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天津人,居津也未久,只因為那裏有我最親愛的叔嬸及弟兄,我曾把那裏當做我的故鄉。來臺幾十載,對於那裏的懷念,一如對故鄉北平的懷念一樣,只要有人提起天津,就好像提起故舊家人,令我心中倍感親切;可能這是使我敢於執筆寫這篇文章的原動力量。

天津這個直轄市,距北平雖只有二百四十華裏之遙,可卻和那古老的都城無一相似之處。有人說天津像上海,所指的是這兩個地方同樣都是水陸碼頭,商業繁榮,市中有租界地區,全國各省各地,各界各流的人士都薈萃於此。

講到吃,天津有最豪華的西餐廳,而且俄式、法式、英美式、德意式分門別類,中菜館更不必說了,山東館占最大勢力,川菜、閩菜、粵菜也一無所缺;可是,在我的記憶裏,卻沒有一家標明“天津本地特吃”的館子。今天在臺北市上,曾有過一兩家以天津口味為號召的小餐館,為了慰鄉思,曾一一去巡禮,所吃到的,也多屬於小吃,而少大萊。那麼,難道天津就沒有什麼名菜嗎?曰:有。天津當然有很有名且他處所無的吃食,但不完全是菜。

一、烹大蝦段:大蝦者,明蝦也,可是在天津,大家稱為對蝦的多。買時不稱斤論兩,而是以對計算,兩只彎彎的蝦顛倒合和一起,就是一對。在記憶中,這對蝦似乎比臺北市上的明蝦體軀大得多,因為它大,所以整條上桌者少。每當春夏之交,各餐館中的應時名菜都列烹蝦段為首。烹也者,似乎和今天的幹燒相似,大蝦切成段,過了油(用油煎透),加醬油及適量的糖,烹煮到汁水將幹,盛盤後略見余油,不見湯汁。吃起來鮮美而入味,也就是說蝦肉上已有鹹甜等可口滋味,不像如今酒席上的明蝦,外面濃濃紅紅的湯汁,而蝦肉卻淡而無味。這道菜在北平、上海,可能也有,不過,蝦的本身大半比不上天津的鮮,因天津濱海,蝦離水時間不久也。

二、侉燉魚:這是山東餐館中的拿手菜,但在濟南以及北平卻都沒有,只有天津的致美齋以此饗客。這是用大鯉魚切成瓦塊,裹上面糊炸透,再加蔥、姜、花椒,以及鹽、醬等調味,寬湯(即較多的湯)燉煮,醬油色不可過濃(若醬油多就成了紅燒了),燉透後連湯一起盛碗,上面再撒點香菜末,鮮香無比。

三、潘魚:也就是醋椒魚湯,據說是民國初年國務總理潘復家傳出的做法,也只在天津餐館的菜單上有過此名。是用整條的活鯉魚燉湯,湯上撒蔥、蒜苗、香菜等切的碎末,以及大量的醋和胡椒粉。這菜的特點是醋辣味濃,但不掩其鮮。當然魚鮮而無泥土味,醋香而非化學制品,都是重要原因。在此偶然自做魚湯完全不似記憶中的美好。

四、貼餑餑熬魚一鍋掀:這名稱是最近在這裏以天津口味標榜的餐館中才看到的,在天津只是普通人家裏的家常吃食。譬如天津人在街頭相遇,一個問:“吃過了嗎?您哪。”一個回答:“吃啦!”“吃的嘛?”“貼餑餑熬小魚子,您啦。”小魚子大半是鯽魚,或者是未長成的小鯉魚,當然黃魚季節也用黃魚,反正是廉價魚類。熬也就是紅燒,不過湯水加多點而已。天津家庭廚房中很多用柴竈,竈上鐵鍋既大又深,鍋中心燒上魚,在鍋的四周貼上苞谷粉或小米面做成的餅子(即餑餑),蓋嚴鍋蓋,竈下火要燒均勻,亦即鍋中心與周圍都受相同的火力,約二十分鐘,魚燒透,餅子也熟了,然後同時出鍋。餅子可能沾了很多魚湯,特別好吃。如今臺北市上這一道吃食,餑餑雖也是苞谷粉做成,但成品完全走了樣,吃起來半生不熟,而魚一律用黃魚,絕對不鮮,相信吃過的人都會失望。

