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儿童美术教育的趋向





孩子自动自发地在地上涂鸦
    

  这个资讯科技的新世纪里,讲究创意与文化的生活似乎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尤其是国家未来主人翁的美感教育,更是人们关注的课题。大家都说,美术教育是培养眼、 手、脑与心并用的学科,它可以启发孩子有一双灵巧的手、有一颗细腻柔软的心和一个富有创意的脑子。美的熏陶,让他们往后有能力去感受生活,去创造将来,去分享美好人生。

  马来西亚最早的儿童美术教育始于1920年,发源地在霹雳州的苏丹依德利斯师训学院。其美术师训课程,着重训练绘画的技能,称它为手工或图工。与此同时,槟城也有一位华裔画家杨曼生,他设立“蔚观画室”,后来易名为“曼生美术馆”,这所画室促进了当地的绘画风气。

  马来西亚的华人文化教育,推崇儒家思想。所强调的是德、智、体、群、美五育。因此我国的华裔非常重视美感教育。

  至于儿童美术活动,在马来西亚国家独立前,我们未曾听闻全国性的儿童美术活动,也没有看过儿童美术展览会,自然也没有多少人懂得欣赏儿童画。一直到了1962年,麻坡华人艺术协会首开先河,主办麻属各族学生画展,为儿童美术活动掀开第一幕。而后,于1965年又主催全柔佛州的学生画展,引起人们的注意。当时吉隆坡拔萃画廊主席庄金秀画家,他向麻坡华人艺术协会洽商,将画展作品移师首都吉隆坡展出。次年,庄金秀再次筹划一项全国性的儿童绘画比赛,并举行优胜作品展览,引起各界人士对儿童美术的关注

  谈起儿童美术,我们一定要提到西方的一位儿童美术研究者,他是弗朗西杰(Frank Cizek, 1865-1946)。弗朗西杰是奥大利维也纳的一位画家,一次在作画时,吸引了一些儿童的围观。孩子们学他画画,就地画了起来。弗朗西杰发现这些自动自发的儿童作品,竟然那么有趣和感人。于是他在1904年,成立了一所儿童绘画的研究中心,收集儿童从5岁到15岁之间的绘画作品,以研究孩子们的绘画身心发展。他用了4年 时间,甄选了数百幅儿童作品,在英国伦敦举办一项大型儿童绘画展览,这个展览轰动了整个世界。许多学者、画家和艺术工作者都受到震撼,大家一致认为,孩子 们在没设定课题和教导下所完成的作品,更能展现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也富具艺术感染力和趣味性。从此,世界各国开始推崇身心自然发展的儿童美术教育。

  话又说回来,于1952年,当时马来亚还是英国殖民地,因此,毕业于英国艺术学院的彼得·哈利斯(Peter Harris 1923-2009)被委派来马,担任苏丹依德利斯师训学院的美术总监。在任期间,他为国内中、小学编排美术教学纲要,并将被视为技术教育的绘画提升到情感教育。他的艺术教育理念深受弗朗西杰的影响。

  当时,彼德哈里斯还在业余时间,召集了一批画家如赛阿马加马,依布拉欣胡欣,许清发,刘安东尼,张礼棠等,组织了“星期三画组”(Wednesday Art Group),推动绘画艺术活动。由于这些画家本身都从事艺术创作,他们在教学上自然比较感性,也比较尊重儿童的自由创作,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发挥自己的所思所想。

  1958年,我国国家画廊成立之后,由于经常举办画展,公众人士、老师和学生们长期有机会观赏展览,取得广阔的学习空间。此外,国家画廊也出版刊物和举行座谈会,为美术界提供艺术资讯和鼓励画家创作,这大大地提升了人们鉴赏艺术的品味和生活的素质。

