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有了陶器,農業的條件才算真正成熟

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發展上,很幸運地挖到了一些居住遺址。磁山裴李崗文化是比較早、比較簡單的文化。這個居住遺址最重要的發現是“紅燒土”。有一塊地方土質特別硬。這證明了當時已經有固定用火的地方,因為長年在那個地方用火,就將把底下的地面燒硬了。

日照東海峪的房址,面積就更大了。有清楚的柱洞,圍繞了一個“灶址”,就是燒灶固定用火的地方,旁邊還遺留有陶罐。這裡出土了好幾個房舍遺址。
最具有歷史說明力量的是西安半坡的居住遺址。西安半坡出土的每一個房舍遺址都有柱洞,柱洞的作用當然是立柱子支撐屋頂。另外房舍內部範圍地面都是下凹的,所以他們進屋是往下走的。半坡F1大房址是整個遺址中最大的一座房子,有4個大柱洞,旁邊還有小柱洞。經過重建,他們的大概居住樣態不是錢穆先生所說的那種山洞穴居,而是“半地下居”,半地下居遠比穴居的大自然條件限制少。這種穴居的形式使得當時的人必須選擇比較高的地方挖房子、蓋房子,在太低的地方,尤其是比較潮濕的地區,一挖下去,泥水就冒上來,要有一定的高度,才能完成這樣的房舍建築。
這裡我們碰觸到了考古最迷人的地方,如何運用推論與想像,擴充對於眼前考古事實的理解?從西安半坡挖出、重建的這種房舍樣貌,我們能進一步對當時那個時代的生活有甚麼樣的理解或猜測?
透過這樣的房舍遺址,可以知道當時已經發展了農業。在發展農業之前,人類最重要的食物來源不外乎漁獵與採集。不論是漁獵或採集,需要很廣大的領域才能養活一個人,更別說養活一家人了。採集文化能採集到營養最豐富的食物東西是核桃一類的堅果,核桃樹的生長有一定的條件,今天把這片地方的核桃採完了,不可能明天又長出來新的核桃來,所以每一個人要活著,必須有相當大的空間。於是,採集與漁獵的生活無法發展出定居的文化,也不太可能花那麼大的工夫力氣去蓋這樣的房子。可以想見,在有限的工具條件下,要挖一個半穴居,砍木頭、立柱子,做屋頂,多麼不容易。沒有道理花那麼大力氣,卻使得自己來往採集漁獵地區更加受限、更加遙遠。
為甚麼農業可以支撐這種生活?農業就是穀物生產的重大突破,人從原來靠採集所得到的營養,轉變成為主要以穀類作為熱量的來源。穀類最關鍵的特色是一年生的,也就是說,在同一塊土地上今年種了,明年、後年還可以繼續種。
人類要發展農業文化,要依賴穀類維生,這中間又有一項必要前提。在沒有充份掌握火的作用之前,大部份穀類作物都不可食。靠著用火將穀物加水煮軟蒸熟,人才有辦法吃穀物過活。從這裡我們可以進一步推論:有農業,必定要住在水邊,還必定要有火,所以必定要有某種形式的灶。
有火有水,但若是缺了可以裝水受熱的容器,農業生活還是不能成立。在人類文明起源中,這是一項可能花了幾千年的時間才出現的艱困突破,那就是陶器的發明。
目前全世界考古遺址中,最早的陶器痕跡大概是距今一萬年前。花了非常久的時間,才在全世界多個文明的起源地陸續出現陶器。有了陶器,農業的條件才算真正成熟。

Views: 6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