五、炒菜撈面:過生日吃壽面,這到處都是一樣的,而天津人家庭中,在生日宴會上的炒菜撈面,卻是其他地方所罕見的。所謂撈面,就是面條煮好後撈起盛在碗中,亦即“白批”。炒菜是炒得各式的菜,或四或六,而所炒者,應均為絲,如蒜薹炒肉絲、芹菜炒牛肉絲、韭黃炒雞絲、香菇炒豆幹絲等,但有一個特別的,就是炒蛋,蛋要炒得碎碎的,不似一般炒蛋攤成一個大圓餅那樣。用這些炒的菜拌面,比單純的打鹵面另有風味。當然有的人家不僅炒菜,另有紅燒牛肉、燉羊肉、整只母雞燉湯等,可是那不在話下,如果說,一定是:“明天是我們老妹子的小生日,不敢驚動親友,可是您啦要是沒事,請您啦中午來吃炒菜撈面啦!”

最後該說的小吃,其實這才是真正有地方色彩的呢!

六、炸螞蚱:螞蚱者,蝗蟲也,也就是農田裏的害蟲也。內地北方各省,農作物常受蝗蟲災害,就算未釀成大災害,秋收季節,田地裏有很多蝗蟲,天津人對付它的方法不只是捕而殺之,並且是吃之為快。把蝗蟲的翅、腿及頭部全部去掉,把那段肥肥的蟲身洗凈,再過鹽水(用鹽水加以浸洗),然後用油炸之,炸好的成品,焦黃油亮,圓滾滾的,遠看像炸花生米,是善飲者下酒佳味,如用烙餅卷而食之,更是老饕解饞之物。不過,外地人很多望而卻步,正如同我們一般人不敢吃廣東“龍虎鬥”一樣。

七、鍋巴菜:在口語發音是“戛巴菜”,在各報紙家庭版上曾有人寫過,就是用綠豆面粉,調成糊狀,在鍋中攤成春卷皮樣的煎餅,等到涼透半幹,切成菱形小片,入水煮透,調味不用醬油,而用紅豆腐乳湯,加胡椒粉和香菜,滴點麻油。大功告成,其實和湖北的豆絲很相似,只是調味不同。如問好吃嗎?天津人一定說:“最好的消夜點心,沒有比這再好了。”想當年天津法租界天祥市場後面的萬順成,每晚座上客常滿,人人面前都有一碗鍋巴的。

八、煎燜子:就是炒涼粉。也許天津涼粉做得特別好,把它切成小塊,用油煎熱,加芝麻醬和蔥花,比起涼拌的涼粉另有風味;不過,好像這也是不易被他方人所領略的。

九、煎餅果子:在天津住過的人,大半對此有很深的懷念。賣此食品的小販,遊走街頭,肩上挑的擔子,一頭是小火爐上面架著,另一頭是做煎餅的原料綠豆粉糊及炸好的油條。攤餅,同時把油條烤在爐旁,餅攤好了,像春卷皮但較厚,抹上一些甜面醬,撒上點蔥花,把油條放上一卷,熱香四溢,當時吃最好,趕快地拿回家去吃也行,但不能耽誤太久,若餅涼了油條硬了,就味道全非了。講究的要加蛋,就把餅上再攤上一個雞蛋,營養雖好,味道卻非正宗。

十、塌鍋包子:天津包子非常出名,尤其是“狗不理”三字更聞名遐邇。狗不理者,賣包子的店鋪名字,因為東也一家,西也一家,後來賣者店名和售品成了一體,如說去買狗不理,就是買包子。所謂塌鍋包子,就是因為包子中有很多湯汁,蒸好之後,本來滾圓的包子,會塌成扁扁的。不過,這和現在江浙飯館中的小籠包不同,小籠包中一團死肉,而天津包子中的餡兒雖然也是純肉,只因加了適量的蔥,肉又是切成的小丁,不是絞成的碎屑,所以不會凝成硬硬一團,吃起來才十分可口。

此外如黍米飯、面茶大果子,前者是一種紅色如高粱米一樣的糧食所煮的濃稠粥,加糖而食;後者是小米面粉煮的粥,和又長又大的油條一塊兒賣,吃時也兩樣相配而吃。如今是只能說說,既無法自做(因缺原料),也無處可嘗的了。

Views: 14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