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南泉:中、俄與中亞國家關系的未來走向

從總體上來說,由於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發展水平較低,獨立性較脆弱,因此中亞國家在國家轉型的過程中,既要通過制度轉型建立新的國家制度,同時又要確保國家的主權與獨立性不受外部的干擾。

國內外對中亞問題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視,有多方面的原因:一、從地緣政治環境來講,中亞五國直接連接俄羅斯、中國兩個大國與阿富汗、伊朗等熱點國家,又地處歐亞大陸結合部,是連接歐亞大陸陸路交通的重要通道;二、中亞是俄美中三國在利益與外交政策方面集中交會與相互激烈碰撞的重要地區;三、中亞地區有豐富的油氣資源,這主要集中在哈薩克斯坦(探明的石油儲量為53億噸,天然氣為3.52萬億立方米),烏茲別克斯坦(石油為5.84億噸,天然氣為7.94萬億立方米),土庫曼也有豐富的油氣資源。這些國家的能源政策不只對其本國經濟發展、國家安全有重要影響,還關系到俄美中以及歐盟對中亞地區的博弈;四、中亞地區能否保持穩定,對國際社會會產生重要影響。特別要指出的是,2014年上半年美國與北約從阿富汗撤軍後,阿富汗恐怖與極端勢力有可能繼續發展。五、中國與中亞各國經濟與政治關系日益發展,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對當今中亞地區的研究,涉及問題甚多,本文只是圍繞中、俄與中亞關系,對若幹重要問題提出一些看法。


中亞國家與俄羅斯的特殊關系


沙皇俄國早在彼得大帝時代就曾派兩支俄軍分別從裏海與西伯利亞對中亞進行過不成功的遠征。沙俄覬覦中亞由來已久,並認為,俄國要占有亞洲腹地,必須先要在哈薩克草原站穩腳跟。彼得大帝說過:"唯此汗國為通向所有亞洲國家和領地之咽喉及大門。"俄國從18世紀初開始,對中亞進行了長達兩個世紀的征服與吞並過程。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沙皇俄國可以說已完全控制了中亞地區。


十月革命後,於1922年底召開的蘇聯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宣布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正式成立。隨後,1924年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成為加盟共和國,1929年塔吉克斯坦、1936年哈薩克斯坦與吉爾吉斯斯坦先後成為加盟共和國。


盡管在1936年與1977年的憲法中都規定各加盟共和國有權與外國建立直接聯系,如1936年憲法第十八條第1款有以下規定:"每一個加盟共和國均有權與外國發生直接關系,與之簽訂協定,互換外交代表及領事。"但實際上,長期以來,中亞各國並沒有這種權利,它們的外事活動均由聯盟中央,即莫斯科決定和控制。至於外貿權,由於蘇聯長期實行外貿壟斷,各加盟共和國的外貿活動亦皆由聯盟中央決定。到了戈爾巴喬夫執政時期,由於民族問題日趨尖銳,擴大了各加盟共和國的權利。但總的來說,在蘇聯時期,在高度集權的政治、經濟體制條件下,包括中亞國家在內的各加盟共和國權利是十分有限的,都得聽從莫斯科的指令。


蘇聯解體後,中亞五國成為獨立自主的民族國家。但由於缺乏獨立治國的歷史經驗,又長期是沙俄與蘇聯的一部分,必然使中亞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與蘇聯繼承國俄羅斯有著千絲萬縷的緊密關系。之後,中亞國家又加入了獨聯體。這樣,它們與原蘇聯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多數加盟共和國繼續保持著特殊的關系,而主導獨聯體的是俄羅斯。


從俄羅斯來講,其在中亞的利益訴求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恢覆其在中亞能源地緣政治格局中的主導地位。俄羅斯的能源戰略不僅體現在經濟層面,還體現在政治和外交層面。中亞是俄重要的能源通道,俄羅斯在中亞能源領域的參與度很高,是俄羅斯能源出口多元化戰略中重要的一環。俄羅斯與中亞在能源領域的合作,不僅可以給俄羅斯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還能對俄羅斯進一步實施能源外交戰略提供很好的助力。俄在這一領域的主要利益訴求體現在對該地區能源運輸的控制,不斷加強在中亞能源市場的存在,力求獲得更多的主動權,包括對能源的定價權。


實現地區一體化的地緣政治利益。中亞地區是俄羅斯主導的歐亞一體化進程的重要環節。俄羅斯的中亞政策的根本目標是成立其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進而實現獨聯體地區的一體化。


