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除了票房還剩什麽?

導讀:2016年剛剛過去45天,中國電影總票房就已經突破了百億大關。周星馳導演的電影《美人魚》票房再創新高,有望成為首個突破30億的華語電影。電影票房持續刷新紀錄的同時,“叫好又叫座”這類的評價卻越來越少見到了,看電影也逐漸成為了一種社交方式。  

《美人魚》口碑呈現兩極化,而部分國產片依然走“口碑差,票房高”路線。爭議和差評沒有阻攔電影票房的持續走高,難道只有離傳統意義上的“藝術電影”標準越遠,才能離票房越近。

銀幕數上漲,小鎮青年貢獻大

 

  中國電影票房近十年來呈現跨越式的增長,而內地影院銀幕數的增長速度也同樣驚人。

  2005年中國僅有銀幕2668塊,而美國銀幕數約4萬塊。近年來,中國銀幕數快速增長,很有可能明年底就會趕上美國銀幕數。如此爆炸式的增長,跟各個院線“跑馬圈地”分不開,使影院競爭空前激烈。“大家覺得影院是掘金行業,都往這裏投資,尤其是一線城市的競爭特別激烈。”保利影業發言人劉建峰坦言,像北京二環至四環之間的商業中心區,都是各個院線的必爭之地,影院數量已接近飽和。眼下的通州地區也炙手可熱,成為新建影院的搶手目標。

  近兩年來,紮根於二三線城市的大地院線格外搶眼,今年已經殺進全國院線票房排名前三甲。據業內數據顯示,2010年至今,由於一線城市影院和銀幕數增長相對穩定,北上廣深四大票房重鎮占全國票房的比重也出現逐漸下滑的跡象。相比之下,二三線城市票房增速處於高位,且這些城市裏的人群養成了觀影習慣。

  三四線城市銀幕數的擴張,也吸引了大量小鎮青年走進影院,縣級城市的票房由此不斷上升。尤其是在春節檔、暑期檔、國慶檔等熱門檔期,由於更多年輕人回到家鄉,扶老攜幼一起看電影,使得三四線城市票房增速明顯。今年首部票房超20億元的國產片《捉妖記》,其票房中有近八成來自於三四大地院線近乎瘋狂的票房增幅,主要得益於其在二三線城市的發展。當其他院線在大城市紮堆競爭時,2006年才從廣東起家的大地院線卻獨辟蹊徑,在二三線城市排兵布陣。大地院線北京區經理康海濤說,二三線城市的市場空間很大,競爭也不激烈,在這裏開影院就避開了大城市的激烈競爭,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

  大地院線的第一批影院設在珠三角地區,由於票房成績好,逐步進入長三角地區以及後來的環渤海地區,落腳點依然是二三線城市。近兩年,大地院線逐漸擴展到北京、上海,但也主要選擇在郊區“填空”。“別的院線以為大城市是競爭焦點,忽視二三線城市,結果讓大地院線找到了自己的藍海。”電影市場研究專家蔣勇認為,這幾年中國電影市場越來越火,二三線城市觀眾也有觀影需求,大地院線恰好迎合了這種需求,得以獨享這塊蛋糕。

  目前三四線城市特別是一些縣級城市,開一兩家影院已經滿足不了需求。在樂正傳媒咨詢總監彭侃看來,一些新興院線擴張步伐十分明顯,中國電影市場想要達到美國的規模,三四線城市等新興市場將是主要的培育方向。

  據業內人士統計,2015年上映的《闖入者》《念念》這樣的文藝片,近七成票房由一線城市的觀眾貢獻。相反,那些口碑很差的商業片,如《何以笙簫默》《左耳》取得的高票房,近七成來自於三四線城市觀眾的貢獻。這也使得商業片在路演宣發階段,特意前往三四線城市安排宣傳活動,增加小鎮青年對影片的認知度,《戰狼》便是成功案例。

