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塞·康威爾《鑽石就在你家後院》·不可透支你的未來

借別人的東西自己卻沒有償還能力,這就是一種罪過。

人不應該支取明天的東西來滿足今天的需要。

人沒有權利去透支將來,因為那些將來或許並不屬於我們。

《聖經》中有這麽一則故事:有一個人在砍樹的時候,不小心將斧頭掉到水裏,他大聲叫道:“天哪,這把斧子是借來的。”

這個拿斧子的人,像拿鋤頭的人一樣正在接受考驗。他與其他人沒有任何的不同,他知道,使用斧子是他的職責,斧子是勤勞人手裏最淳樸的工具。

這個故事裏所提到的年輕人,是神學院的一名學生。他用斧子或鋤頭工作,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幫助農民在田地裏幹活,或者在作坊裏幫鐵匠打鐵,那都是他的義務,是為了以後做更加神聖的工作而必須要做的準備。這個年輕人對自己的工作內容非常清楚,他要把砍伐下來的樹木,制作成木料,然後把這些木料送到村子裏,最後用這些木料來擴大神學院的規模。

但是,他用來砍伐樹木的那把斧子是借別人的!我認為,以這種方式借斧子是一種罪過,他沒有權利用借來的斧子為其他人服務。如果他把這把斧子弄丟了的話,沒有經濟賠償能力。相反,如果他有足夠的錢償還,那麽這就是一種美德而不是罪過。如果一個人所借的東西沒有超過他的償還能力,這種借貸行為就不能稱之為罪過。如果一個人買了一座別墅,支付了2000美元,並且通過抵押其他東西獲得了4000美元,那麽這個人的做法沒有什麽可以挑剔的,因為別墅的價值與他借貸的價值差不多。但是相反,假如這個人借來2000美元,但是自己卻沒有價值2000美元的東西可以用於抵押償還,那麽這就是一種罪過。

借別人的東西,自己卻沒有能力償還,這就是一種罪過。你可能會說:“說不定明天我就有足夠的錢來償還了。”但是,人不應該支取明天的東西來滿足今天的需要。

這個人他借了一把斧子,但卻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償還,等於他沒有得到主人同意,而把斧頭丟失的風險嫁禍到主人頭上。可以說,借東西給這種沒有能力償還的人是錯誤的。也就是說,今天你無法償還別人的東西,會給明天帶來更大的麻煩。同樣,用明天的高興來滿足今天的失落也是錯誤的。到銀行去取支票,應該在該取的時候去取,不要提前,也不要推後,更不要把明天或者將來的歡樂與悲傷在今天提前取出。

有一些愚昧的新娘,在通往婚禮的路上,在新郎到達之前就用光了蠟燭,而在真正需要的時候什麽都沒有了。換言之,這些愚昧的新娘提前支取了她們將來的光明。

現如今,提前支取將來的人很多,為了滿足今天的需要,他們可以用光下個星期或下個月的工資。那些有提前透支習慣的人應該聽聽我們的勸告,不要在今天就透支我們明天的東西,也不要放縱自己,為了滿足自己本月的需要而花掉下月的工資。這是一個大家都知道的真理,卻是一個需要我們再三強調的真理。

提前支取工資的人,經常也會把自己的靈魂透支。很久以前,我雇過一個人,一年給他付一次工資。有一次,他要去康涅狄格河旅行,請了一個星期的假,而且他跟我說,他要在第二年的工作中補償給我。要麽多給我幹一周的活,要麽就扣他一周的工資。但是第二年過去了,我把這件事給忘記了,給了他一年的工資。就這樣,他在我這裏幹了三年,一直到他離開,也沒有把這一周的時間還給我,他這輩子都會欠我一周的時間。

