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完田野,寫故事修練筆功,洞察行為模型(Work Model)。

好故事,才會有影響力。

在我們質性研究者進到田野的時候,要把所觀察到的受訪者行為寫成一個故事或行為模式。這個過程有些方法論的書稱之為「行為塑模」,而我則喜歡用「故事敘說」,本質上就是一個故事。

研究上,我們稱「行為塑模」為第一層級之資料分析[1]。而第二層級是資料分析之「描繪分析」。現在,我們先來探討究竟什麼是第一層的資料分析?在分享田野經驗中,我們曾經談論過,進了田野應該問什麼?做什麼?帶什麼回來?等等;本文的目的在於分享轉為故事的4個歷程,以及故事的5種型態。


四個轉型歷程將「資料」變「故事」

田野經驗裡,不外乎必須立即將資料變成故事。但許多初學者卻不知如何進行,我將此資料轉型區分為4個歷程,說明如下:

第1次資料轉型:訪談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我們必須將帶錄音回來的資料,先整理成「逐字稿」。同時寫下這次訪談的觀察、心得與所想起的理論觀點等,我們稱這些心得為「研究筆記(research note)」。第二件事情是泡田野後所整理的研究筆記,您可以記錄你所觀察到的現象?你發現了什麼有趣的問題?您最好列出三個學習點來分析此次田野的心路歷程。

第2次資料轉型:接著,作者將「資料」變為「小故事」的過程。訪談後的第三件事情,我們把「逐字稿」寫成兩小一大的「故事」。這時,您將現場文本轉型成為每一個故事文本。您可以運用問題意識、人事時地物的三個技巧撰寫故事文本,作為資料分析的素材。同時做第四件事情,你也可以製作故事的「便利貼」;也就是把故事的關鍵字或是一句話找出來,變成意義單位並寫在便利貼上;「給意義」使資料變成具有意義的小便利貼。那麼,這些小便利貼(意義單元)作為日後分析的素材;「給意義」也就是紮根理論的「開放性譯碼」。

當我們累積了好多的小故事後,我們還可以透過重組便利貼的作法,把相類似的故事「分類」並「貼標籤」,許多故事集合而成為「構念(construct)」。將故事做一個延伸的描述,這就是所謂紮根理論的分類辦法。我們選擇的那些小故事變成了新構念,這就是紮根理論的「選擇性譯碼」,也就是分類與貼標籤的過程。

第3次資料轉型:研究者借用理論來詮釋「小故事」,鋪陳並發展出具有主軸思維的故事線。「小故事」在理論的牽引之下,依理論主軸發展成為具理論見解的故事。此階段相當於紮根理論的「主軸譯碼」,意思是經過「給意義」、「分類」、「貼標籤」後,最後依主軸挑選出恰當的便利貼,撰寫成背後具有研究主軸的完整故事。

第4次資料轉型:研究者將具有研究主軸的完整故事,經過最後的「修飾」而變成論文中的故事情節。「修飾與潤稿」的意義包括:第一,修飾故事的流暢度(flow);第二,故事前後的連貫性與轉折點是否有不合理之處;第三,引言是否置於正確的位置與符合合理度,是否使用第一人稱?經過「修飾」與「潤稿」的打扮,最後,故事成為論文第四章研究發現裡的故事敘說;也就是第一層級的資料分析。

試問,將4次轉型後,且經過專業修飾與潤稿的故事到底長什麼樣子呢?以下,我以5種型態來呈現資料。

資料呈現的五種型態:

質性資料之呈現技巧就是以故事說明有趣的現象。用故事去描繪受訪者或是現場人的行為模式,因此又稱為「行為塑模」或者「故事敘說」。接下來,我介紹5種行為模式。這些方法是我參加資策會訓練課程時,將講者的教導以及加上我個人過去的經驗整理而成,特別提供研究者據此型態,發展出適合情境運用的各種行為模式。


第一種型態:角色互動模式(互動模式):

第一種型態是「角色互動模式」。研究者在轉換資料撰寫故事的過程中,須特別注意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譬如:A要如何跟B互動?然後B又如何跟C互動,所有互動的過程都在故事中詳加著墨。例如:先生與太太的互動、先生與小孩的互動有所不同。您可以繪製一幅人際互動模式的關連圖,從圖中也可以釐清誰是關鍵角色,不同的角色如何於互動中產生共識。


第二種型態:文化模式(因素、情境模式):

第二種型態是「文化模式」。該模式關注於「為什麼受訪者會表現出這樣的行為呢?觀察其行為的意義意識,探索究竟什麼環境、或是哪種因素,會影響到這個行為模式;因此,也可以稱為「情境模式」。舉例來說明:假設A找B打架,重點在於兩人打架的原因。例如:有可能是B講了一些話而激怒了A的情緒,導致A有這樣脫序的行為;因此,我們要去探討這個行為背後的因素和情境,這就是文化模式的技巧。

其次,那什麼是情境因素呢?情境融入的因素有很多種,有一種可能是「當下的環境、氣氛、心情、燈光等實體情境。例如:一塊一模一樣的蛋糕,其位置放在路邊攤,或擺在星巴克店裡的漂亮櫥窗中。就是因為情境有所不同;所以,感受與行為深受其影響。當我們探討行為背後的影響因素時,就稱為「文化模式」。


