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直播後的下個風口:把知識變現金

直播主各憑本事賺錢不夠厲害,中國找到的下一波數位經濟成長動能,是做出真材實料、好消化的知識內容平台,讓你心甘情願花錢聽課。

童書作家、格林文化發行人郝廣才,去年底在中國知識型脫口秀節目《羅輯思維》創辦人羅振宇做的「得到」app上,上線了他的書《今天》。那是一個圖文加音頻的專欄,每天以不到10分鐘的內容不斷更新,持續1年,訂閱價199元人民幣(約870元台幣),已有超過1萬2000人訂閱。

作家白先勇2014年在台大開設的《紅樓夢》導讀講座,上個月開始在中國知名藝文社群網站「豆瓣」的app上,以付費產品「豆瓣時間」專欄的方式,和所有人講《白先勇細說紅樓夢》,每集不超過半小時,講132回,訂閱價128元人民幣。

豆瓣這個新知識付費服務,還找了台灣作家楊照,開設《古今:楊照史記百講》,100集,訂閱價一樣是128元人民幣。而手機頁面上夾在楊照和白先勇中間的,是詩人北島的《醒來──北島和朋友們的詩歌課》。

文化人之外,台灣藝人也很熱門。

4月,藝人林依晨在中國網路問答社群「知乎」app上的「知乎Live」,以《林依晨:偶像劇女王的轉型之路》為題,實況音頻轉播她如何從偶像劇,演到懸疑犯罪電影。至今有超過2300人收聽,每人付費9.9元人民幣。

用數位賣知識,已經成為大陸從「製造中國」,邁向「數位中國」路上新造的產業大浪。

滿足年輕人的渴望

去年,在天津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中國的千禧一代」(泛指80後、90後)議題引起眾多討論。財經作家吳曉波就指出,這一代是網際網路的一代,願意為知識付費,願意為虛擬產品付費,跟前幾代人有很大差別。知乎創辦人周源也說,「這一代相信只要努力,未來就會更好,是一種面向未來的價值觀,」更關心當下能不能消費,當下能不能得到滿足。

這股新消費浪潮,在「得到」上開設《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薛兆豐分析,中國經濟過去30多年經歷的所謂「奇蹟」,其實是開放價格管制、土地管制、貿易限制、民企與國企競爭的資格而來,「如果今天還要追求經濟成長,就要靠知識的更新和迭代。」

薛兆豐觀察,中國已出現一種群體,熱衷於關注自己手頭上能做好的事,他們有知識焦慮,每天都希望在思想上有新知、在能力上提升,在生活上有改善,「此外,是移動通訊帶來的便利,整個知識傳播的基礎設施已經完成了。」

他在「得到」上開課,精心錄製每天10分鐘的音頻,「我有兩個最大的體會,一個是過去寫書、賣書,作者對於買書人讀懂了沒,完全無能為力。」因為新科技,他現在可以監測打開率、播完率、成長率,真正了解他提供的知識品質,是否符合讀者需求。

知識電商崛起

「很多人把每天10分鐘的學習方法,稱之為碎片化學習,」薛兆豐告訴《天下》,他認為這種環環相扣的內容、每天不間斷的聽講,比買一本經濟學的書,等到心血來潮時再翻閱,更有系統化學習效果。

一群對知識饑渴的群體,關注自身能力的提升、自我價值的實現,甚至是自有財富的成長,加上付費習慣的形成和付費機制的便利,讓知識電商在中國打開全新的一個戰局。

創立知識技能共享平台「在行」與「分答」的嵇曉華(網名姬十三),過去是公益型科學知識社群「果殼網」創辦人,一個類似台灣泛科學的網站。擁有神經生物學背景,嵇曉華的初衷是想向大眾傳遞科學知識。

「創辦『在行』是滿偶然的,我有一天跑去清華大學,想了解現在的學生是怎麼學習,在清華宿舍住了一個晚上,」嵇曉華發現,很多人更在意和更不確定的是,不知道自己學了以後能幹麼?