如果你失去了一周的時間,你就再也沒有機會把這一周的時間給彌補回來。借來的時間永遠沒有辦法彌補。換言之,人沒有權利去透支將來,因為那些將來或許並不屬於我們。

也許有人會問,那個借斧子的人為什麽要這麽做呢?他有什麽目的呢?其實我們周圍有好多這樣的人,他們和這個年輕人並沒有什麽差別。這個年輕人就是不想讓別人知道,他比神學院其他的學生窮。其他學生都有一把屬於自己的斧頭,他怕遭到別人的嘲笑,因此他借了一把斧頭。就像現在有些男孩子,為了在他喜歡的女孩面前,裝出自己是有錢人,就到一些租賃衣服的裁縫鋪裏借衣服穿一樣。在紐約就有一些這樣的商鋪,專門租賃鉆石和綢緞衣服,非常賺錢。這些人就戴著租來的鉆石,穿著租來的綢緞衣服,參加一些有錢人的晚會,然而他們用一晚上的光彩照人,換來的代價是幾周甚至是幾個月的辛勤工作。

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個年輕人是怎樣被誘惑的。他渴望走出家門,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借了一把斧子,卻從來沒有告訴任何人,這把斧子是他借來的。因此他身邊的人誤以為這把斧子是屬於他的。這些人一直以為他是一個伐木工人,當時,做一名伐木工人是非常好的一份工作,也是非常驕傲的一件事情。

這個年輕人借斧子,與那些借衣服、剽竊他人思想的人,都是一樣的。當一個人剽竊別人的思想並占為己有時,他的所作所為與這些年輕人沒有什麽差別。我以前到西部去做演講,演講的題目是《鉆石就在你家後院》,這個主題演講我講了整整25年。然而有一次我演講之後,一個聽眾跑到我面前說:“打擾一下,康威爾先生,有個問題我一直想不通,想要請教您。一年前,我聽過同樣的演講,但並不是您本人,你們講的,都是那麽地生動,但到底誰是這部作品的原創者呢?”後來我也發現,有一個人一直打著我的旗號,在這裏做本來屬於我的演講。但是這並不屬於他本人,只能說是一把“借來的斧子”。

有什麽比被別人需要更讓人感到快樂呢?當一個人被他人所需要,他的社會價值就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果一個人生活完美,那麽他生活的基本特征之一肯定是被人需要。

我們當中的大多數人都是主動把手絹蒙在眼睛上度過一生,我們看不見自己所面臨的處境,甚至有時候也感覺不到。

有一個家庭,打算周六下午去公園野餐,歡度假日時光,一家人都在忙碌地做著準備。就在他們把所有必需品都整理好並準備驅車離家時,其中一個孩子發現,媽媽並未出門,她正隔著窗口微笑著向他們揮手道別呢,原來媽媽沒有打算跟他們一同前往。這個孩子不高興了,他大聲地說:“媽媽為什麽不去?沒有媽媽,我們的野餐聚會就辦不成了,我們需要她!我們的餐桌需要媽媽來安排,餐盤需要媽媽來整理,美食也需要媽媽來準備,我們需要媽媽和我們一起,不然到時一片混亂,可怎麽辦才好?”最後,媽媽興高采烈地隨家人一起出發。在所有的家庭成員中,最快樂的就數她了,因為她強烈感覺到被人需要的滿足感。對一位母親而言,孩子需要她、依賴她是一件多麽讓人愉悅的事情;對一名妻於而言,丈夫對她的需要也同樣使人快樂滿懷。