第三種型態:流程模式,以What說明How

第三種型態是「流程模式」。流程模式可以用SOP(指標準作業流程),或者事件發生的過程。簡單來說,研究者透過故事的順序來說明事件的前因後果,將資料簡單分類出概括的流程。例如:您從事醫院管理服務創新之研究,有一個病人來到了醫院他會先去掛號、然後等待看病、最後是拿藥。倘若,研究者訪談欲瞭解其看病流程之缺失;那麼,研究者可以以流程模式說明病人跑了哪些流程?包括:掛號流程、看病流程與領藥流程。例如:我們畢業前需要辦理離校流程、進入學校的註冊流程等;這些都是一種用流程模式說故事的範例。

通常,我們泡田野的時候就會注意到組織或企業,其執行任務時會經過哪些流程。舉個例子,一位中山博士生跟我討論,他正研究外國人來台創業的流程,他隱隱約約將其創業總歸納為三個流程:

流程一:異地適應這個外國人初期因為某種因素,例如:婚姻、工作來到了台灣,我們將這個創業流程一取一個名字。
流程二;創業適應這位創業家開始有一些轉變,例如:從一個外國旅客的身分,變成本國創業者的身分。

流程三:認同轉換在台灣創業與生活一段時間之後,他又回到他的母國;但卻覺得格格不入。所以,他對台灣產生了一些新的認同,他覺得來到台灣適應的情形反而較母國好。我們稱此流程為「認同轉換」。因此,要研究外國人來台創業,我們以此三個流程說明創業流程。

研究其他議題時,當我們需要特別去看過程(process)的話,那就可以運用流程模式來說明。例如:我研究半導體產業時,我得去了解一個排除異常事件的過程,就可以運用流程模式敘說故事。


第四種型態:物件模式(圖片、照片):以物件帶出意義

第4種型態是「物件流程模式」。我們將焦點放在物件,透過實體的物件講故事,並帶出意義。它可能是一些小配件、小飾品、圖片或是擺設,例如:經理桌上擺關公或是觀世音菩薩的神像,這就是一種物件。

接下來,我要敘述一個關於「物件改造」的例子;這是我在資策會上課時所聽到的。故事的背景是高雄市公車,想像一位乘客上了公車,拿了「台灣通」要在感應機器上,卻經常無法感應。原因是,感應區的上方貼了一張與台灣通卡片相同的圖片;所以,當乘客想要感應的時候自然會去尋找相同的符號做感應。可是,因為圖片的區域並不是感應區,所以無法扣款。真正的感應區是在那張圖片下方的區域。因此,造成乘客與司機莫大的困擾。

於是,很多司機面對這種情況,於是開始改造物件;他們就原來的圖片用紅筆劃上打「X」符號,在真正的感應區上畫一個相同的框框,框框裡面寫著:「請在此處感應」。所以,當我們研究服務創新,我們於田野觀察消費者行為的時候,我們也許可以舉出幾個特別物件,去描述並探討使用者的行為模式。


第五種型態:實體模式(服務藍圖):

第4種型態是「實體模式」,也就是服務行銷領域的服務藍圖。服務藍圖上標示內場跟外場之服務流程與動線。此模式根據實體的動線與作業以流程方式呈現。實體模式與流程模式的差異如下:流程模式是指某一個事件或是行為的流程,而實體模式比較偏向於把服務動線的過程畫出來;說明當您今天去的醫院或是餐廳時,有哪些是屬於內場服務?哪些屬於外場服務?

若我們從事服務創新議題時,首先,我們可以先繪製服務藍圖,基於服務藍圖說故事。其次,我們再從此服務藍圖裡面,洞察有哪些服務缺口(GAP)?最後,我們可以探討服務缺口的內涵?為何會有此缺口?或者根據這些缺口探討解決之道。


故事敘說,以思維與筆功交織成「真實」

故事精彩,不僅呈現資料也呈現真實度,「意義」也就呼之欲出。「行為塑模」或「故事敘說」的主要目的在於提醒我們從田野回來後,如何將一問一答的訪談稿資料加值為「故事」或描述「行為模式」,也就是所謂的第一層資料分析。

如何把所觀察的事情,轉換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呢?我的經驗是資料得經過4次轉換的過程,不斷地反芻才會越來越像個精彩故事。這次參加2010AOM時,Bechky學者提及她一次又一次地檢視資料、製作表格,來回不斷讀資料;每次閱讀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您的作法可於方法論中使用「開放性譯碼」、「選擇性譯碼」及「主軸譯碼」來描述這個資料分析過程。

最後,您可以運用這五種行為模式協助您呈現您的故事。或許,您得呈現一個事件之流程,那您不妨試試以「流程模式」說故事。當您想要去探討實際情況的背後之因素,那您可以採用「文化模式」,將影響因素整理出來。總之,資料得轉成故事才會有影響力。

[1]指第3次資料轉型:將「小故事」變為「借理論詮釋之後的故事」


一邊寫故事,一邊寫研究方法

你這些寶貴的經驗對ASE或學術界都是很好的教材, 看到你那張表,可以確認你有好好反省過你的資料, 我們也都知道『許多感覺只有自己知道,很難以文字表達』 恭喜你通過人生另一個階段,有一個嶄新的開始。


精彩的故事使人眼睛一亮

背影、寡婦的例子。

釐清故事中有趣的元素,將之鋪陳出一條故事線(主軸)。一邊寫故事,一邊想研究問題。用問題引導,相嵌正、反、合在裡面。適當的使用引言。『我與蘇老師儘管研究室就在對面,我們卻用MSN相約去吃飯』

Views: 13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