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爾加,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北京大學兼職教授。著有《荀子新論》等專著多本,多年來一直潛心研究孔孟哲學,多年被評為學校“最受歡迎的老師”。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之後歷經4任皇帝,70多年,終於成就了後來漢武帝的豐功偉績。如果說作為劉邦左膀右臂的蕭何靠有為使其做上了江山,那麽在劉邦之後的漢惠帝又是依靠什麽來把把漢朝的基業繼續發揚下去的呢?公元前193年,蕭何在病危時,向漢惠帝推薦曹參繼任宰相。這就是歷史上“蕭規曹隨”成語的由來,從此曹參開啟了歷史上無為而治的先河,然而曹參的工作風格就是吃喝玩樂,無所事事。無為而治就是無所作為嗎?


這種無為而治實際上用的是歷史上一種哲學思想,也就是所謂的黃老道家,黃老道家是戰國時期產生的這麽一個思想流派,它是把老子的思想,老子無為,老子順自然無為的思想,和當時的社會實際相結合,吸收了一些儒家和道家的思想。黃老道家不像莊子的道家,莊子的道家消極避世,那麽黃老道家是積極入世。它只是把老子的自然無為的思想,作為一種用世的方法,用來治世,而不是用來消極避世。在這種思想中,包含這樣一種說法,老子說過“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道按照道來做,那就是無為,無為才能無所不為,作為統治者,你要守著無為而治的原則,這樣萬物可以自我化育,萬物可以自我運行。


之所以當時以曹參為代表的這些統治者,他們能夠用無為而治的思想,這是由當時社會的一種特殊的背景,特殊的條件決定的,那麽當時社會是一種什麽特殊背景,什麽特殊的條件呢?大體說來,有這樣一些情況,那麽這些情況決定了統治者不能不用無為而治,不能不使用黃老道家。中國政法大學方爾加教授,將為您講述恢弘漢朝的歷史一頁。


(演講全文)

今天我給大家講漢代初期的無為而治,在漢高祖劉邦和蕭何死了以後,漢朝的皇帝是漢惠帝,漢惠帝漢朝的宰相是曹參,這個曹參他的工作風格和蕭何不一樣,這個史書記載曹參整天在家裏飲酒作樂,好像是無所事事。在任用其他的官員方面,曹參是這樣,如果哪個官員辦事特別嚴格,特別較真的話,曹參就不用他,曹參願意用什麽樣的人呢,願意用那些比較粗,比較和緩,大而化之,不那麽苛察,不那麽細致的人,願意用那樣的人,凡是特別細的特別較真的他不用。那麽周圍的很多官員看了以後,心理很不安,覺得這樣好像他有點怠工,不工作,都感到很不安,很快曹參這些作為就傳到漢惠帝的耳朵裏,那麽漢惠帝也很擔心。當時曹參的兒子在朝廷裏頭做官,漢惠帝就把自己的擔憂跟曹參的兒子說了,意思是你看看你父親現在,先帝去了,我們要靠你的父親來把朝廷的工作做好,可是你父親這種態度,這麽個作為,希望他的兒子希望曹參的兒子呢,能夠勸一勸曹參,勸一勸這位老臣。那麽曹參的兒子回去以後,因為曹參的兒子對自己的父親也有看法,覺得你看這個父親整天好像不正常工作,不好好工作,消極怠工,他也有看法。所以他就回去開始勸他父親,把皇帝的憂慮把漢惠帝對他的憂慮,跟他說了,這個曹參不但沒有接受兒子的意見,反而對兒子態度非常不好,還打了兒子,說兒子不懂事,那麽這個漢惠帝知道以後,決定親自登門,去勸一下曹參。那麽漢惠帝登門了,見到曹參,談了自己的憂慮,他說你看現在很多工作需要做,可是丞相您卻是這麽一種態度,這麽一種姿態吧,那麽這種姿態對工作很不利,希望丞相能夠積極地開展工作。這個曹參當時就問這漢惠帝,說陛下您比漢高祖您覺得怎麽樣?漢惠帝說我哪比得了高祖,我絕對不能跟高祖相比,我達不到高祖那個程度。曹參就問,說陛下您看看我和蕭何丞相比又如何呢?那麽漢惠帝說那好像也是不如蕭丞相,當然不如蕭何了。那麽曹參這個意思很清楚,讓這個漢惠帝跟漢高祖比,然後把他和蕭何比,都不如。然後曹參就說,既然我們都不如他們,而他們在去世之前,把各項規章制度,各種法度都已經給制定下來了,我們後頭的人不如他們,我們就守著他們的制度就可以了,照他們既定的制度去做就可以了,我們不必要在他們的制度之外再去有什麽其他的作為。所以漢惠帝馬上就明白了,這也就是歷史上所說的蕭規曹隨。歷史上把這種做法,曹參的這種做法叫無為而治,所以史書記載,漢代的無為而治應該是從曹參開始的。