通過引進勞動移民實現與周邊國家的外交利益和民族利益。中亞國家是俄羅斯外來勞動移民的主要來源地。這種地區內的移民流,從周邊外交的角度出發,可以說是重要的調節區內國家關系的柔性杠桿。這不僅推動了俄在中亞的地緣政治利益的實現,還有利於維護邊境地區和移民輸出國的社會穩定,擴大俄在中亞地區的民族影響力。對中亞國家而言,移民匯款對部分中亞國家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某些國家的移民匯款可占到 GDP總值的47%,在一定程度上也拉近了他們與俄羅斯的關系。


維護周邊地區的安全利益,平衡美國、中國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力。美國在"911事件"後,擴大了在中亞地區的軍事存在;而中國與中亞國家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的合作穩步展開,在經濟和金融合作領域和維護地區安全方面成果顯著。近年來世界主要大國以及歐盟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力和參與度都在逐步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給俄羅斯帶來了競爭。而中亞安全局勢覆雜多變,依舊面臨諸如恐怖主義、宗教極端主義、跨國犯罪、毒品貿易、非法移民、生態災難等各種安全威脅,加之美國撤軍對阿富汗局勢的影響暫不明確,都對俄羅斯在中亞的利益構成挑戰。


俄羅斯必須平衡各方力量,完善安全合作機制,維護好該地區的安全利益。只有在保障地區局勢穩定的前提下,才能維持與中亞國家的經貿關系與經濟增長,繼續保持在中亞地區傳統的絕對優勢,從而獲得更大的利益保障。


而對於中亞國家來說,與俄羅斯建立良好的國家關系,從安全、經濟發展、體制轉型與平衡外交等諸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需要強調的是,隨著中亞國家社會經濟的穩步發展和執政能力的不斷提升,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和獨立自主意識也普遍增強,在經貿關系中會盡力保持其政治上的主權獨立性。



歐亞聯盟中的俄羅斯與中亞


2011年10月3日,普京在俄羅斯《消息報》發表了題為《歐亞大陸新一體化計劃:未來誕生於今日》的文章,首次明確提出在原蘇聯地區建立"歐亞聯盟"。這一戰略設想的主要點是要把歐洲與亞太地區聯系起來,使獨聯體國家在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實施地區的經濟一體化。歐亞聯盟將擁有超國家機構的主權國家聯盟,它的建成並不斷發展後,可成為世界經濟與政治中強大的一極力量,這亦可避免獨聯體國家在國際社會被邊緣化的危險。普京的歐亞聯盟戰略提出後,很快得到了哈薩克斯坦總統納紮爾巴耶夫與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的支持。這兩國總統先後發表署名文章,力挺歐亞聯盟構想。


歐亞聯盟構想的提出並不突然,有其發展過程。歐亞聯盟的前身是俄、白、哈三國的關稅同盟,於1995年1月成立,後來吉與塔也先後加入。到2000年10月,俄、白、哈、吉、塔五國總統簽署了成立歐亞經濟共同體的條約,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烏克蘭於2006年加入。在2012年12月19日舉行的歐亞經濟共同體峰會上,普京提出,該共同體已完成了自己的任務。所以筆者認為,歐亞聯盟其實質是以之前的共同體為基礎,在爭取更多的獨聯體國家參與的情況下,構建橫跨歐亞大陸的區域一體化合作機制。歐亞聯盟構想的提出,並不意味著普京要恢覆蘇聯。


2014年5月29日俄哈白簽署了成立歐亞經濟聯盟條約,從2015年1月1日起運作。普京強調,歐亞聯盟是開放型的,但主要是獨聯體國家,其中首先是中亞國家。


通過歐亞聯盟實行歐亞一體化的進程不會很順利,可以說任重而道遠,主要原因有:


第一,歐亞聯盟是否僅限於經濟聯盟還是會發展到政治聯盟。在俄羅斯的思想深處,力圖通過經濟聯盟最後發展成政治聯盟,這對獨聯體國家(除白俄羅斯盧卡申科讚成應形成政治聯盟),特別是其中的中亞國家都是難以接受的。這些國家認為,如歐盟聯盟發展成政治聯盟,很可能就會影響其獨立的主權國家地位,正如哈總統納紮爾巴耶夫署名的文章中說的:"在建設歐亞聯盟過程中,不主張國家政治主權演變。"他強調,作為歐亞聯盟的國家聯合體"應以平等、互不幹涉內政、尊重主權、互不侵犯領土等為原則"。2012年,俄國家杜馬主席納雷什金提出成立"歐亞議會"的倡議,就遭到冷遇,得不到響應。


