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青:五月的歌聲布滿天空

整個春天或初夏時節,我仿佛一直在沈悶地埋頭面對低處勞作,而只有脊背、頭顱和心靈偶爾感應到蔚藍的天空。

我經常應對著生存世界裏根本無法消除又時常迎面而來的無常變化。駐留或行走,面對我熟悉或陌生的人,經常讓我陷入沈思的是那些寫滿忙碌、奔波、風塵、滄桑、困擾、憂慮、算計、沈重、勞累、傷痛、無聊、狂妄、愚癡、瘋狂、猙獰、貪婪或空虛的面容或眼神,我多願意每個人都是田野裏的播種者,內心的碧綠像五月蓬勃的麥穗。

這樣,我們的眼睛和心靈多麽歡悅和幸福。我最愛看人們臉上閃耀孩子般純凈的笑容,戀人們挽手漫步,最愛看少女伸手撫摸或低頭親吻刺玫花的可愛模樣,還有迎接晨光或目送晚霞的悠閑身影。

詩意,是我每天最想接近或沈浸其中的。

而這個五月,現代禪詩論壇正好該我值班,本該每天閱讀著詩友們的詩,渡過美妙的初夏時光。可是,好像我必須在一個固定的地方,不斷對接別人傳遞過來的東西,再傳給別人。

我是某種鏈條上的一環,無法拒絕亦無法轉身離去。這樣,論壇實際是大家在值班。我做的,只是在月底集中學習和編輯大家推薦的稿件。帶著愧疚之情閱讀詩友的詩篇,我卻被大家的詩意感染和滌蕩著,漸漸走到了詩意的明亮和蔥蘢裏了。令我欣喜的是,現代禪詩探索群體詩意勃發,像初夏的大地,展現出五月一片蓬勃的景象。

一、生命與美好的事物重逢,融入世界的美質之中

我聽懂了五月的歌聲是晨光和詩人一起領來的,是在讀到南北《再次重逢》一詩的時候:
  
當晨光透窗而入
當我從睡夢中醒來
你我在今晨再次相逢
  
這樣的重逢是世上每個人都在經歷的,自人類誕生以來,漫漫歲月,亙古不變。但一個人真正和晨光重逢的時刻,並不是很多。因為,生活在塵世之中,我們已經被各種事物、欲望和思想層層纏裹起來了,身心難以時刻和大自然相通,更難以和天地的日月光華相交融。

所以,詩人感到和晨光相逢的時刻,就別具深意了。相隔的黑夜消隱,纏裹身心的欲望和思想脫落,那萬重意味的暗夜,才會變得比一縷晨霧還薄還輕,甚至了無蹤影。這才是真正的生命和早晨重逢。於是,詩人聽到了:


鳥的歡叫從湖邊的柳林傳出

它們的歌唱充滿田野
這一切都因為再次相逢

是啊,和晨光相通的心靈,聽懂了,鳥的歌唱,也是因為再次重逢啊!這種重逢不僅是人和晨光重逢,鳥也和晨光重逢了,萬物都和晨光重逢了。於是,詩人進入了這樣的境界:


每時每刻,再次重逢

每時每刻,用心慶賀
生命的歌聲就這樣布滿了天空

這是詩人對晨光的頌歌,是對大自然的頌歌,是人和鳥以及萬物對天地的頌歌。這樣,生命的歌聲就這樣布滿了天空。


如果,每一天的黎明,都靜望著天空,看著太陽出生,那樣的時刻,我們的心靈,就會像天空一樣博大虛靜和透明,像太陽一樣光明溫暖和純凈。那樣的時刻,整個世界都是幹凈的。或者說,那樣的時刻,人和太陽的光明和純凈交融在一起,自然就在一切汙濁之上,自然就感受到整個世界的光明和燦爛。


所以,張黎這樣評論這首詩:“生命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種大美:每一縷的陽光,每一聲的鳥鳴,與周邊的人的每一次相聚。‘每時每刻,再次重逢/每時每刻,用心慶祝’,是啊,只要明白生命的本質和內涵,生活的每個時刻都是如此完美。一切都不必再說,讓我們感恩生命,活在每一個美麗的當下吧!”


