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林 紀明明〈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與文化產業〉(2)

1.物質特質明顯

 

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項目,大多是具有物質生產性質的項目,其生產技藝是通過具體的物質生產過程體現,最終以物質形態(產品)呈現而被人們所認知、流傳甚至使用,其價值也是通過物質活動和產品來實現的,如傳統手工技藝主要是通過一個個手工產品實現的,傳統美術技法主要是通過一幅幅書畫作品展現的,傳統醫藥制作秘方主要是通過一種種中藥成品體現的。任何文化產品的生產開發都是物質的生產過程,產品的價值往往也是通過可觀可感可用的物質來實現的。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形態產品及創制技藝為進行文化產業深度開發提供了基本的物質條件和技術保障。

 

2.地域特征鮮明

 

獨特的地域性特征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基礎。法國歷史學家、文學家、哲學家丹納在《藝術哲學》一書中認為,很多文化藝術作品的生命力,體現在它們與特定的地理環境、氣候、生產生活方式、習俗和信仰的關係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數項目,都是地域性民眾集體智慧的結晶,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特定的自然內化為心靈,並形成本民族的集體意識,與外化為一種生命美的藝術形式相結合的結果。比如,苗族銀飾的工藝技藝,和藏族銀飾的工藝技藝迥然相異,就是明證。由於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自生命的本真和特定區域大自然的靈感,因其地域特色的豐富多彩而具有恒久的、旺盛的、觸動人們心靈的美的生命力。

 

3.經濟價值突出

 

具有生產性特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自誕生之日起就具有經濟性特質,廣大民眾通過制作、擁有和消費這類物態化的文化產品,如手工藝品、書畫作品和醫藥產品,分享其中的文化蘊涵和精神滋養。這種源於民眾現實生產生活、具有民眾性和民生性及實用性和消費性特征的非物質文化產品,能產生較好的社會價值和經濟效益,也正由於它們自身能產生經濟效益才得以自然延續。對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開展生產性保護,可以通過創新提升將其直接轉化為文化生產,依靠自身經濟價值的實現而獲得持久性傳承與發展。

 

4.產業鏈條完整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傳統醫藥等生產性保護項目,在一代又一代的口傳心授中確立了傳統特色技藝傳習體系。從古至今,它們嚴格維護傳統手工技藝的原真材料、核心技藝和傳統工藝流程,形成了涵蓋從產品設計、原料選擇、生產加工、最終到產品呈現的完整產業鏈。這些項目的生產鏈均能在現代相關產業中找到相對應的環節,利用這些成熟的生產鏈有利於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與現代文化生產企業的對接,可以為現代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經驗借鑒。

 

5.品牌資源豐富

 

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項目,大多是經過長期文化要素積澱,和信譽凝練的文化“品牌”,它們在歷史流變過程中順應時代發展和文化變遷,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文化內核和傳統技藝。在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今天,如果能借助這些文化品牌的影響力進行深入開發,挖掘出更深的文化內涵,構建更好的產品形式,可以快速形成新的文化品牌。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十分豐富,比如那些歷史久遠、地方特色鮮明的“老字號”、“百年老店”等老品牌,發展中國文化產業必須充分利用好這些豐富的品牌資源、優秀的專業力量和完善的產品標準體系,為創建現代文化產業品牌服務。

原題《論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文化產業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珍藏自 中國民俗學網)

Views: 3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