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發現,那些為國家創造出豐功偉業的人並非都來自一流的名牌大學。就拿馬薩諸塞州的阿默斯特來說,雖然它是小型大學,但培養了許多有影響力的偉大人物,甚至比另外三所著名大學之中的任何一座學府都要多。一所大學的成就不取決於它的規模和名氣,而取決於大學的精神風貌、人文地理和附近良好環境的學術氛圍。經過多年的摸索和探究,我發現,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在教育領域中所面臨的關鍵問題,並不在於物質保障充足與否,而是人們對教育缺乏求知若渴的需求感,能否激發這種感知,才是重點。當一個學生意識到,他需要教育來走好他未來的道路,那麽他自然就會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但現在普遍存在的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很多名牌大學動不動就將投資的目標放在硬件設施上,如購置奢侈的設備、修建富麗堂皇的大理石禮堂或流光溢彩的穹頂,耗資巨大。與此相反,一些給我們國家輸送了優秀人才、對國家產生重要影響的小型大學,其建築總價值都沒有超過30000美元。比如丹尼爾·韋伯斯特所在的大學,總價值沒有超過35000美元,但卻培養了他這樣出色的人才;偉大的加菲爾德同樣來自總投資不超過28000美元的小型大學。與其投放巨資去建設學校建築,還不如想想如何喚醒年輕人對教育的需求感,這對於他們來說,更為關鍵。

需求感產生積極影響的關鍵在於:激發年輕人的渴望。如果一個年輕人對教育沒有足夠的需求感,那麽就算他在大學裏茫茫然花了四年時間,學到的東西,也不會比那些有這種感覺、但並沒有念過大學的人所學到的東西多。你的孩子在即將步入社會的時候,如果還對將來需要什麽懵然不知,也不懂得如何往正確的道路上走,僅僅依靠來自他人的指引、束縛和支持去做一些事情,那麽,在生活面前,他肯定是懦弱而且放縱任性的;相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你能讓他認識到,你引導他所做的事情,將來都會有所施展,一個人的內涵——包括良好的教育、秉性、生活習慣和聲譽,也與將來的需要休戚相關,那麽,他就會順著這個方向發展,不負期望,成為你渴求的人才。

那一次從埃及穿越沙漠的經歷,一直讓我難以忘懷。在出發之前,導遊就已將沙漠中的情況告訴過我們,什麽東西需要,什麽東西不需要。但是一位來自英國的貴族遊客,根本不理會導遊的勸告,自負地認為導遊並不如他了解的情況多,他才知道什麽該帶著上路,導遊讓大家帶的東西毫無用處,而且一點也用不到。看得出,他一定出身富裕家庭,臉上帶著些許驕傲的表情;但是在穿越沙漠的旅途中,他為自己的無知付出了小小的代價。在路上他缺少所需品,向我們當中的許多人借過東西,這讓他非常尷尬,極其難為情,最終他穿過了沙漠,成功到達巴格達,卻足足比我們晚了將近一個月。在旅行途中,他一直為“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需要”而懊悔不已。

堪薩斯城的一個旅館曾經發生過火災,火苗從地下室竄起並迅速蔓延,火焰升得很高。時間緊迫,場面混亂,人們無法報火警,要叫醒正酣然入夢的人,只能沿著走廊挨門挨戶地奔走相告。遺憾的是,很多人因為睡得太沈而沒被叫醒,他們對此時需要什麽全然不知,於是許多人葬身於熊熊火海。僥幸從窗戶跳下來的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活在莫大的恐慌和痛苦之中。如果當時這些甜夢裏的人們能夠知道自己需要什麽,了解自己所處的窘境,他們就會清醒過來,躲過這場悲劇。對他們而言,當時最迫切的需要是即刻有人提醒他們,在那樣的困境下,他們會很欣然接受這樣的提醒。

第一家制造割草機的公司,生產出來的機器人們並不需要,不久就宣告破產了。當時公司聘請了最出色的營銷人員,他們到處尋找市場,費盡口舌向農場主解釋這種機器的優越性,向他們宣傳機器操作的效率比手工割草要高很多。可最終還是得不到農場主的認同,他們都認為不需要這樣的割草機,堅持用老方法,即手工割草。就這樣,公司面臨了破產的命運。如果這些農場主認識到當時的需要,提前五年認可使用割草機,我們國家就可以節約20億美金了。但是所有的農場主都拒絕了,他們對營銷人員說:“這樣的機器我們不需要。”