一個人生活在當下,就會敏銳觸摸和把握一些事物的本質。 例如奧冬 的《雲影》:


雲影在大地大踏步前行

它們不言不語
也不染一絲旅塵

此詩精短深邃,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句,卻飽含著一切。容納了天地人物的虛與實、遠與近、動和靜、美麗的情感和哲思,實現了思想和形式的統一。


影沈寒水 的《清泉石上流》像一幅意境深遠的畫,既有雅致的詩情,又有現代感:


山那邊,有一道瀑布

流水清澈的喧嘩
風織一匹白練
鳥落遠樹
靜靜發呆

年輕詩人怯情的《無題》,亦是精美之作。自古以來,大千世界所發生的事,大多都是人們難以預料和把握的,或許,這是自然天地本身設置的秘密,或許,是人類自性被眾多的事物和思想欲念所遮蔽,無法預知亦無法改變即將發生的一切。所以,人們更多地感嘆著世事無常,而不能究竟事物變化的本質根源。由於忙碌,也由於思維或心理習慣,常常,就連身邊走過的人,就連頭頂飛過的一只鳥飄過的一朵雲,都不會留意或發現。詩人告訴我們了:


不經意間

多少事件正在發生
貼著地面的紫色小花
悄然開了

散心的詩意搖動著太陽。他在指給《你》 看:

一株水草,在海底
深深的
搖動太陽

奧冬說:“水草與太陽相比較,何其弱小。但水草在海底搖搖擺擺,何等逍遙;這時節太陽照來,相互映襯,灼灼生輝,又是何等自在。能做到實際中的逍遙自在,便是生活禪。”

二、面對大地上的事物,領悟生命之歌

      
樵野是現代禪詩探索者群體裏具有獨特風格的詩人,他總是思考著在大地上行走,並面對正在穿越的事物,發現詩意和感悟禪境。我仿佛感覺到他的心靈自在裏也有幾分莊重的意味,我仿佛看到他走到某種風景的深處時,便與置身的環境和面對的事物有了默契的交流,內心輕靈柔軟的詩意就呈現了。如《霧行柳》:
         
當霧,漫行在一片淡綠之間
細細把柔絲撫遍
三月回過頭來
下幾分微寒

風雨都默示
那麽多枝枝葉葉哄搶空天
當霧,已頓然飛散
濃綠的垂條仍癡於低首大地
彎腰河沿

這是詩人偏愛的一首詩,臺灣吹鼓吹詩論壇版主櫺曦對此詩有如下的點評:“此詩將這霧中柳腰擺弄得相當柔軟,且意猶未竟,畫面亦是美景一幅。霧至,霧行,霧散,這一路不知行將何處的白色女郎,在作者筆下如一妖嬌,卻也讀見意景鋪陳內的學問。筆觸間有佳句,但見作者順潤的身影。”

而詩人南北的視野裏則總有一個長空,一切,都在這一種長空裏。這個長空是生存的大千世界,每天行走的大地,亦是心靈的世界。所以,他面對事物時的心性和思維收放自如,總是去透視和把握事物,或者說,總是在詩思裏呈現事物的本質意義。如《巢空鳥飛去》:

   
四月的一天
一只鳥在廊下築了一個巢
四月的一天
一只鳥在巢裏產了幾枚蛋
四月的一天
幾枚蛋變成幾只肉肉的鳥

五月的一天
我看到小鳥睜開了眼睛
五月的一天
我看到小鳥長出了羽毛
五月的一天
我看到巢空鳥飛去

一只鳥下了幾個蛋,這幾個蛋又變成了幾只小鳥,而這只大鳥和幾只鳥小鳥都飛走了,剩下了一個空巢。看上去,這是自然又平常的事,正是這自然又平常的事,蘊含著生命變化和事物存在的格局變異的秘密。大自然呈現的一切,都值得人類註視和破譯。鳥們在詩人面前出現和消失,有和無,對於鳥來說是一樣的嗎?對於大自然來說是一樣的嗎?對於詩人來說,是否也是一樣呢?其實,答案是“是”,又是“不是”。是與不是,用禪家不二的思想來關照,才實現了詩意和哲理的統一。      

詩意和禪意不二的意境,也是現代禪詩的追求的最高境界。樵野的《春日寂行》,讓我有了砰然心動:


這條小路

被落葉鋪滿芳華
以致幽幽林間彌漫著無聲
一只古蝶閃爍虛影
引誘四月
一步步向夜晚行進攀爬

而黎明
洞口雪亮
照見來時的腳印裏
微塵蠕動
莫非一粒種子恰遇了花開麽
  
黃春祥說:“我讀時只感覺有一種靜的力量抓住我的心,一種悟的感覺讓我歡樂。一粒種子恰遇了花開,而我恰恰碰到,是為緣。”是的,觸動我們內心的,正是那“莫非一粒種子恰遇了花開麽 ”。

創新了現代禪詩漢俳形式的何兮,一直是以靈動的詩意和哲思引人註目。他的《胡楊》,卻把我們的視線拉向了北方的大漠:


我想去沙漠,摸摸那些胡楊

那些站了三千年的守望
像一朵朵燃燒的火焰
從億萬恒河沙燃燒到天上

他的思維觸覺並不僅是在觸摸沙漠裏的胡楊,那三千年的守望,而是看到了那漫長而堅貞的守望,是一朵朵燃燒的火焰,那是億萬恒河沙燃燒到了天上。此時,我便明白了,年輕的詩人是在尋找和觸摸更久遠的事物,世界更本質的存在。


哲學家說,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同樣,世上也沒有兩雙相同的腳印。這也是世界和生命本來的樣子。年輕的詩人冰河入夢感嘆《沒有一雙腳印適合我》:


他們,在前面行走
他們,留下很多腳印
我在後面
踩著他們的腳印,行走
一一試過之後
我發現,他們的腳印
沒有一雙完全適合我:
不是大了就是小了
不是深了就是淺了
不是長了就是短了
不是寬了就是窄了
無可奈何之下
我只好自己摸索著
走一條完全屬於自己的路

只有勇敢的探索者,只有自我生命意識強烈的人,才可能走出一條完全屬於自己的路。而這條路,需要自己找到。張黎推薦這首詩時,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任何一個人,都是一個不同於他人的獨立個體;任何一個人,都是和其他最優秀最偉大的人完全平等的一個獨立個體。禪,就是一門教人明白人佛平等的學問。不被外界的虛假形式所迷惑,確信自己的本性即佛,找回自性、圓滿自性即可成佛。冰河的這首詩雖然感悟的是寫作風格的問題,但是,卻有普遍的一種意義。”

其實,生存在大地上的人,每一個人都在尋找和探訪這個世界,並在尋找和探索的過程中,和世界和萬物達成理解和默契。也牛在尋訪和探索的過程中,在一座寺院獲得了一種醒悟。如《訪靈巖寺》:


暴雨過後
進山的苔綠
一塵不染

洪水
把一座獨木橋
鎖在了山腰

頭頂上的靈巖寺
門開著
遠遠望去
一只白蝴蝶
正飛出來

我知道 禪房前
一池經年的睡蓮
已經醒了

南北對這首詩寫了這樣的推薦語:“ 所謂的詩情畫意,無非是一種作者借助現實的細節,發揮想象的能力,營造出一種富有思考空間的境界。也牛這首詩,就是借助一場雨後的鏡像,展開對於一座寺院的想象。我認為,很成功。特別是最後一段,有寓意,很傳神。”
如果,找不到世界最本質的存在,找不到自己的道路,那麽,在大地上行走的人,都是遊子麽?昌政的《遊子》一詩,給了我們一種全新的答案:
    
山路繞過歲月
畢竟追上了遊子

還有什麽行襄不能放下的呢
當路邊的山茶花依舊嫣然

這個世界上,我們行走的大地上,原本就生長著生命的道路。這條道路,不是遊子走出來的,而是追逐托舉著遊子,讓遊子有路可走。當道路追逐遊子的時候,是遊子尋找道路的時候,是遊子走在路上而不知這就是他要走的道路的時候,也是遊子沒有走出道路的時候。所以,山路畢竟追上了遊子,也就沒有什麽行囊放不下的了。因為,他無需背著沈重的行囊尋找道路了,道路本來就存在著。這樣的時候,它才看到,路邊的山茶花依舊嫣然。自己所置身的世界,竟然如此的美好。
此刻,再讀朱楓 的《蓮心》,就有了意味深長的微笑:
  
那時他安靜地睡去
像池水睡在夜蓮的身邊
那時荷下有兩條魚兒神遊
一前一後
一左一右
一上一下

那時他在說著夢話
——沈入兩條魚兒的幸福!

