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遊,單純就字面意義可解釋為一種觀察動植物生態、自然環境的旅遊方式,也可詮釋為具有生態觀念、增進生態保育的遊憩行為。然而,這個名詞涵蓋了廣泛且模糊的概念,容易導致大眾的誤解,甚至刻意被扭曲。於是乎,在國際生態旅遊協會(The Ecotourism Society)及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的大力推動下,明確的將生態旅遊定義為:「生態旅遊是一種負責任的旅遊,顧及環境保育,並維護地方住民的福利」,逐漸改變世人對旅遊型態的樣貌。而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在綜合了國內、外學者的意見後,於2003年底提出的「生態旅遊白皮書」中進一步定義生態旅遊為:「一種在自然地區所進行的旅遊形式,強調生態保育的觀念,並以永續發展為最終目標」。以兼顧國家公園的保育與發展的前提下,教育遊客秉持著尊重自然、尊重當地居民的態度,並且提供遊客直接參與環境保育行動的機會,在積極貢獻的過程中,得以從大自然獲得喜悅、知識、與啟發。
為了讓大眾更清楚了解生態旅遊的定義,「生態旅遊白皮書」中提出了生態旅遊辨別的8項原則,如果有任何一項答案是否定的,就不算是生態旅遊了。

(一)必須採用低環境衝擊之營宿與休閒活動方式
(二)必須限制到此區域之遊客量(不論是團體大小或參觀團體數目)
(三)必須支持當地的自然資源與人文保育工作
(四)必須儘量使用當地居民之服務與載具
(五)必須提供遊客以自然體驗為旅遊重點的遊程
(六)必須聘用瞭解當地自然文化之解說員
(七)必須確保野生動植物不被干擾、環境不被破壞
(八)必須尊重當地居民的傳統文化及生活隱私

了解生態旅遊的定義後,推動生態旅遊時仍需整合5個發展面向,才能體現生態旅遊的精神。

(一)基於自然
以自然區域的資源為核心,將當地具有生態教育價值的生物、自然及人文風貌等特色,透過良好的遊程規劃與服務,使遊客得以深入體驗。因此自然區域之獨特資源,為規劃及經營生態旅遊之必要條件。

(二)環境教育與解說
以體驗、瞭解、欣賞與享受大自然為重點,經由營造遊客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並透過對旅遊地區之自然及文化資產提供深入且專業的解說,藉由行前及途中適時給予正確資訊,透過解說員的引導與環境教育活動的融入,提供遊客不同層次與程度的知識、識覺、鑑賞及大自然體驗。

(三)永續發展
生態旅遊地區的發展及經營方法,以實踐自然資源之永續保存、保護當地生物多樣性的資源及其棲地為發展原則,不但必須將人為的衝擊降至最低,並能透過旅遊活動的收益,加強旅遊地區自然環境與文化資產之保育,因此永續發展才是生態旅遊的最終目標。

(四)環境意識
結合了對自然環境的使命感、與對社會道德的責任感,並積極發揚此種理念的認同擴及遊客。期望藉由解說服務與環境教育,啟發遊客對地方傳統文化與生活方式的尊重,鼓勵遊客與當地居民建立環境倫理,提升環境保護的意識。

(五)利益回饋
生態旅遊的策略是將旅遊所得的收益轉化成為當地社區的保育基金,操作方式包括鼓勵社區居民的參與,及透過不同機制協助社區籌措環境保護、研究及教育基金,以對當地生態與人文資源之保育提供直接的經濟助益,並使社區能獲得來自生態保育及旅遊發展的實質效益。

由上述可知,生態旅遊是一種負責任的旅遊,強調人與環境間的倫理相處關係,透過解說教育引導遊客主動學習、體驗生態之美、瞭解生態的重要性,並以負責任的態度與回饋行為,保護生態與文化資源,以達到兼顧旅遊、保育與地方發展共創三方共贏的局面。(收藏自 台灣國家公園網站

Views: 14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