同樣的遭遇也發生在縫紉機的市場人員身上,有誰能想到,縫紉機的普及,花了整整長達18年的時間。在此之前,人們總是抱著抗拒的心理,認為最好的縫紉工具就是針線,而其他的任何代替手工的機器,他們都不需要。現在,由於人們逐漸認識到自己的需要,縫紉機已經得到全面地推廣和廣泛地應用。

人們最初患病時,很多是輕微的,並且可以不治而愈;但有些疾病如果不依靠治療會以飛快地速度發展,最終成為苦苦折磨人們的惡疾。如果病人有需要藥物的意識,那麽他們會因為得到及時的治療而恢復健康。孩子對大人們提出的建議總是不放在心上,隨口來句“我不需要”。醫生也會根據病人的身體狀況提出醫學建議,但很多病人直到病重將死之際,還是認為不需要遵循醫生的意見。

格蘭特將軍酷愛吸煙,許多人都告誡過他把煙戒掉,包括很多醫生也勸誡過他:“將軍,吸煙對你的身體一點益處都沒有,如果你不戒掉,導致的後果可能會不堪設想。”可是格蘭特將軍總是認為再抽幾年也無妨,他對戒煙的必要性沒有一點意識。當國王和王後親自迎接這位民族英雄凱旋時,當國家要給他授以榮耀時,他因為抽煙而導致的咽喉病已經惡化,無法治愈,這時他即使想戒煙也為時已晚。

就在幾年前,由於濃霧彌漫,一艘輪船被迫滯留在楠塔基特島附近的海峽。船體已經被濃霧完全遮蓋起來,但岸邊的人透過濃霧,還能看清輪船的中桅,他們想盡所有辦法,希望與輪船聯系上。於是他們開槍示意,船上的人也確實聽見了槍聲,卻辨錯了方向,認為槍聲是從相反的方向傳過來的。船長一直認為這一帶海岸是他非常熟悉的領域,所以船上連向導器都沒有安裝。他覺得自己有霧中航行的經驗,對這一帶的水深了如指掌,他人的警示完全是“沒必要”的,他堅持了自己的意見,最終卻往相反的方向駛去。眼看著船越走越遠,岸上的人急得團團轉,因為他們知道前面有礁石,船繼續行駛的話,不到一個小時就會撞礁,導致船毀人亡。他們把整個城鎮上的居民都聚集到岸邊,一齊開槍,向天空發小火箭,希望用聲音和亮光把船員的註意力轉到這邊,阻止這場悲劇的發生。但所有的方法都不奏效。輪船遇上了巨浪,沖向了礁石,海面上浮屍連片,慘不忍睹。這是近年來最為嚴重的一起海上事故,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他人提醒的“需要”。

我的孩子們曾經在馬薩諸塞州薩默維爾自家的棚頂上玩耍,這件事讓我一直記憶猶新。當時這些孩子正在躲躲閃閃地玩捉迷藏,棚頂護欄是一個用鐵棒圍成的框架。突然,一半的鐵框架滑落在地上!而我的小女兒,她對這突發事件渾然不知,仍然用手絹蒙住眼睛,和弟弟在上面追逐打鬧,還時不時往棚邊跑。令人擔心的一幕發生了,她突然跑到了棚頂的最邊上,腳下也倏地一滑。我站在棚底下焦慮萬分,大喊:“丟掉你的手絹!”所幸孩子聽到了我的話,及時拿下手絹,才逃過一劫,她就在離棚邊緣不到兩英寸遠的地方啊!臨危時刻,她認識到自己的“需要”。

有什麽比被別人需要更讓人感到快樂的呢?當一個人被他人所需要,他的社會價值就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果一個人生活完美,那麽他生活的基本特征之一肯定是被人需要。

我們當中的大多數人,都會主動把手絹蒙在眼睛上度過一生,看不見我們面臨的處境,有時候甚至也感覺不到。但是有人好心提醒,告訴我們“你處境危險”時,我們通常渾然不知,還隨意回答“哪裏有危險?沒有啊……”其實,我們根本沒有發現自己的需要,所以不知道這種告誡意欲何在。

Views: 3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