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井省三:莫言與魯迅之間的歸鄉故事系譜(5)

從1934年給翻譯家的信中可知,魯迅提到17年前中譯本《婀娜小史》“並不好”,既然如此,魯迅應該不僅看過《婀娜小史》,讀過日譯本或者德譯本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可能性也很高。而既然提到打算影印俄羅斯刊行的《安娜•卡列尼娜》插畫,說明他對小說本身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順便提一下,日本《婦人之友》於1918年1月至1918年12月連載了《安娜•卡列尼娜》的繪畫本。

雖說魯迅對《安娜•卡列尼娜》如此感興趣,他的小說卻幾乎沒有受到該作品影響的痕跡。從這一點來看,莫言與魯迅大不相同。但如前文所述,兩人都同樣創作了一些歸鄉題材的短篇小說。下面,我們將對魯迅和莫言的歸鄉故事進行比較。



三、魯迅歸鄉故事中的女性們
——《故鄉》中的“豆腐西施”與《在酒樓上》中的“阿順”


在魯迅的歸鄉故事系列中,敘述者經常在故鄉和其記憶深刻的女性重逢。

《故鄉》(1921年1月至2月執筆)收錄於魯迅第一部小說集《吶喊》(1923年8月發行),在這當中登場的女性楊二嫂比敘述者年長十歲,他描述再會時對楊的印象為“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由他的老母親“這是斜對門的楊二嫂,開豆腐店的……”的介紹出發,敘述者想起了三十年前由於楊二嫂的姿色,她婆家豆腐店的生意好得出奇,因此將她比作春秋時代越國的美女西施,稱之為“豆腐西施”的事情。

在此處,敘述者為何要向讀者做出“但這大約因為年齡的關係,我卻並未蒙著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卻了”的辯解呢?經過三十年的歲月,楊二嫂從“豆腐西施”變成“畫圖儀器里的圓規”的結果,即使是不相識也可想而知。但是,敘述者所述對“豆腐西施”“卻並未蒙著一毫感化”,與關於“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的傳言相關的記憶是相矛盾的。如果不是關心楊二嫂,敘述者也不應會記起所謂因美人而生意興隆的傳聞。根據敘述者這種矛盾的回想,可以推斷出《故鄉》的作者是想突顯少年時代的敘述者對“豆腐西施”所具有的特別的感情。


《故鄉》的敘述者在“離現在將有三十年”“不過十多歲”的年紀時,初遇農民出身的少年閏土即與他成為好友,直到二十年前離鄉前的十年間,一直想著閏土的事情。另一方面,他處於十幾歲的青春期,如果對“斜對門的豆腐店”的年輕婦人持有愛慕之情,是決不會說出口的。他因腦中殘留的對十幾歲時“豆腐西施”的強烈印象,所以在二十年後,與驟變成“畫圖儀器里的圓規”的楊二嫂再次相見之際,不能立刻接受二者為同一人的事實。而且,想起“豆腐西施”的美貌時特地申明少年時自己對她不甚關心,也許是想故意繼續隱藏曾經的特殊情感吧。

Views: 6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