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柏楊〈談文化人性〉
由於長期的專制封建社會制度斫喪,中國人在這個醬缸裡醬得太久,我們的思想和判斷,以及視野,都受到醬缸的污染。
我們的丑陋,是在於我們不知道自己的丑陋。
我們不是怪我們的父母,我們不是怪我們的祖先,假定我們要怪的話,我們要怪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什麼樣的文化?這麼一個龐大的國度,擁有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一個龐大民族,卻陷入貧窮、愚昧、斗爭、血腥等等的流沙之中,難以自拔。
中國人在單獨一個位置上,譬如在研究室裡,在考場上,在不需要有人際關係的情況下,他可以有了不起的發展。但是三個中國人加在一起──三條龍加在一起,成了一條豬、一條蟲,甚至連蟲都不如。
中國人的不能團結,中國人的窩裡斗,是中國人的劣根性。這不是中國人的品質不夠好,而是中國文化中,有瀘過性病毒,使我們到時候非顯現出來不可,使我們的行為不能自我控制!
為了掩飾一個錯,中國人就不得不用很大的力氣,再制造更多的錯,來證明第一個錯並不是錯。
因為中國人不斷的掩飾自己的錯誤,不斷的講大話、空話、假話、毒話,中國人的心靈遂完全封閉,不能開闊。
沒有包容的性格,如此這般狹窄的心胸,造成中國人兩個極端,不夠平衡。一方面是絕對的自卑,一方面是絕對的自傲。自卑的時候,成了奴才;自傲的時候,成了主人!獨獨的,沒有自尊。
中國人是天下最容易膨脹的民族,為什麼容易膨脹?因為中國人「器小易盈」,見識太少,心胸太窄,稍微有一點氣候,就認為天地雖大,已裝他不下。假如只有幾個人如此,還沒有關係,假使全民族,或是大多數,或者是較多數的中國人都如此的話,就形成了民族的危機。
中國傳統文化裡──各位在《資治通鑑》中可以看到──一再強調明哲保身,暴君暴官最喜歡、最欣賞的就是人民明哲保身,所以中國人就越來越墮落萎縮。
中國傳統文化真是一個大醬缸,不要說不識字的小民,即令是高級知識份子的大學生,一個個也都被醬成干屎橛、醬蘿卜。
這個文化,自從孔丘先生之後,四千年間,沒有出過一個思想家!所有認識字的人,都在那裡注解孔丘的學說,或注解孔丘門徒的學說,自己沒有獨立的意見,因為我們的文化不允許這樣做,所以只好在這潭死水中求生存。這個潭,這個死水,就是中國文化的醬缸,醬缸發臭,使中國人變得丑陋。
中國人在一起喜歡談政治,可是每個人又都怕政治。這是一種神經質的恐懼,對不應該恐懼的恐懼。大家得過且過,自己的權力自己不會掌握,必須由有權的大老爺恩賜一點,才敢接受。
中國人認為要忍讓,這是美德。其實那是長期屈辱的慣性,而用忍讓兩字來使自己心理平衡!很少中國人敢據理力爭。
中國人太聰明了,聰明得把所有的人都看成白痴。自己從八十層高樓跌下來,經過五十層窗口外,還在譏笑裡面喝咖啡的夫婦,竟然不知道不久就會被咖啡噎死!
我記得小時候,老師向我們說:「國家的希望在你們身上。」但是我們現在呢?輪到向青年一代說了:「你們是國家未來的希望。」這樣一代一代把責任推下去,推到什麼時候?
每當我看到印地安人廢墟,和他們文化的停滯,就感到心如刀割,不由的想到,會不會有一天,中華民族也像印地安人一樣?