  除了政府机关,华人社会在推动美术方面,也扮演积极的角色。马来西亚的美术发展史中,有一个重要人物,就是拥有“南洋美术之父”称号的林学大先生。他造就了马来西亚第一代的华裔画家,包括锺正山、谢有锡、庄金秀、林木化、符致珊、张耐冬、黄崇禧等。这群画家对马来西亚的美术教育贡献良多,例如锺正山先生于1967年创立了马来西亚艺术学院,该院是国内第一所民办艺术学院。于1969年,谢有锡先生也创办了吉隆坡美术学院。这两所早期的艺术学院,为我国艺坛培养了无数的美术专才。

  有了先辈的建树,进入80年代,马来西亚的儿童美术教育,如雨后春笋,许多画廊、艺术中心和美术学院,纷纷成立了。到了90年代,可说是开支散叶的时刻,千禧年至今,那是开花结果的季节,整个艺坛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五种趋向

  纵观我国独立53年以来,我们的儿童美术教育,大致上可分为以下五种趋向:

一,外观描绘的教学

着重造形与色彩的客观性表现,以写实逼真为主,非常技术的教学。训练儿童透过眼睛和手,将所看到的东西,完整地表现出来。这种教学重视培养孩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描绘技能。

二,结构设计的教学

依据德国包斯浩(1919-1933)的艺术教学理念,教学以形式结构美学入手,推崇点、线、面的构成原理,以及方、角、圆的造型设计和色彩学的运用。同时,强调物体与空间的互动关系。

三,自由情感的教学

这是重视儿童心理与生理发展过程的美术教育。一切顺其自然,着重于尊重孩子的个性,让孩子自动自发,无拘无束地自由创作。美术教育不再是技巧教育而是着重个人情感的发挥,个性的表现和自我风格的形成。

四,管理系统的教学

这种教学认为纯以艺术家角度办学其效益不大,画家随性任意,计划性不够完善,学生比较不能从中受惠。强调组织系统化,教学也要有计划性,着重创作理念,艺评价值,艺术史和文化发展以及美学修养。

五,文化生活的教学

着重以本土文化教育的指标,重视社会与艺术的关系,培养生活素质和文化底蕴。强调别把目光放在遥远的地方,应该移到“当下”,才能看到自己脚底下的光彩。在马来西亚这块土地上,我们拥有自己的多元色彩的文化,我们可以教导孩子们创作出多元化的题材。

爱的灌溉

  无论我们采纳哪一种教学方式,都应以尊重孩子为前提,用心的去聆听孩子们的心声。不应位于高高在上,而是放下身段,以平视的角度来引导与启发孩子。千万别把孩子当成是一张白纸,依照成人的意识任意涂抹赋彩,而是应该把孩子当成一株小树,用爱来灌溉,并时时勤于“修剪”,除去害虫。同时,要爱得自由,也即是常常“松土”,让新鲜的空气流通,提供广阔的空间,给予自由地伸展。

  身为父母或师长者,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孩子的个性,认识孩子的特质。

  我家种了两种花,一是荷花,另一种为胡姬。在栽种过程中,发现两种花的不同特质,给了我两种体悟。荷花长在水里,长期浸在水中,不但不会腐烂凋零,反而长出高雅清秀的花朵。胡姬却不一样,不必天天浇水,亦能开出灿烂美丽的花朵。如果每天浇水,胡姬一定会败坏枯萎。

  孩子也和花一样,各有自己的特质,需要我们身为父母和教师者去发掘和栽培。

在这个新世纪里,我们的美感教育,应该培养孩子们有一双灵巧的手、有一颗细腻柔软的心和一个富有创意的脑。让他们有能力去感受生活,去创造未来,去分享美好人生。

我想,美术教育必须达致“真善美”。东方人认为真善美的体现是“三而一,一而三”,那就是真中有善美,善中有真美,美中有真善。

   不是单一的表现,而是包容性的。有包容的美,社会才会变得安宁与祥和

   愿大家以包容作为美的圆心。



Views: 115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September 9, 2010 at 11:10pm
亞鴻老師再次到來分享有關馬來西亞藝術的作品,豐富了《愛墾納達故事城》《藝頻道》的內容。給有心研究馬來西亞藝術的朋友,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希望以後定期到來線上會友,促進全球中華圈文化創意人的交流。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