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於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民俗就是這樣一種來自於人民,傳承於人民,規範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民俗是人民傳承文化中最貼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種文化——勞動時有生產勞動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傳統節日中有傳統節日的民俗,社會組織有社會組織民俗,人生成長

的各個階段也需要民俗進行規範——結婚人們需要有結婚典禮或儀式來求得社會認同,在人的精神意識領域也有民俗——許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許掃地,如果進行打掃就會破壞來年的財運。 民俗現象雖然千差萬別、種類繁多,但是它也並非無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於集體,在時間上,人們一代代傳承它,在空間上,它由一個地域向另一個地域擴布——壓歲錢的風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證。當然,民俗也不是鐵板一塊,它在傳承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各種不同的版本,不然為什麽過年時北方吃餃子南方卻吃年糕呢?民俗學家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民俗的變異”。雖然民俗常常因為時過境遷而不斷改變,卻自有分明的類型或模式,您知道嗎?南方的吊角樓與北方四合院就是兩種不同類型民居建築。

民俗就是這樣一種來自於人民,傳承於人民,規範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我們置身其間卻不為其所累,甘願接受這種模式性規範的保護!

關於民俗的範圍與分類,不同的民俗學家由於不同的學術背景和特定的課題需要,都有自己的一套說法。劃分民俗的範圍和類別的原則總是與民俗的定義聯系在一起的,既然我們把民俗定義為群體內模

式化的生活文化,那麽,我們就以民俗事象所歸屬的生活形態為依據來進行邏輯劃分,於是,我們得到三大類八小類的民俗:

1.物質生活民俗

(1)生產民俗

生產民俗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區的社會大眾,在一

定生態環境裏進行生產實踐活動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物質文化事像。生產民俗的特征包括(一)地域性和季節性.;(二)功利性.;(三)技藝性.;(四)保守性與穩定性.;(五)經驗性.;(六)田園性.。生產民俗的類型包括種植業民俗、漁業民俗、林業民俗、畜牧業民俗、采集與狩獵民俗與副業民俗

(2)工商業民俗

包括手工業、服務業和商貿諸業等物質資料的加工服務

(3)生活民俗

生活民俗包括 服飾民俗、飲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與行旅民俗。它最先是以滿足生理需要為目的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社會的分工的復雜化,等級身份的嚴格化、生產條件的差異、人生儀禮的繁復,重大歷史事件的作用,以及宗教信仰、審美觀點、政治觀念、社會心理的差異等,各民族生活民俗也日趨多樣化、復雜化,它所滿足得已不僅是勝利的需要,同時也包含安全的需要、歸屬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等更高層次的需要。

2.社會生活民俗

(1)社會組織民俗

社會組織這一概念通常指有意識地建立,以便達到特定目標的社會單元,如軍隊、企業。社會組織民俗也就是指人們在建立並沿襲群體內的互動關系,推動群體事件的時候所形成的習俗慣制。社會組織民俗主要存在的三種形式是:①宗教組織民俗②地緣組織民俗③會社組織民俗

(2)歲時節日民俗

歲時節日民俗是指與天時、物候的周期性轉換相適應,在人們

的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具有某種風俗活動內容的特定節日。不同的時節,有不同的民俗活動,且以年度為周期,循環往復,周而復始。常建華先生的《歲時節日裏的中國》(2006年版,中華書局),為我們展現了古老中國的二十二個歲時節日,展示了歲時節日作為平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體現的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平民文化。這二十二個民俗節日包括元旦(春節)、人日、立春、上元、天穿與填倉、晦日·中和·二月二、花朝(花神節)、文昌誕、上巳、寒食與清明·浴佛·端午·夏至與天祝、七夕·中元·中秋·重陽。

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老北京就有關於春節的順口溜: 老婆老婆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燉羊肉,

二十七、殺公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福建人是最幸福的,一直能玩到農歷正月二十。福建漳州地區的年謠這麽說:

初一早初二早,

初三困夠飽,

初四豆幹炒,

初五假開,

初六拍囡仔尻穿,

初七平宵,

初八摸,

初九敬天公初十地公生,

十一有食福,

十二轉去拜,

十三人點燈,

十四結燈棚,

十五元宵暝,

十六倒燈棚,

十七人相找,

十八打瞌睡,

十九買物配,

二十做功課。

(2)人生禮俗

一個人從生到死,須經歷多熏社會禮俗的熏染,而最具人生階段特征和象征性禮儀特征的民俗事象是誕生禮、成年禮、婚禮、葬禮,這四種禮儀習俗構成了人生禮俗的主要內容。作為社會民俗文化,彜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活動中形成了一套極具民族特色的禮俗慣制,千百年的傳承,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規定著人們的思想觀念。下面以彜族為例解釋:

彜族的誕生禮較為簡單,不同地方的禮儀習俗不盡相同。就一般情況而言,產婦臨產時,孩子的父親須離家回避,由親戚或鄰居家婦女照顧產婦。嬰兒出生後,在其尚未便泄之前,接生者將一枚煮熟的雞蛋讓產婦吞食,以示吉祥。隨即將新生嬰兒置一木槽中用冷水洗浴,是為洗禮。嬰兒出生後3天,宴請親朋,延請畢摩誦經驅邪後,剪去

嬰兒後腦胎發,為之命名。或由孩子父親及其他長輩給嬰兒剪發、命名。

舉行成年禮,意味著被施禮者從孩童長大成人。彜族的成年禮主要是為女性舉行的,以女孩的換裙儀式最具代表性。換裙,涼山彜語稱“沙拉爾”意即換去童裙。女孩家要宴請親朋近鄰,請一位健康多子的婦女為女孩換上成年婦女穿的紅、黑(或藍)、白三截相連的百褶裙,以換下女孩原先所穿的紅白兩色的兩截童裙。隨即要將女孩原先腦後的獨辮從頭頂中際分開,梳成雙辮,戴上頭帕;再將女孩原先的耳珠線取下,換上銀質耳墜。參加儀式的親朋和近鄰則說一些俏皮話表示祝福。舉行換裙儀式後,女子從此可自由結交男友。

婚禮是彜族人生禮俗中極其重要的一環,極具民俗特征。不同地區彜族的婚俗禮儀各具特色,但不同程度地都保留了一些共同的古老習俗,如潑水、抹黑臉、哭嫁、唱酒禮歌、新娘婚前禁食、婚後“坐家”等。彜族的結婚禮俗一般均經歷戀愛擇偶、求婚或提親、占算婚姻的吉兇、訂親、擇婚期、迎娶成親、新娘回門等過程,具體做法各地彜族不盡相同。

彜族傳統的葬俗為火葬,人死後,或燔而揚起灰,或將骨灰裝於陶罐埋置地下。直至近代,各地彜族的喪儀葬俗有了一些變化,大、小涼山彜族基本上保留、沿用著傳統的火葬習俗;雲南、貴州、廣西部分彜族由於與漢族長期雜居,受其影響,漸行土葬。

3.精神生活民俗

(1)遊藝民俗

遊藝民俗是一種以消遣休閑、調劑身心為主要目的,而又有一定模式的民俗活動。它是人類在具備起碼的物質生存條件基礎上,為滿足精神的需求而進行的文化創造。從簡單易行、隨意性較強的遊戲,到競技精巧、有嚴格規則的競技;從因時因地、自由靈便的戲耍,到配合各種特殊需要的綜合表演,都屬於遊藝民俗的範圍。

遊藝民俗包括:A.口頭文學 B.民間音樂和舞蹈 C.民間戲曲與曲藝 D.民間競技 E.民間遊戲

(2)民俗觀念

諸神崇拜、傳說、故事、諺語等所代表的民間精神世界。

中國民俗文化是我國華夏文明的載體,它是中華文明傳統傳承的橋梁。有了它,華夏民族就有了根基,就有了自我,就有了底蘊,就有了傳承。

民俗文化,深深影響著民族的發展,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更應該從民俗文化出發,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底蘊帶給世界,讓中華民俗文化淵源流傳。(轉載自 第一文庫網)

Views: 8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