中華與印地安兩大民族,雖然有許多不相同之處,卻也有許多相同之處。最相同的一點是,大家都有濃厚的崇古崇祖的情緒,這情緒是浪漫的,多彩多姿,使人動容。可是卻因之使我們無法面對現實,對現代化深拒固閉,對有些已經毛病百出的傳統文化,仍摟在懷裡,沾沾自喜。類似乎這些相同之點,都是致命之點。
我贊成簡體字,而且更贊成應該進一步改成拼音文字。
以權勢崇拜為基石的五千年傳統文化,使人與人之間,只有「起敬起畏」的感情,而很少「愛」的感情。
儒家那裡口不言利,口不言錢,但心裡卻塞滿了錢和利的畸形觀念,必須糾正過來,社會民生,才能蒸蒸日上。
在中國社會上,俠義情操已被醬成了「管閒事」,對之沒有一絲敬意,更沒有一絲愛意,而只有譏嘲和忌猜。或尊之為「傻子」,或尊之為「好事之徒」,成為千古以來最大的笑柄,和千古以來最大的殷鑑。
儒家最高的理想境界,似乎只有兩個項目,一個項目是教小民如何的藏頭縮尾,國家事管他娘,而只去維護自己的身家財產;用一句成語,那就是「明哲保身」、「識時務者為俊傑」,鼓勵中國人向社會上抵抗力最弱的方向走。另一個項目則是求求當權派手下留情,垂憐小民無依無靠,用御腳亂踩的時候,稍微輕一點;其成語曰「行仁政」。
中國人好像是一種不會笑的動物,聖人曰:「君子不重則不威」,每個人似乎都要「重」要「威」。人生籬笆就像西柏林圍牆一樣,活生生築了起來。
僅看紙上作業,中國人是禮儀之邦。但在行為上,我們卻倒退到蠻荒。
在醬缸文化中,只有富貴功名才是「正路」,凡是不能獵取富貴功名的行為,全是「不肯正幹」,全是「不走正路」。於是乎人間靈性,消失罄盡,是非標准,顛之倒之,人與獸的區別,微乎其微。唯一直貫天日的,只剩下勢利眼。
唐人街已成了中國人吞噬中國人的魔窟,有些沒有居留權的小子或老奶,被關到成衣廠,每天工錢只夠喝米湯的。跟當年黑奴,相差無幾,一生就葬送在那裡,連個哭訴的地方都沒有。幾乎所有的黑店,都是專門為中國同胞而設,對白老爺可連眼都不敢眨,……
戰敗後的德國和日本,固然成了三等國家,可是他們的國民卻一直是一等國民,擁有深而且厚的文化潛力。好像一個三頭六臂的好漢,冬的一聲被打暈在地,等悠悠蘇醒,爬起來拍拍屁股上的灰,仍是一條好漢。而我們這個三期肺病的中國,一時站到世界舞台上,不可一世,可是被冷風一吹,當場就連打三個偉大的噴嚏,流出偉大的鼻涕,有人勸我們吃阿斯匹靈,我們就說他思想偏激、動搖國本,結果一個倒栽蔥,兩個人都架不起。
沾沾自喜和浮誇膚淺,只有使一個人陶醉在自己的影子裡,惹人生厭生畏,自己卻不能吸收任何新的東西,再沒有長進。大多數人都如此,中國人殆矣。
身在美國的若干中國朋友,明明處於跟黑人相同的地位,心眼裡卻難以接納黑人,一提起黑朋友,簡直把頭搖得好像啥時候害了搖頭瘋,那種不屑的表情,能使人抽筋而死。(柏楊〈談文化人性〉)
傳統的中國文化是怎麼來的?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費孝通的回答是,是從土地裏長出來的。(費孝通.文化與文化自覺 [M]. 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文化反映的,是人的生活方式;而那是人與他們所處的環境互動的結果。早期農業社會的中華民族,靠土地過日子, 所孕育的文化自然離不開土地;住的、吃的、穿的、用的、樂的、造的,說的等,也自然蘊藏人與那個環境共在的特色。年月久遠以後,其意義反復沈澱、不斷澄明,便愈發深厚積累起來。可是,在全球化、工業化、城市化與數字化等當代大浪潮沖擊下,原生環境逐漸消融的結果,既有文化最後也就隨同它寄予存在的場域而消失。人們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與價值體制在變化的同时,原有的文化遺產也被冷落、放棄,最後遺忘。例如,鄉間節慶的酬神戲,它不只是一種娛樂,也是多元功能的平臺:關乎傳統倫理價值的傳播;歷史文化的學習與傳承;藝術美學的精進與提升;鄉人休憩時的相聚與交流等。這些生活方式及其原有意義,最後隨傳統戲曲的没落也變質了。保護非物質遺產如傳統戲曲,除了保護一種傳統藝術形式,也是在保護它蘊涵與體現人群生活于一個地方的特殊意義。(31.12.2020)
