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藝術常被人視為娛樂的、消遣的玩物,故藝術的效果也就只是娛樂與消遣而已。有人反 對此說,為藝術辯護,說藝術是可以美化人生,陶冶性靈的。但他們所謂「美化人生」,往 往只是指房屋、衣服的裝飾;他們所謂「陶冶性靈」,又往往是附庸風雅之類的淺見。結果 把藝術看作一種虛空玄妙、不著邊際的東西。這都是沒有確實地認識藝術的效果之故。
藝術及於人生的效果,其實是很簡明的:不外乎吾人面對藝術品時直接興起的作用,及 研究藝術之後間接受得的影響。前者可稱為藝術的直接效果,後者可稱為藝術的間接效果。 即前者是「藝術品」的效果,後者是「藝術精神」的效果。
直接效果,就是我們創作或鑒賞藝術品時所得的樂趣。這樂趣有兩方面,第一是自由, 第二是天真。試分述之:
研究藝術(創作或欣賞),可得自由的樂趣。因為我們平日的生活,都受環境的拘束。 所以我們的心不得自由舒展,我們對付人事,要謹慎小心,辨別是非,打算得失。我們的心 境,大部分的時間是戒嚴的。惟有學習藝術的時候,心境可以解嚴,把自己的意見、希望與 理想自由地發表出來。這時候,我們享受一種快慰,可以調劑平時生活的苦悶。例如世間的 美景,是人們所喜愛的。但是美景不能常出現。我們的生活的牽制又不許我們常去找求美景 。我們心中要看美景,而實際上不得不天天廁身在塵囂的都市裡,與平凡、污舊而看厭了的 環境相對。於是我們要求繪畫了。我們可在繪畫中自由描出所希望的美景。雪是不易保留的 ,但我們可使它終年不消,又並不冷。虹是轉瞬就消失的,但我們可使它永遠常存,在室中 ,在晚上,也都可以欣賞。鳥見人要飛去的,但我們可以使它永遠停在枝頭,人來了也不驚 。大瀑布是難得見的,但我們可以把它移到客堂間或寢室裡來。上述的景物無論自己描寫, 或欣賞別人的描寫,同樣可以給人心一種快慰,即解放、自由之樂。這是就繪畫講的。更就 文學中看:文學是時間藝術,比繪畫更為生動。故我們在文學中可以更自由地高歌人生的悲 歡,以遣除實際生活的苦悶。例如我們這世間常有饑寒的苦患,我們想除掉它,而事實上未 能做到。於是在文學中描寫豐足之樂,使人看了共愛,共勉,共圖這幸福的實現。古來無數 描寫田家樂的詩便是其例。又如我們的世間常有戰爭的苦患。我們想勸世間的人不要互相侵 犯,大家安居樂業,而事實上不能做到。於是我們就在文學中描寫理想的幸福的社會生活, 使人看了共愛,共勉,共圖這種幸福的實現。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便是一例。我們讀到 「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 垂髫,並怡然自樂」等文句,心中非常歡喜,彷彿自己做了漁人或桃花源中的一個住民一樣 。
我們還可在這等文句外,想像出其他的自由幸福的生活來,以發揮我們的理想。有人說 這些文學是畫餅充飢,聊以自慰而已。其實不然,這是理想的實現的初步。空想與理想不同 。空想原是遊戲似的,理想則合乎理性。只要方向不錯,理想不妨高遠。理想越高遠,創作 欣賞時的自由之樂越多。
其次,研究藝術,可得天真的樂趣。我們平日對於人生自然,因為習慣所迷,往往不能 見到其本身的真相。惟有在藝術中,我們可以看見萬物的天然的真相。例如我們看見朝陽, 便想道,這是教人起身的記號。看見田野,便想道,這是人家的不動產。看見牛羊,便想道 ,這是人家的牲口。看見苦人,便想道,他是窮的原故。在習慣中看來,這樣的思想,原是 沒有錯誤的;然而都不是這些事象的本身的真相。因為除去了習慣,這些都是不可思議的現 象,豈可如此簡單地武斷?朝陽,分明是何等光明燦爛,神秘偉大的自然現象!豈是為了教 人起身而設的記號?田野,分明是自然風景的一部分,與人家的產業何關?牛羊,分明自有 其生命的意義,豈是為給人家殺食而生的?窮人分明是同樣的人,為什麼偏要受苦呢?原來 造物主創造萬物,各正性命,各自有存在的意義,當初並非以人類為主而造。後來「人類」 這種動物聰明進步起來,霸佔了這地球,利用地球上的其他物類來供養自己。久而久之,成 為習慣,便假定萬物是為人類而設的;果實是供人採食而生的,牛羊是供人殺食而生的,日 月星辰是為人報時而設的;甚而至於在人類自己的內部,也由習慣假造出貧富貴賤的階級來 ,大家視為當然。這樣看來,人類這種動物,已被習慣所迷,而變成單相思的狀態,犯了自 大狂的毛病了。這樣說來,我們平日對於人生自然,怎能看見其本身的真相呢?藝術好比是 一種治單相思與自大狂的良藥。惟有在藝術中,人類解除了一切習慣的迷障,而表現天地萬 物本身的真相。畫中的朝陽,莊嚴偉大,永存不滅,才是朝陽自己的真相。畫中的田野,有 山容水態,綠笑紅顰,才是大地自己的姿態。美術中的牛羊,能憂能喜,有意有情,才是牛 羊自己的生命。詩文中的貧士、貧女,如冰如霜,如玉如花,超然於世故塵網之外,這才是 人類本來的真面目。所以說,我們惟有在藝術中可以看見萬物的天然的真相。我們打破了日 常生活的傳統習慣的思想而用全新至淨的眼光來創作藝術、欣賞藝術的時候,我們的心境豁 然開朗,自由自在,天真爛漫。好比做了六天工作逢到一個星期日,這時候才感到自己的時 間的自由。又好比長夜大夢一覺醒來,這時候才回復到自己的真我。所以說,我們創作或鑒 賞藝術,可得自由與天真的樂趣,這是藝術的直接的效果,即藝術品及於人心的效果。