「我當時就想,有沒有可能透過一個方式,把有經驗的人和欠缺經驗的人做一個橋梁,因為這兩個群體之間的鴻溝滿大的,」嵇曉華笑說,「誰沒幻想過和20年前的自己對話啊。」

他認為,這一波知識付費,是教育業、出版業、和傳媒業三個領域的整合,「過去教育業對一般人太重了、不好消化;出版業則步調不夠快;傳媒領域好像並不在乎用戶最後的獲得感。而集三者合體的知識付費應用,既像教育,又很輕便、容易傳播,」嵇曉華說。

渴望知識的人+願意付費+行動裝置普及, 「知識電商」在中國打開一場新戰局。

「在行」是透過媒合專家與用戶,以1個小時見面的方式,讓兩者對話。經過不同嘗試,後來推出的「分答」,則是用1分鐘以語音來交付知識和經驗。

70多人的團隊還在不斷嘗試新做法,「不同的時間長度、不同的交流方式,會帶來完全不同的體驗,」嵇曉華指出,他們最近推出的新模式是半個小時的「小講」,「本質上,我們做的是時間電商。」因為現代人的時間太珍貴。

時間的確有限,若動作不快,緊跟在後「大量複製」的競爭者,很快就淹漫過你的頭頂。

創辦知識技能共享平台「在行」與「分答」的「姬十三」嵇曉華指出,這一波知識付費創新服務,是教育業、出版業、傳媒業3個領域的整合,讓虛擬的人腦袋中的價值可以被定價、被交易。 圖片來源:邱劍英

知識付費的創新應用,是中國過去一年來最當紅的話題,但創辦「得到」的羅振宇認為根本還沒到風口。


比創意、比快、比優化


去年5月,嵇曉華團隊推出知識技能共享平台「分答」,「得到」推出《李翔商業內參》課程,喜馬拉雅(過去是免費音頻網站)推出紅牌馬東的音頻《好好說話》,而「知乎」推出實況音頻「知乎Live」。

這4個產品引起中國科技媒體大討論,「大概有四分之一的頭條新聞都跟這領域有關。去年夏天之後,更多產品出現,創業賽道已經形成,背後就是用戶行為:願意付費,」嵇曉華說。

嵇曉華分析,北京是一個創新極為密集的地方,當然也給人很大壓力,每個人在北京的角落都在聊創新,在不同模式、層面不斷探討。「往往一個團隊做出了A,另一個團隊不但複製,還要再加點什麼,創意的迭代非常快。」

他觀察,過去大家覺得新商業模式成型需要一年或更久,但在網路,週期可能是1個月。A團隊做了A,被B複製了、被B創新了,A就還要再變,這一來一回可能是1到2個月,一年之中一個產品可能變3到4次。

可以說,中國網路應用、創新、複製、再創新的速度,超乎想像。

嵇曉華舉「分答」為例,這個產品從創意提出到上線,大概是兩星期,用了10個人。因為是試驗,因此用的是業餘時間,大家下了班討論。上市3天後,發現用戶成長超乎預期,「我就把70幾個人都叫過來這裡,宣布從現在開始,大家把手頭的事都放下,全部投入分答的產品優化。」

39歲的崔恕,是音樂製作人,曾為莫文蔚、譚詠麟寫歌,也寫過《甄嬛傳》主題曲,他是「在行」的行家(達人),「分答」的答主。「每年有學校找我去講座,最後總是很多人提問,但來不及回答,我覺得很可惜。行家都是領域中願意分享經驗的人,希望對其他人有幫助,」崔恕說。

相較於泛直播的「打賞」(用戶可以用微信支付或支付寶,直接轉錢給直播主或作者等),其實知識收費不算特別大眾的領域,「講的人要有內容,聽的人要有誠意,」崔恕說。

網路講求數量,但知識付費講求品質,從名人經濟到行業菁英,中國這一波知識付費潮,未來還會有更令人眼花撩亂的新應用出現。(責任編輯:王珉瑄)

每個人都在使用行動裝置,而大量的知識訊息充斥其上,如何提供有價值、個性化的服務?這一波知識電商其實也是時間電商,為用戶節省寶貴的時間。(邱劍英攝,收藏自台灣天下雜誌

Views: 14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