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清玉《論審美自律和藝術和自律的關係》(7)

康德認為,人是道德律的主體,這種主體身份的確立靠的就是自由的自律。“自由是為自己的行動制定目的的力量”,而人自身就是目的,這樣,意志自律就是自由的同義詞。可以說,“在《第一批判》中所獲得的先驗自由概念,即獨立於一切自然,在倫理學中顯現為實踐的(道德的)自由,即自我規定。擺脫一切因果性和他律而自由的意志給自己立法。因此一切道德法則的原則就在意志自律即意志自我立法中。自律消極的意思是指不依賴於物質的規定依據,積極的意思是指自我規定或自己立法。”③

這樣,自律的概念也就變得明晰了:它是不依賴於對象、不受外物束縛,自我立法的屬性,它表征的是以自我為目的的主體的自由狀態。在《判斷力批判》中,康德區別了三種愉悅的方式:快適、美和善,分別與愛好、惠愛和敬重相關聯,並認為在所有這三種愉悅方式中惟有對美的鑒賞的愉悅才是一種無利害的和自由的愉悅。再看美的分析中的其他契機:按照其量來看,美是無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歡;從關係看,鑒賞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於此,康德得出結論:“鑒賞只對自律提出要求。”


自由是康德哲學的中心主題,因為康德美學是主體性美學,所以審美的自由既不同於純粹理性中的“先驗自由”,也不同於實踐理性中的“實踐自由”,“而是表現於人的情感活動中的經驗性的自由,即某種自由感。”當然自由的概念所具有的不同範疇歸屬,在康德哲學中也有突出的表現。康德在其自由問題上的上升思路和下降思路表明“康德思想中政治與道德之間的張力,是康德研究的一個真正難點,直到今天仍是一個有待探究的開放性課題。”

③[德]奧特弗裏德·赫費:《康德:生平、著作與影響》,鄭伊清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82頁。

④[德]康德:《判斷力批判》,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24頁。

⑤鄧曉芒:《冥河的擺渡者——康德的(判斷力批判)》,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38頁。

⑥“上升思路”為自由的形而上化,即作為“先驗自由”的道德的形式法則;“下降思路”意指把“自由”指向政治哲學。

⑦張盾:《“道德政治”譜系中的盧梭、康德、馬克思》,《中國社會科學》,2011年,第3期。



其實就康德美學中所說的“自由”,更多地指向道德的形而上層面,這並不代表後學的闡發都是指向道德意義上的自由。相反,席勒所做的工作恰恰是對康德自由美學
的政治意味的論證,即“通過自由給予自由”的政治求解,經過西方馬克思主義特別是法蘭克福學派的積極擴充,儼然成為一條政治色彩鮮明的美學發展路徑。

雖然在康德那裏即已確立了審美自律的價值向度,但是這絕不意味著法蘭克福學派的藝術自律思想是對康德的照本宣科,恰恰相反,由於批判理論的參與,與康德相比,這一思想已經成為某種變相,甚至可以說是對康德審美自律思想的某種反叛。席勒的自由路線較之於康德則更為生動,經由席勒,法蘭克福學派對自由的追求更為具體化了。因此,正是在批判理論的背景下,阿多諾和馬爾庫塞的藝術自律思想在具體的自由追求指向上更為明晰,甚至即使在如此具體的美學命題上都顯現出革命性或政治美學的特征。

①“通過自由給予自由”是席勒美學思想的核心觀點,第一個“自由”指的是審美自由,即審美自律,第二個“自由”是指人的自由。

Views: 3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