這種無為而治實際上用的是歷史上一種哲學思想,也就是所謂的黃老道家,黃老道家是戰國時期產生的這麽一個思想流派,它是把老子的思想,老子無為,老子順自然無為的思想,和當時的社會實際相結合,吸收了一些儒家和道家的思想。黃老道家不像莊子的道家,莊子的道家消極避世,那麽黃老道家是積極入世。它只是把老子的自然無為的思想,作為一種用世的方法,用來治世,而不是用來消極避世。那麽當時漢初用的統治思想實際上就是這麽一種思想。曹參實際上用的就是這種思想,那麽在這種思想中,包含這樣一種說法,老子說過“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道按照道來做,那就是無為,無為才能無所不為,作為統治者,你要守著無為而治的原則,這樣萬物可以自我化育,萬物可以自我運行。老子還說過這種話,“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我無為,我做到了無為,老百姓自我化育,該種地種地,該休息休息,該做什麽做什麽,自我化育,自我生產,自我繁殖,自我休養生息,所以“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你不要老是今天想做這個事情,明天想做那個事情,老在老百姓所要求的之外,老百姓的生活之外,老想再附加做一些事情,用不著,你好靜,老百姓自我端正,用不著你去糾正老百姓,你別怕老百姓不端正,用不著你去端正,你只要靜止在那兒,老百姓自己就端正了:“我無事而民自富”,你不用再做什麽其它的工作,在老百姓的生活之外,你不用再更多地要求做其它的事情,老百姓自己就能夠恢復經濟,自己就能富裕起來:“我無欲而民自樸”,你沒有欲望老百姓就樸實,你欲望越多,那麽老百姓呢,他就不樸實了,他就越來越耍滑頭。那麽老子還說過這種話,說“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聖人也不要在老百姓不要在社會的人民的內心之外,人民的想法之外,人民的意誌之外,再有什麽其它跟他們不一樣的想法,你的想法應該跟廣大民眾,跟社會,成員之間的想法應該是一致的。所以說,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這是老子的思想,那麽黃老道家把這種思想拿來了。那麽漢初實際上用黃老道家的思想來進行它的治理,來進行統治這樣一種思想。

那麽這種無為而治的思想的運用,是需要一定條件的。你這個思想的運用必須適合當時社會的狀況,如果跟社會狀況不一致,你這個思想推行不下去,你這個思想運用不了,那麽之所以當時以曹參為代表的這些統治者,他們能夠用無為而治的思想,這是由當時社會的一種特殊的背景,特殊的條件決定的,那麽當時社會是一種什麽特殊背景,什麽特殊的條件呢?大體說來,有這樣一些情況,那麽這些情況決定了統治者不能不用無為而治,不能不使用黃老道家,那麽大體社會當時是這麽一種情況,總的來說是社會矛盾比較緩和。