第二,歐亞聯盟由俄羅斯主導,這是毫無疑問的,但俄要起到主導國家的作用,不只是做組織協調工作,還必須對歐亞聯盟參與國在經濟上給予利益。對經濟較為落後的中亞國家來說,加入歐亞聯盟自然希望從俄羅斯得到經濟實惠。而問題是,對俄羅斯來講,其經濟本身是個軟肋。


近幾年來俄經濟增速大幅度下滑。2013年GDP增速降為1.3%,2014年第一季度環比下降0.5%。世界銀行估計,2014年俄經濟甚至有可能萎縮1.8%。問題的嚴重性還在於俄經濟這種下行趨勢具有中期或較長時期的特點,即將在相當一個時期經濟處於低速增長期。特別應指出的是,由於烏克蘭事件,西方對俄的制裁對其經濟也會產生不小影響。2014年第一季度從俄撤資約700億美元,全年估計為1500億美元。


在俄羅斯目前的經濟情況下,其在歐亞聯盟中的主導作用將受到制約,而中亞國家亦將對歐亞聯盟能給它們帶來多大經濟利益產生疑慮。再說中亞國家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一直在大國之間搞平衡外交,大搞實用主義,一旦從歐亞聯盟中難以獲得其所需的經濟利益,必然會拉緊與中國或美國的關系。


第三,中亞國家本身存在的問題,如經濟發展水平低,各國水平差異,他們之間本就很難形成統一的經濟空間,相互在領土(烏、吉、塔三國間)、水資源利用、哈與烏爭奪地區大國地位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分歧。


第四,烏克蘭問題的影響。俄一直十分重視烏克蘭參與歐亞一體化進程。烏克蘭不論從經濟還是綜合國力來講,都是居獨聯體中的第二位。它的國土面積在歐洲僅次於俄羅斯,居第二位。烏是俄再次崛起的一個重要因素,俄羅斯離開了烏克蘭就不再是一個強大的歐亞大國。正如布熱津斯基指出的:"沒有烏克蘭,俄羅斯不能成為帝國。"因此,俄羅斯與烏克蘭加強經濟合作具有頭等的重要意義。為此,俄羅斯一直在努力強化與烏克蘭的經濟合作。如2011年4月普京訪烏克蘭時希望烏加入關稅同盟,並論述了加入後烏在經濟上得到的利益。不過烏克蘭未能允諾,並提出了若幹理由。但說到底,根本原因是烏克蘭不想改變參與歐洲經濟一體化的既定政策,認為如參加歐亞聯盟就改變了烏克蘭發展面向歐洲的大方向。


雖然克裏米亞"脫烏入俄"已既成事實,2014年4月17日,烏克蘭、俄羅斯、美國與歐盟四方在日內瓦會談達成協議,之後又簽訂停戰協議,但這並不意味著烏克蘭危機的結束。俄與烏及西方國家將就烏今後的走向繼續展開劇烈的爭鬥,在此情況下,烏根本不可能考慮加入俄主導的歐亞聯盟。所以,即使2015年形成歐亞聯盟,也將顯得十分弱勢。


"絲綢之路經濟帶"中的中、俄與中亞國家

2013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哈薩克斯坦期間,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後,這一倡議引起了國內外政界與學術界的關注。


這一戰略構想的提出,對中國國內來講,是與我國進一步深化西部周邊地區的區域大合作有關。中共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加快沿邊開放步伐,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格局"。這一戰略構想對中國的意義表現在這幾個方面:有利於欠發達的中部與西部地區的發展;有利於減少對南中國海與馬六甲海峽的依賴;在上合組織合作受到一些限制(如自貿區難以實現,成立開發銀行難以成行等)的情況下,可擴大經貿合作空間;有利於新疆地區穩定;有利於中國應對美國倡導的力圖排擠遏制中國的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與希拉裏2011年9月提出的繞開中國與力圖孤立中國的"新絲綢之路戰略"。這一經濟帶涉及30億人口,搞好了有可能成為全球發展的新一極。


從國際視角來看,這一倡議有利於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深化,符合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要求,也有利於新興國家的戰略協助。隨著經濟合作的發展,政治上的合作與和諧也將強化,對地區安全也將是一個有利因素。