  比如今年在三四線城市票房頗高的《爸爸去哪兒2》《澳門風雲2》《爸爸的假期》《小時代4》等,在豆瓣網的影迷眼裏,屬於百分之百爛俗的片子,但卻很符合小鎮青年的胃口。有網友調侃,假如一部影片出來後口碑爛,但是有明星、有話題,那多跑跑三四線城市做宣傳吧,因為這裏的觀眾相對好騙。

  事實上,一些片方為了迎合龐大的三四線城市觀眾趣味,有意制作品質低劣的影片,專門服務這塊新興市場。而有點藝術追求的片方也識趣地放棄了這塊市場,如《心迷宮》根本沒去三四線城市宣傳,因為覺得小鎮青年可能對該片不感興趣。在劉建峰看來,以後一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的院線,會放映不同的片子,出現分層競爭。

票房造假成為業內“潛規則”

  2015年5月3日,導演高群書寫下一條微博:“現在有首日不買5000萬以上票房三天能過億的電影嗎?”事實上,在行業內部,“買票房”已經不是一個秘密。

  參與“包場”和“刷票房”的,不只是片方。影院、廣告合作方和直接賣出電影票的電商,都可能插手其中,分一杯羹。

  2009年11月,電影《阿童木》上映後,發行方光線影業宣稱該片上映3日票房過4000萬元。數天後,《中國電影報》數據就戳破了這一謊言:據國家電影專項資金辦公室從各大院線的計算機終端獲取的實際數據顯示,該片上映3日票房為1700萬元左右。

  《武漢晚報》認為,票房“註水”已成為電影宣傳慣用伎倆,造假最嚴重的首日、首周票房數字平均“註水”率達50%以上,目的是“誘騙”觀眾走進影院。從高報票房到票房升高,被不少發行公司認為是顛撲不破的“公理”。

  大小影片票房“放衛星”成風,令人難辨真偽。發行方敢於放開膽子鼓吹票房,是因為電影票房的交稅、分賬並不以此為標準,而是另有一套官方數據。吹牛不交稅,也不會遭到任何處罰措施,促使發行方大膽虛報票房。

  片方用一定的金錢買到相當多場次,首先,能獲得很高的票房基數,對外報票房時能拿出優秀成績,並且憑借宣傳來吸引一部分觀眾。二能搶占排片,這意味著,同檔期上映的其他電影,已經被排擠出局。發行方從自己的長遠利益出發,為了成為一線的發行公司,也會做高票房,發行公司大多還是上市公司,還能對股價的提升起積極作用。而對於影院,省下放映成本,不用擔心沒有觀眾就能直接獲得收益。

  值得註意的是,有不少電影的投資方和發行方是同一家公司(比如創造《捉妖記》票房奇跡的安樂公司),同時還擁有院線資源,相當於做到了制片、發行、放映一體化,本質上則是一種自產自銷和行業壟斷。

  據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合作方有時候也會主動大量包場,贈送給自己的客戶,“比如《富春山居圖》的時候是奧迪每天包了300場,然後一天30萬到50萬,硬是把那片給撐過3億了。還有XXX(音樂天王)代言的通訊商也給他主演的一部電影包了千萬的場子。與電影合作的廣告商包場請人看電影,其實也是在為自己與電影有關的產品做廣告。

  在電商興起後,行業裏也出現了電商包場這種新形式,對於市場前景好的大片,電商都希望談下獨家合作,往往會豪擲幾千萬事先包場,用於保證電影的排片量,然後再以低價賣給觀眾。“低價策略”能夠培養電商的用戶習慣,在這個過程中,電商也能擴大自己的渠道、影響力和市場份額。

 

  2015年5月1日排片情況表(數據來自貓眼票房分析系統)王小帥的《闖入者》在今年的五一檔只有百分之一的排片,大受打擊的他去影院了解市場情況,發現同期的一部電影買票房了。

  針對此事,《東方早報》當時評論稱,對於虛報的單位,暫時而言,監管機構並無太有效的手段。票房數字“給”多高,只能靠片方自己“自律”,而並沒有真正有約束力的管制。時至今日,這一現象並無改觀。

離“藝術”越遠,離票房越近?

