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巍仁《台灣當代散文詩的兩種神祕》(1)

序《台灣當代散文詩詩人選》

散文詩這個文類其實頗具神祕的趣味。
 

雖然「神祕」這種帶有宗教色彩的感受性詞彙,實在不適合當用做正式的文學評論,不過正因其「祕」,欲將散文詩剖析透徹,以納入體系的評論者所在多有,而創作者筆下也能量充沛,世代跌宕,不斷回應此文類之召喚。所以我想試試,從兩個方向來解釋我這種感受。 

散文詩的奇特,首先來自其「什麼都是」(anything goes)。台灣當代散文詩,早被指出充分具有詩、散文、極短篇小說與劇場等的文類要素,這些要素全不衝突,幾乎是以一種同時兼具,而非比例分配的方式於作品之中呈現。也就是說,無論從哪個文類角度看,都可以越看越像,而且無妨於各自表述。由本集所收錄諸作者的散文詩觀中,也不難看到此現象。 


再往下探索,我們就可以看到散文詩的另一個折拗的潛在特質,它什麼都是,卻也什麼都不想是。我這裡既借用了費爾阿本德(Feyerabend)的概念,也正表明了散文詩的反科學與無政府主義傾向。過去意欲以本質、成分等條件判定散文詩文類的嘗試,基本上都是徒勞無功的。

說實話,我並不認為散文詩的文類問題能夠越辯越明,散文詩之所以不能分類,是因為我們太把文類當成科學架構,一如自然界的界門綱目科屬種,文學分類從來就只是種權宜機制,禁不起分類法則的檢證,按部就班各得其所,只是種危險的假設。是故散文詩的存在,更可視為對文學分類之偽科學迷思持續的反諷。

 

再者,散文詩也難以進入文學權力場域,尤其是傳統文學獎、年度文類選,就幾無散文詩立足之地。但這種欠缺公定美學標準的自由,卻也讓散文詩典律化的狀況輕微不少,而且不用被文學權力機制納編。綜觀台灣近年的文學獎甄選,無論是評審過程或公告得獎結果後的群眾反應,皆在在反應了對文類跨越現象的不安。但文類界線的泯滅已是不可能再回頭的趨勢,文學界因為權力資格分配而生的牢騷,對散文詩這早已習於無相無形的野生種來說,反倒只是自然風裡的一點喧囂而已。

 

當然,散文詩裡也未必沒有權力場,2010年台灣詩學季刊雜誌社與吹鼓吹詩論壇就曾共同舉辦「第一屆台灣詩學創作獎:散文詩獎」,本集中的青年詩人蘇家立,便是得獎者之一。這當然是散文詩在累積不少能量後,一種向文壇發聲表示存在感的方式,或者倒過來說,文壇確也有想要確立散文詩文類地位的意圖,但這終究未形成常態,在文學獎與傳統文學媒體加速式微的未來,文類就更不可能有什麼「官方」認證了。總體來講,散文詩長久的不入格,反而成為提早適應後現代環境的健康體質,目前當然有不少論者傾向把散文詩視為一獨立文類,散文詩獎及選集的出現,也不無「追認」的意味,但我更偏愛把散文詩視為「元文類」,一種把文類規則卸除後,仍可保留語言的精緻性、情節的趣味性,並兼具自我的剖析與展演功能的空間,既是各種文類的根源,更可能是歸屬。

Views: 8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