首先當時社會經濟需要恢復,當時的社會經濟可以說是普遍貧困,中國社會當時,漢朝剛建立,在這之前已經經歷了長期的戰爭,那麽中國從春秋戰國時代就是戰爭,這個戰爭的規模從春秋到戰國時期,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大。大家都知道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那個長平之戰秦國一下消滅了趙國的主力45萬,就是這麽一場戰爭,一下死這麽多人。實際上長平之戰類似的戰爭很多,像秦國跟韓魏聯軍打仗,白起消滅了韓魏聯軍150多萬。那麽這種戰爭的規模說明什麽?戰國時期這個戰爭規模非常非常大,非常非常殘酷,這個社會人民的付出,整個社會老百姓的付出,非常非常大。最後,這個經過戰國後期,秦國統一全國的戰爭,全國終於統一了,統一以後老百姓是不是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呢?沒有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大家都知道秦朝的暴政,秦朝沒有給老百姓喘息的機會,而是繼續推行他的一些我們後來說的暴政,這些暴政包括很多,大量地大批地調用民力,修各種各樣大規模的工程,比如像長城,像石道,像驪山陵,同時還調兵攻打匈奴,所以老百姓,因為全國剛剛統一,統一了以後老百姓應該有一個喘氣的機會,但是秦朝建立以後沒有給老百姓喘氣的機會,而且秦朝的各項法度,非常苛,非常嚴,使人民感到喘不過氣來,使人們動輒就犯法,讓人們生活在驚恐的一種氣氛當中,整天心理非常不安,負擔又重,又感到驚恐,精神上感到不安定,精神上感到非常緊張。所以秦朝這種所謂的暴政很快就激起了人民的反抗,發生了秦末農民大起義,那麽秦末農民大起義以後,又是戰爭,這個反秦戰爭打得也是非常殘酷,全國性的戰爭,戰爭的規模也非常大。那麽接著呢,兩大支反秦力量,一個是劉邦的力量,一個是項羽的力量,他們把秦朝推翻以後,繼續打仗,因為他們倆要爭奪統治權,爭奪當皇帝,這也就是歷史上所謂的楚漢相爭。那麽這個楚漢相爭打了多少年,大約打了五年,而且也非常非常殘酷,大批的人被殺,大批的人流離失所。那麽這說明什麽呢?說明就是中國,從我說了春秋戰國,到秦,到秦末,到楚漢相爭,中國始終就沒有安定過,一直在戰爭中,一直在打仗,所以到漢朝剛剛建立以後,當時的社會經濟可以說非常非常殘破,人民的生活可以說非常貧困,不光人民生活貧困,整個社會包括那些貴族,包括那些功臣,包括皇帝的生活也都不富裕。大量的土地荒蕪,人口流失,人死了很多,很多地方沒有人。當時社會經濟殘破到什麽程度呢?我們可以舉個例子,比如這個當時的皇帝劉邦,當了皇帝嘛,那麽多少得講一些排場,排場可以不特別大,可以不特別豪華,但是簡單的排場,基本的排場要講的,因為你是天下之主,天下的皇帝。那麽他想弄四匹純白色的馬,配一套皇帝坐的馬車,就是皇帝的專車,用四匹純白色的馬配不出來,因為沒有這麽多馬,達不到這種要求,馬匹牲口大量地都服務於軍事,所以這樣的馬配不出來。而且據說當時的很多將相,將軍,丞相,一些大臣出門怎麽樣?沒有馬車坐還得坐牛車。可見當時社會整個大家貧困到,你看統治者尚且如此,普通老百姓就更別說了。