是的,蓮心,睡和醒,都能沈入一種幸福。因為,不論睡和醒,蓮心都不改變它自己,亦沒有什麽能改變它……

三、在愛的清風裏揚灑自由的心性

五月,是薔薇花的季節;五月,是愛的季節。五月,是現代禪詩探索群體的女詩人張黎心性自由飛揚的季節。張黎寫出了《鳥鳴》、《鄉村的早晨》、《愛如陽光 》、《愛如陽光》、《後來》、《秧苗娃娃》等質樸自然又輕靈優美的詩,成為現代禪詩探索論壇一道別致的風景。我最喜愛她的《鳥鳴》一詩:
          
湖邊的濕地住著許多水鳥
挨著濕地的玉米地也有許多別的鳥
在臨著湖的屋子看書
我會偶爾把眼睛閉上
靜靜聆聽它們的鳴叫
這時
它們的鳴叫就會像青藤一樣
爬過窗戶
爬向我的書桌
然後把醉人的翠綠布滿我整個的屋子

張黎的這首《鳥鳴》最大的特點是動態的鳥鳴在詩人自然合一的化境裏變成極致的靜美。鳥的鳴叫像青藤一樣爬過窗戶,爬過我的書桌,然後把醉人的翠綠布滿我整個的屋子。看上去是寫鳥鳴,其實是詩人內在的世界在和著鳥鳴慢慢變綠,和世界綠成了一體。

《愛如陽光 》表現了愛的甜美和真純。因為沐浴著愛的陽光,幾片普通的樹葉,在女詩人的眼裏,就是盛開的花,燦爛的笑,又像甜美的新娘。因為有愛,詩人與《長在石墻縫隙裏的苦菜花 》默默交流,亦感覺到面前的並不是一株野草,而是一個禪者 。詩人想象著《後來》:

     
——後來
後來故事就漸漸結束
後來我就變成了一頭白發
變成了夕陽中的一幅畫面
變成了一堆泥土

——後來
從泥土中長出小小的草來
從小小的草上開出小小的花來
聽,聽那花兒低低地在唱
唱著我曾寫給你的那首歌謠

也牛向網刊推薦這首詩時寫道:“生命是短暫的,‘之前’和‘後來’有多少劫?我們不知道。但詩人說,‘聽,聽那花兒低低地在唱/ 唱著我曾寫給你的那首歌謠’。永恒中包含著一瞬,一瞬中也包含著永恒,‘萬古長空,一朝風月’愛是不朽的。呈現的是本我和愛之美!另外,此詩透脫,朗潤。讓我們品賞到詩人人品和詩品的高潔。情文並茂,美不勝收! ”


《秧苗娃娃》一詩,是激情和詩美有機結合,創造出獨特的意境,是張黎近期的上乘之作:


被大地抱著
被陽光吻著
被清風逗著
秧苗們就這樣笑著
笑聲回蕩在這洱海之濱
回蕩在這碧波之中
笑聲回蕩在那蒼山之上
回蕩在那白雲之間

南北對這首詩給予很高的評價:“張黎的這首詩,與她以往的所有作品一樣,文字樸素直截,但卻能形成一種強烈的氣場。猶如一陣忽起的風,迎面吹來。

擬人化的寫作手法,是大多詩人都會運用的,但能否運用得恰如其分,卻要看個人的功力。張黎將秧苗看做娃娃,從禪的觀照理論上講,是她內心先有了一個或許多‘娃娃’的形影,所以才看著這些田野中的‘秧苗’,棵棵都是娃娃。娃娃不但是‘天真’‘可愛’等等的代名詞,而且還有更多的內涵,不同的讀者都會從中找到自己的那個‘娃娃。 ”


五月,是生命爛漫的季節,只有在愛的清風中,才能夠真正自由揚灑心性。雪蛟 悟到了愛的歡悅的時刻,需要交出一把《春天的鑰匙》,把春天永遠打開,把春天永遠留住:

    
黃昏,在一切安靜的事物上降臨
微風吹拂,河岸垂柳上的鳥巣一陣悉索。親愛
為這片刻的歡愉,請你交出春天的鑰匙

讀畢詩人們的新作,像置身山谷裏的溪流,像面對五月的刺玫花,像仰望萬裏無雲的天空。我雙掌合十,感謝陽光燦爛的五月,讓繆斯的園地長出了如此豐美的詩意!我聽到了,五月的歌聲布滿了天空!(2011.5.28)

Views: 8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