李歐塔·語言不確定性
李歐塔針對“理性”提出批判、反對絕對性思想、反人文主義(蔡錚雲,1993)。他在“後現代情境”postmodern condition)一書中針對後現代資訊化對知識、權力、語言的衝擊,和社會所帶來的快速改變;科技與電腦化成為國與國間的主要競爭目標;知識將成為買賣商品,有錢就有知識、有科技,因此就有了主宰的權力;語言也成為科技人員與專家遊戲和控制的工具,所以語言更成為不確定性、多變性、鬥爭性、策略性;後現代社會的正義、倫理、社會契約同樣不再具有確定性(高宣揚,998;Lyotard,1984)。(黃秀香,2003,後現代思潮對現代社會工作實務理論與處遇的影響及反思,台灣《社區發展季刊》104 期,321頁至341頁)(圖来源:台灣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李奉儒:後現代思潮與教育)
陳明發《發酵》
話說研讀散文詩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有的作者把他的散文打扮得“漂漂亮亮”,好像讓自己三四歲的女兒看来更可愛些一樣。然後,叫它“散文詩”。
有趣的,當然不止這一個,此前已寫了些探討。未在社媒發表的部分,目前放下讓它發酵。
暫時擱下,對自己與在討論中的事情,應該是聰明的决定。我總不能老是那麼“信心滿滿”、“自以為是”;倒很期待以後的自己能打敗現在我。
畢竟,作為主體的“創作”,是我、概念與文字“三位一體”的跨界合作。老讓我的個人意識,配合文字,欺壓概念,以方便“表達”,那恐怕是一種“非法侵入”。
最根本的,什麽才是散文詩?
若從已出版的書籍,或已發表的論文裏,淘寶似地摘三两段出來,然後說 “是” 或“不是”,可能在短時間內就能解决這困惑。
但想想不管何人,對馬雲的“多才多藝”有多傾倒,阿里巴巴做中間人套利的那玩意兒,最近在中國出事了。這事對創作人,應該有點文化隱喻才是。
入口那些書或論文來代勞,把他們的努力轉成順手現成的腌漬物,坦白說,只是自大地把作者降為外勞,太對不起人家的心血啦。
更不符他們原來提倡的創造精神。
我不習慣吃淹漬物,此時還是選擇“不確定”吧。(28.2.2020 )
陳明發《後現代》
這十餘年來,馬來西亞社會許多現象,愈發稀奇古怪。最天才的連續劇編劇,傷壞了腦筋恐怕也沒法子想像其三成的荒謬。
搞創作的,不是累極了坐在一旁抹汗、嘆息,靜觀其變;就是模仿網紅似地隨著流行的調子哼幾句。反正夠報刊的專欄填滿文字就沒事了。
剩下的,繼續“感性”;繼續堅持沒必要而又過時的“文藝腔”,多愁善感而可預測的固定反應。就像余秋雨那般,很多事情說不清了就跪倒。而且,一個大男人動不動就哭。
有者稍勝一籌,忘記了寫作與百貨大樓過節裝飾玻璃櫥窗不同,不能老像找女朋友似地,遣詞用字盡是一味要“夠美”。結果,倒像是遇上塗脂抹粉過度的姑娘,只讓人注意到她的不諧調,而看不見她的靈魂。
創作還有發展的空間嗎?向後現代藝術商借一些看待事物的新角度,或可走得出去。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