在農業社會,勞動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那麽光有土地不行,當時土地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大量的土地荒蕪,人沒有,人缺少,嚴重地缺少勞動力,沒有勞動力,農業生產就開展不起來。劉邦當時到外面視察的時候,路過一個地方,這個地方當時叫曲逆。歌曲的曲,逆反的逆,這個地方大概在現在河北的完縣,西南,它大概屬於保定地區管,路過這個曲逆地區,這個曲逆地區在秦朝的時候當時大約有三萬戶人家,那麽劉邦到外頭去視察,路過這個曲逆地區的時候,當時那個地方有多少人呢?大概有五千戶左右,那也就是秦朝時期的六分之一。可是劉邦路過這個地方的時候,卻驚嘆這個地方人夠多的,劉邦當時說了這麽個話,說“壯哉,縣!”,這個縣人夠多的,實際他並不是說大,不是說面積大,而是說這個縣人夠密集的,人夠多的,劉邦說“吾橫行天下,獨見洛陽與近而”。我打遍天下,走了很多地方了,又打仗又視察,我也就見到洛陽有這麽多人口,人口有這麽密集,也就看到洛陽。所以人口也就相當於原來的六分之一,卻使得劉邦這麽驚嘆,可見,當時其它地方人口流失到什麽程度,沒了,土地荒蕪了,沒了。而且想想洛陽,洛陽應該說在當時是數一數二的大都市。劉邦看到曲逆這個小地方,這些人口拿它跟洛陽相聯系,可見洛陽當時人口也不是很多。本來它是數一數二的大都市,這樣的大都市人口看樣子也不太密集,那麽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什麽呢?看出當時社會人口流失到什麽程度。所以當時社會總的來說,經濟上是一片雕敝,非常非常殘破,所以當時首要的第一個任務是什麽呀,就是恢復經濟,先解決大家的吃飯問題,這是什麽,最最重要的,第一要務。這個吃喝穿住問題都不解決的話,其它什麽問題都解決不了,經濟是基礎,這是漢朝初期無為政治,產生的第一個最重要的條件,大家都要去解決恢復經濟問題。

那麽由於經濟處於這麽一種狀況,所以當時的社會矛盾,像什麽階級矛盾,各個階層之間的矛盾就相當緩和,不是說社會矛盾一點沒有,但是相對來說社會矛盾在當時比較緩和的,因為什麽,因為當時農民可以說沒有什麽土問題,封建社會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沖突最主要是土地問題,那麽地主階級兼並土地,農民失去了土地,農民失去土地跟地主沖突,沖突起來,就爆發各種各樣的事情。那麽在當時社會在漢朝初期,這個問題可以說不存在,土地問題基本不成,我不是說所有地區,總體來說,土地問題不稱其為問題,有的是土地,你去種吧,你只要有能力,你就去種,土地基本上都可以滿足,問題不大,而且當時應該說地主也不多,都窮,社會普遍地窮,連統治者也窮,沒什麽可剝削的,大家的欲望也不那麽強烈,因為整個社會貧窮。後來經濟發展了,社會普遍比較富裕了,有了一些錢了,大家的欲望起來了,統治者的欲望起來了,那麽漢朝初期大家的欲望可以說沒有什麽太高的欲望,社會就這麽一種狀況,所以應該說當時的社會矛盾是比較緩和的,那麽整個社會大家的想法應該說是比較一致的,再加上在劉邦還有蕭何時期有一些問題,他們在一定的程度上已經給解決了。什麽問題呢?比如說諸侯王的叛亂問題,劉邦打下天下以後,封了很多他的老戰友吧,當初一起打天下的人,封了這些人為王,這些人和劉邦不是一個家族的,不是同姓,他們不姓劉,他們是異姓王,那麽劉邦打下天下以後呢,封了這些人為王,然後劉邦為了今後劉家的天下,把這些異姓王把一一都剪除了,應該說到漢惠帝到曹參時期怎麽樣,這個問題這個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問題不能說完全解決,百分之解決,但大體上應該說整個來說應該解決了,差不多,地方封的都是同姓王,後來出現了叛亂,開始應該說他和中央還是一致的。而且我說了經濟上比較殘破,不管中央還是地方,中央朝廷還是地方的那些小王侯們,大家第一先去發展經濟,所以應該說中央和地方的關系異姓王掃除之後,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應該說在一定的程度上已經緩和了。

Views: 13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