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青:文化圖式的跨文化互動分析(11)

(一)為何“不再尋求幫忙”?

 

例9:QZ同學在談及與內地同學的關係時說:“內地呀,不太想去……覺得會不習慣吧。聽(同校考到內地上大學的)學長學姐們說,同學都好獨立,好不習慣……我姐姐也在廣州讀。她說問個問題都不好意思……”

 

作者問:“為什麽呢?” 

QZ同學說:“……說你去問就給簡單講一下,又不好意思再問……”

 

作者問:“為什麽不繼續問呢?” 

QZ同學說:“……我們臉皮薄,一般都不會再問的。問了也是點一下,不會注意問你會不會了。反正,幫忙都不熱心。”(QZ,拉薩M中學高三學生,2014年1月3日)

 

 

對以上語料所述情節按結構和功能加以層層分解,不難看出這個案例中至少涉及三個社會交往圖式:“友誼”、“面子”和“幫忙”,它們分別對應著案例中所指涉的“獨立”、“臉皮”和“幫忙”。不僅如此,被訪者用“不習慣”一詞,將自己歸為與對方(內地漢族學生)不同的另一類人,從而通過自我歸類策略的使用,“自我”這一文化圖式在高層級上對這一情節進行解釋。事件中還同時涉及其它圖式,如解題。在藏族同學的經驗習慣中,講解題目的流程是步步循序漸進地講解。由於本文的分析和操作範圍在於社會交往圖式,因而對其它類型圖式不予專門討論。總之,由於幫忙實踐在藏族社會生活中的絕對基礎性和道德義務性,幫忙圖式具有相對較高的可提取性。例9所述的是十分日常的事件,因而極其容易在藏族學生的解釋體系里激活幫忙、面子、友誼等圖式。 

進一步對事件進行分解,可以找出相應的因果關係序列,據以識別圖式的連接和傳遞。首先,語料的核心事件是“幫忙解題”。敘述的開頭和結尾分別給出了兩個結論,即行動結果或趨向:其一,長期結果是“不想去內地”的想法在藏族青少年中得到擴散。其二,短期結果是在內地求學的藏族學生在與其他民族文化群體的交往中,減少或不再向對方尋求幫忙,這也意味著與外群體成員交朋友的可能性會降低。其次,對於上述兩個行動結果或趨向,從語段中可分別找到相應表述原因的兩個語句。對於長期結果,不想去內地的原因(動機)在於“不習慣”,即自我歸類判斷。不習慣的進一步理由是覺得內地同學太獨立,意謂難以建立友誼。對於短期結果,尋求幫忙意願降低的前因(動機)有二:一是“臉皮薄”,不好意思再問; 二是“幫忙不熱心”。顯然,以上兩個層面的四個原因,分別涉及到四個圖式:自我、友誼、面子、幫忙。進一步,“幫忙不熱心”這一帶有情感體驗的判斷的做出,是藏族同學對幫忙過程的解釋結果,而“臉皮薄,不好意思再問”是伴隨幫忙結果的“面子”體驗和判斷。

Views: 2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