  至今,2016年票房排名第一的是創造了中國票房紀錄的周星馳新作《美人魚》,有望成為首個突破30億的華語電影。緊跟其後的則是《尋龍訣》、《西遊記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澳門風雲3》和《功夫熊貓3》等大熱影片。據了解,猴年的開門紅票房奇跡主要依靠“小鎮”青年,根據藝恩咨詢統計的數據顯示,2016年春節檔三四線城市渠道下沈趨勢顯著,四線及以下城市票房增幅達104.97%,較去年同期增長5.68個百分點,三線城市較去年增長65.8%。

  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認為:“中國電影市場潛力無限,‘小鎮青年’的觀影熱情還有很大釋放空間。如果觀眾年齡、地域以及觀影頻次能夠不斷拓展和釋放,‘一切皆有可能’的中國電影肯定還會創造更多奇跡。”

  中國電影票房在過去10年有了爆發式的增長,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中國的人口數量為美國的3倍,但電影屏幕不到美國的一半,因此它還有充分的增長空間。

  著名影評人周黎明表示:“觀眾增長將更多來自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以外的中小城市,這種人口上的觀影意願和審美變遷構成了中國電影市場的基石,他們將擁有自己的品味和喜好。”

  但是,這些構成審美變遷的小鎮青年,對“藝術電影”毫無耐心。多數小鎮青年喜愛“超級英雄”敘事,只追求影片的視覺沖擊,很少自掏腰包去支持國產“藝術電影”。《少女哪咤》和《闖入者》的導演都不得不親自在微博上拉票,爭取觀眾。

 

  2015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突破440億元,同比增長48.7%,其中47部票房過億的國產商業大片成為撬動電影市場的有力杠桿。然而,在近期上海電影評論學會發布的2015年度十佳電影中,入圍的商業大片卻只有《狼圖騰》一部。反而《心迷宮》《一個勺子》《蝕》等中小成本文藝片均榜上有名。在業界看來,上海電影評論學會用10部佳片傳遞出一個信息,在因資本而喧囂沸騰的市場環境中,沈靜的藝術追求與品質呈現依舊是好電影最重要的評判標準。

  在業界看來,藝術電影不只是平衡銀幕風格的“調節劑”,其意義在於打破電影作品“唯票房論”的評價法則,拓展豐富影視語言。從每年的國產票房翹楚身上,總能得出一些如“好萊塢萬用句式”這樣的規律,比如陷入青春電影必談“早熟”,喜劇電影則堆積各種網絡段子。資本的逐利性讓眾多“低風險”類型片充斥銀幕,文學和故事則成了電影作品的“副本”,對電影藝術的探究更無從談起。於是,搭車“IP”“大數據”等流行詞,弱化模式、弱化創造力的操作模式開始席卷市場。

  然而,與流行不符的文藝影片真的沒有市場嗎?在大制作撬動票房的同時,這些年,觀眾對藝術電影的參與度卻在提高。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公民凱恩》《教父》等經典影片成為賣座王,去年上海舉辦的“庫布裏克”“羅曼?波蘭斯基”電影回顧展中,許多場次一票難求。為這些節奏有些慢的“老片子”撐場的觀眾中,在喧囂的網絡時代成長起來年輕人成了“主力軍”。也許這就是經典的魅力,因為追隨的不是時尚的煙火而是永恒的心靈命題,雖然生長的土壤千差萬別,但這些用心與才華打磨的藝術果實,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失去觀眾。

  讓想慢的人慢下來,讓想快的人快起來,商業與藝術從來就不是非要涇渭分明、勢不兩立。誠如一位藝術片導演說的,當商業片發展到一定程度,觀眾吃飽到一定程度之後,他們自然會“有點膩”。而那時,文藝片和藝術電影的出路才能真正打開。所幸,在國內日益做大的電影“盤子”中,孕育可能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大,而回旋於商業與藝術的鐘擺,也已經開始擺動。(參考《北京日報》、《文匯報》、《東方早報》)(2016. 02. 25  搜狐文化

Views: 4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