間接的效果,就是我們研究藝術有素之後,心靈所受得的影響,換言之,就是體得了藝 術的精神,而表現此精神於一切思想行為之中。這時候不需要藝術品,因為整個人生已變成 藝術品了。這效果的範圍很廣泛,簡要地說,可指出兩點:第一是遠功利,第二是歸平等。
如前所述,我們對著藝術品的時候,心中撤去傳統習慣的拘束,而解嚴開放,自由自在 ,天真爛漫。這種經驗積得多了,我們便會酌取這種心情來對付人世之事,就是在可能的范 圍內,把人世當作藝術品看。我們日常對付人世之事,如前所述,常是謹慎小心,辨別是非 ,打算得失的。換言之,即常以功利為第一念的。人生處世,功利原不可不計較,太不計較 是不能生存的。但一味計較功利,直到老死,人的生活實在太冷酷而無聊,人的生命實在太 廉價而糟蹋了。所以在不妨礙實生活的範圍內,能酌取藝術的非功利的心情來對付人世之事 ,可使人的生活溫暖而豐富起來,人的生命高貴而光明起來。所以說,遠功利,是藝術修養 的一大效果。例如對於雪,用功利的眼光看,既冷且濕,又不久留,是毫無用處的。但倘能 不計功利,這一片銀世界實在是難得的好景,使我們的心眼何等地快慰!即使人類社會不幸 ,有人在雪中挨凍,也能另給我們一種藝術的感興,像白居易的諷喻詩等。但與雪的美無傷 ,因為雪的美是常,社會的不幸是變,我們只能以常克變,不能以變廢常的。又如瀑布,不 妨利用它來舂米或發電,作功利的打算。但不要使人為的建設妨礙天然的美,作殺風景的行 為。又如田野,功利地看來,原只是作物的出產地,衣食的供給處。但從另一方面看,這實 在是一種美麗的風景區。懂得了這看法,我們對於阡陌、田園,以至房屋、市街,都能在實 用之外講求其美觀,可使世間到處都變成風景區,給我們的心眼以無窮的快慰。而我們的耕 種的勞作,也可因這非功利的心情而增加興趣。陶淵明《躬耕》詩有句云:「雖未量歲功, 即事多所欣」,便是在功利的工作中酌用非功利的態度的一例。
最後要講的藝術的效果,是歸平等。我們平常生活的心,與藝術生活的心,其最大的異 點,在於物我的關係上。平常生活中,視外物與我是對峙的。藝術生活中,視外物與我是一 體的。對峙則物與我有隔閡,我視物有等級。一體則物與我無隔閡,我視物皆平等。故研究 藝術,可以養成平等觀。藝術心理中有一種叫做「感情移入」的(德名Einfuluny ,英名Empathy),在中國畫論中,即所謂「遷想妙得」。就是把我的心移入於對像 中,視對像為與我同樣的人。於是禽獸、草木、山川、自然現象,皆有情感,皆有生命。所 以這看法稱為「有情化」,又稱為「活物主義」。畫家用這看法觀看世間,則其所描寫的山 水花卉有生氣,有神韻。中國畫的最高境「氣韻生動」,便是由這看法而達得的。不過畫家 用形象、色彩來把形象有情化,是暗示的;即但化其神,不化其形的。故一般人不易看出。 詩人用言語來把物像有情化,明顯地直說,就容易看出。例如禽獸,用日常的眼光看,只是 愚蠢的動物。但用詩的眼光看,都是有理性的人。如古人詩曰:「年豐牛亦樂,隨意過前村 。」又曰:「惟有舊巢燕,主人貧亦歸。」推廣一步,植物亦皆有情。故曰:「岸花飛送客 ,檣燕語留人。」又曰:
「可憐汶上柳,相見也依依。」並推廣一步,礦物亦皆有情。故曰:「相看兩不厭,只 有敬亭山。」又曰:「人心勝潮水,相送過潯陽。」更推廣一步,自然現象亦皆有情。故曰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又曰:「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此種詩句中所詠的 各物,如牛、燕、岸花、汶上柳、敬亭山、潮水、明月、春風等,用物我對峙的眼光看,皆 為異類。但用物我一體的眼光看,則均是同群,均能體恤人情,可以相見、相看、相送,甚 至於對飲。這是藝術上最可貴的一種心境。習慣了這種心境,而酌量應用這態度於日常生活 上,則物我對敵之勢可去,自私自利之欲可熄,而平等博愛之心可長,一視同仁之德可成。 就事例而講:前述的乞丐,你倘用功利心、對峙心來看,這人與你不關痛癢,對你有害無利 ;急宜遠而避之,叱而去之。若有人說你不慈悲,你可振振有詞:「我有鈔票,應該享福; 他沒有錢,應該受苦,與我何干?」世間這樣存心的人很多。這都是功利迷心,我欲太深之 故。你倘能研究幾年藝術,從藝術精神上學得了除去習慣的假定,撤去物我的隔閡的方面而 觀看,便見一切眾生皆平等,本無貧富與貴賤。乞丐並非為了沒有鈔票而受苦,實在是為了 人心隔閡太深,人間不平等而受苦。唐朝的詩人杜牧有幽默詩句云:
「公道世間惟白髮,貴人頭上不曾饒。」看似滑稽,卻很嚴肅。
白髮是天教生的,可見天意本來平等,不平等是後人造作的。
學藝術是要恢復人的天真。 1941年1月20日作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