"絲綢之路經濟帶"合作的領域十分廣泛,筆者認為,應把交通運輸基礎設施與能源兩大領域的合作作為重點。


"絲綢之路"顧名思義就要有路,即要形成經濟帶就要鋪設交通運輸通道。


"絲綢之路"將是一條特殊的從亞洲(具體說從中國西部)到歐洲的交通運輸走廊,是一條幾乎穿越整個歐亞大陸的跨國運輸走廊。新的運輸通道建成,不只能便利商品和服務貿易的流通,還可以催生出新的工業群、新的產業和技術。如這一計劃能實現,中國將縮短貨運周期。現在中國商品走海路到歐洲需要45天,走西伯利亞大鐵路需要兩個星期,走新的絲綢之路則不超過10天。這條運輸走廊的建設,俄羅斯、中亞國家都將得益。


問題是,不論是俄羅斯還是中亞國家,在交通運輸設施方面都並不很發達,特別是俄羅斯東部地區較為落後。《俄羅斯聯邦遠東和外貝加爾1996-2005年及2010年前社會經濟發展專項綱要》指出:"遠東和外貝加爾占俄羅斯疆土的40%,交通運輸網欠發達。這是制約其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與全國的平均數相比,按1萬平方公裏計算,該地區公共使用的鐵路經營長度比全國少2/3,硬面公裏比全國少4/5。"


普京在中俄經濟論壇上談到加強兩國區域合作問題時指出:"地區合作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發展地區的基礎設施,包括建立邊境貿易綜合體、過境站和過橋通道。我們希望,無論是俄羅斯的還是中國的企業家都應把現錢投出來建設基礎設施。"


哈薩克斯坦在世界銀行的支持下,制定了"2020年前國家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及發展規劃"。哈總統認為,運輸領域正成為歐亞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從上述計劃來看,哈在交通運輸設施建設方面面臨著巨大的任務,如要對3萬公裏的幹線公路進行翻修,2020年前將4500公裏的國道建成為一級公路。鐵路建設現代化是哈發展交通運輸中的一個重點,要建設若幹新的鐵路線,還有翻修650個火車頭、2萬個貨運車廂和1138個客運車廂。另外,哈、俄、白三國的鐵路部門還要在運營聯合運輸物流公司的框架內,解決基於同一窗口、統一規程、相同定價標準等原則基礎上的一體化服務。


目前,中國有兩條鐵路與哈連接,一條是在阿拉山口,一條在霍爾果斯口岸。在這一口岸依托鐵路,中哈兩國已建立起跨國國際合作中心與國際合作區,預計到2018年貨運量可達到2500萬噸。中哈兩國鐵路、公路的相通,意味著中國與中亞各國都相連接了起來。之後,再建中吉、中烏鐵路,這樣就可以形成較為完整的中亞立體交通網。

以上情況說明,不論是俄羅斯還是中亞國家,要適應"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發展的需要,加強交通運輸設施的建設,是一項十分迫切的任務,但這些國家在資金與技術等方面都需要發展與國外合作。因此,中國在這一領域可以成為重要的合作夥伴。
當然,能源合作也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具有重要與現實意義。

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在地理上比較接近的國家集中著大的能源生產國與出口國和大的能源消費國與進口國。前者有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阿塞拜疆、伊朗等國;後者有中國、印度等國。能源資源國與消費國兩者之間的合作,對雙方的能源安全都是十分重要的。


上面提到的一些國家之間,在能源領域的合作已有相當的基礎。拿中俄兩國來說,經過雙方努力,能源合作已經取得不少進展,2013年中國從俄進口石油2435萬噸,這個供應量將逐步增加,並且在電力、煤與核能方面都有合作。2014年5月21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在上海簽署了《中俄東線供氣購銷合同》。根據雙方商定,從2018年起,俄羅斯開始通過中俄天然氣管道東線向中國供氣,輸氣量逐年增長,最終達到每年380億立方米,累計30年。可以說,該項合同簽署將是中俄能源合作領域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突破。今年5月的普京訪華,中俄雙方都明確提出,要建立全面的能源合作夥伴關系。


另外,2012年,哈薩克斯坦向中國出口石油1070.37萬噸;2013年土庫曼斯坦向中國出口天然氣241億立方米,比2012年增加了22%,占我國天然氣進口總量的一半;烏茲別克斯坦對中國出口天然氣逐年增加,到2016年可能達到250億立方米。


今後,中、俄、哈、烏與土國家之間的油氣合作將會日益加深,幾國在資源開發、資金、技術等方面也有很強的互補性,合作將朝著上、中、下遊多領域並舉方向發展。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黑龍江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來源:經濟觀察網)(愛思想網站 2014-10-31)

Views: 10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